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2.
略论脏腑表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脏腑表里关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此略陈管见如下。1 脏腑表里关系的含义脏腑表里关系是指运用表里阴阳对立互根关系 ,阐明脏腑间或脏腑与体表间的内在联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五脏与六腑不但具有相互协调的功能联系 ,同时还与体表器官具有相应的所属联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 :“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藏居于内属里 ,形见于外属表 ,所以脏腑表里关系 ,除了脏与腑间的联系外 ,还应包括脏腑与体表器官间的联系。前人在运用对立、互根关系说明事物或现象时 ,常将表里与阴阳进行联系或并列使用。如《素问…  相似文献   

3.
古人在研究脏腑功能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体脏腑,是在心的主宰下,密切合作,互相协调地发挥其作用的。另外还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认识到脏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脏腑相合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六脏为阴(加包络一脏),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表述的。经络则成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阴阳表里,互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而腑的精又归于脏。这样协调共  相似文献   

4.
"藏象"之基础是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特点.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为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为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段经文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脏与腑在功能特点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脏腑病机理论,涉及到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等病机理论.其脏腑病机理论具有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模型为论证基础;脏腑病变不离精气阴阳,尤重脏腑气之虚实;五脏之间相通,相互影响等特点.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局部病变联系全身,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6.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的藏泻理论是指脏和腑的藏与泻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概括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谓藏而不泻,多数医家解释为主藏精气而不泻;泻而不藏,释为主传化物而不藏精气.这种说法似已成为定论.其实持此说者多为望文生义,未知<内经>之深意.也有一些医家提出脏和腑均有藏有泻,但多数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试对<内经>脏腑藏泻理论作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8.
脏腑歌     
五脏心肺脾肾肝,六腑肠胃膀焦胆。五脏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化实不满。奇胆脑髓骨脉胞,形似六腑功脏般。脏腑功能虽不同,分工合作紧相关。一脏一腑表里配,腑表脏里经脉连。  相似文献   

9.
赵方方 《中医研究》2009,22(5):54-56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理上气化相通,精气互生。脏与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脏精输于腑,腑气通于脏。其病机上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治疗上密切配合,脏实泻腑,腑虚补脏,脏腑同治。由于人至老年,气血已衰,津血同亏,脾胃和肠道运化功能减退,所以老年人多有运化功能失调,导致便秘或大便溏泻。《内经》中有“魄门亦为五脏之别使,水谷不得久藏”之记载。  相似文献   

10.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11.
出这个题目,不是要否定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是想指出在脏腑表里关系的提法上有用词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问题。且不说口头上和文章里,即使在规范教材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如《内科学》载:“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相(xiang)者,《正韵》:“交相也”。如果说脏腑真是互相为表里,岂不是脏为腑之里,腑亦可为脏之里?腑为脏之表,脏亦可为腑之表?原《内经讲义》在“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一节中称“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谓之脏腑表里相合”,采取的还是较为慎重的态度,但在“病理”中却有“互为表里的腑与脏之间……”这样的提法。而现行《中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脏、腑(一)脏腑的概念和内容 脏工腑内脏的总称{“脏一心、肝、”、肺省}六腑一胆、胃、大肠、‘卜肠、三焦、跳又奇恒之腑一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脏腑的结构和功能 脏一一内部组织较充实的脏器 { …结“} 脏腑’腑一一中空有腔的器官奇恒之腑一一类腑异于脏,中空有腔五脏一一生化和贮藏精 气,主静属阴精一精、气、血、津液(实而不满藏而不泻)以藏为主神一一精、气、血生成的动力,精神意识活动的表现z!、1..、功能六腑一一受纳、腐熟、消化水谷, 传化和排世糟粕(薯籍靡雷霍鼻,吸灌需柔馨)以通为用(三)脏腑配合关系厂五脏…  相似文献   

13.
脏腑相关学说是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长期观察以及临床实践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指心(包括心包络)、肺、脾、肝、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就其功能各有不同的特点,脏者,含有“藏”的意思,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神。腑者,含有“腑库”的意思,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  相似文献   

14.
张华 《河北中医》1985,(2):38-38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特点。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一处生病,他处受连累,疮疡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脉、肉、筋、骨的某一局部,但是与脏腑的关系很密切。一、脏腑失调、导致疮疡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六腑的主要功用则为受纳和消化水谷,吸收和输布津液,排出糟粕与残渣。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源泉。一般的说,脏腑功能失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在概括脏腑功能时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六腑以通为顺”的立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辨证立法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据《素问·五脏别论》,脏腑功能可概括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地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脏腑藏泻理论揭示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强调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据《素问·五脏别论》,脏腑功能可概括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地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脏腑藏泻理论揭示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强调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1.何谓脏腑?包括哪些内容?脏与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三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即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的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以藏为主。六腑的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脏腑总的功能是化生营养物质,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2.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20.
据《素问·五脏别论》中"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认为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的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脏腑藏泻理论揭示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强调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