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齐墩果酸(OA)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大鼠模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n=15),即假手术组(sham)、SAH模型组(SAH)、模型+OA组(SAH+OA)以及模型+AG490组(SAH+AG490)。建模1 h后SAH+OA组腹腔注射OA(20 mg/kg),SAH+AG490组在建模前0. 5 h腹腔注射AG490(5μmol)。观察建模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组织JAK-STAT通路和HMGB1蛋白水平。结果 SAH组脑组织无实质损伤,但出现显著血块,并出现明显的水肿。SAH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P 0. 01),而SAH+OA组和SAH+AG490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低于SAH组(P 0. 01)。建模后大鼠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提高,SAH+OA组和SAH+AG490组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SAH组(P 0. 01)。建模后JAK/STAT和HMGB1蛋白显著上调(P 0. 01),SAH+OA组和SAH+AG490组p-JAK、p-STAT和HMGB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SAH组(P 0. 01)。结论 OA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下调HMGB1发挥SAH后早期脑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硫酸镁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脑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SAH组、假手术组、SAH加镁组、假手术加镁组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于相应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大鼠脑内VEGF分布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和假手术加M镁组均可见到少量VEGF的表达,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4 h明显表达,3 d表达强度进一步增高,7 d达高峰,14 d下降至正常.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基底节区、海马等部位也有较多.其细胞类型主要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在SAH后的不同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SAH加镁组大鼠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SAH组.结论 硫酸镁促进了VEGF的表达,其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脑水肿形成及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胰岛素组各30只,分别在栓塞后6、12、24、48、72 h观察6只。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胰岛素组MCAO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胰岛素干预。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和脑组织AQP-9 m 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和胰岛素组于缺血6 h后,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及AQP-9 m RNA表达均开始增加,于48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72 h仍高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中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及AQP-9 m RNA在各时间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与AQP-9m 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05,P0.01;r=0.923,P0.01)。结论:胰岛素可能通过抑制AQP-9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状态下大鼠脑白质区域血管生成及血脑屏障破坏状况及其可能联系。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周组、缺血2周组、缺血4周组各24只,缺血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构建慢性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在相应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脑白质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 RNA表达水平及伊文思蓝(EB)静脉注射后脑组织内EB浓度。结果:各缺血组白质区域血管网密度较假手术组高(P<0.01),血管密度在缺血2周组中达高峰。各缺血组VEGF m RNA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缺血2周及缺血4周组的VEGF m RNA表达水平较缺血1周组降低(P<0.05)。各缺血组EB浓度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0.01),缺血2周及缺血4周组EB浓度较缺血1周组增高(P<0.05)。结论:慢性低灌注状态可诱导VEGF表达、促进血管生成,这种血管生成可能参与脑白质区域血脑屏障破坏机制。  相似文献   

5.
田源  黄栩  邓云良  周胜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7):2128-2129,2131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GB)在脂多糖致感染性脑水肿中的表达。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组。分别向脂多糖组、生理盐水组大鼠颈内动脉注射LPS 150μg(0.15mL)、生理盐水0.15mL建立模型。建模后12h取大鼠脑组织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GB mRNA含量,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GB蛋白表达。结果 12h后LPS组脑组织含水量82.14%±0.43%,伊文思蓝含量(10.70±0.36)μg,NGB mRNA及蛋白表达量(1.31±0.08)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以及假手术组(P<0.05),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NGB mRNA以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红蛋白在LPS致感染性脑水肿模型中明显升高,其可能为机体对感染性脑水肿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海马组织中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l motifs,ADAMTS-1)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大鼠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性,探讨其在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brain injury,EBI)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08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SAH组(n=90)和假手术组(sham组,n=18)。SAH组取大鼠自体动脉血,用视交叉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sham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液)。将SAH组随机分为6h、12h、24h、48h、72h5个亚组,每个亚组18只,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处死。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SAH各亚组及sham组基底动脉ADAMTS-1的表达,同时用HE染色法对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ADAMTS-1与实验性大鼠SAH后急性CVS的相关性。结果:与sham组相比,SAH 6h亚组基底动脉ADAMTS-1表达无显著差异;12h亚组基底动脉ADAMTS-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24h亚组最高,48h亚组、72h亚组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sham组相比,SAH 6h亚组大鼠基底动脉变化不明显;12h亚组大鼠基底动脉管腔缩小,管壁增厚;24h亚组基底动脉痉挛最为明显;48h亚组基底动脉痉挛较24h亚组减轻;与24h亚组、48h亚组相比,72h亚组基底动脉管腔直径更大、管壁厚度更薄。ADAMTS-1蛋白表达与SAH后急性CVS呈正相关(r=0.916,P=0.003)。结论:大鼠SAH后早期基底动脉ADAMTS-1表达与急性CVS正相关,提示ADAMTS-1可能参与大鼠SAH后EBI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丙酮酸乙酯(EP)对盲肠结扎穿孔法(CLP)致脓毒症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高迁移率运动蛋白族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脓毒症大鼠模型的构建采用CLP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开腹,但不结扎穿孔)、脓毒症组(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HMGB1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应用HMGB1)、脓毒症+HMGB1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应用HMGB1)、脓毒症+EP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应用EP),每组均为8只。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行尼氏染色以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海马区HMG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相比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假手术+HMGB1组、脓毒症+HMGB1组及脓毒症+EP组逃避潜伏期延长,游泳距离增加(P 0. 05);相比脓毒症组,脓毒症+HMGB1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 0. 05),脓毒症+EP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均缩短(P 0. 05)。尼氏染色结果可见假手术组海马区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紧密整齐,轮廓清晰可见;其余四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少,局部结构不清,细胞体皱缩肿胀、深染。相比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假手术+HMGB1组、脓毒症+HMGB1组及脓毒症+EP组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 0. 05);相比脓毒症组,脓毒症+HMGB1组HMGB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0. 05),假手术+HMGB1组、脓毒症+EP组HMGB1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5),且脓毒症+EP组更为显著。结论 EP可有效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脑屏障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内注射凝血酶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脑水肿的变化以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凝血酶对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雄性Wistar大鼠90只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n=15),注凝血酶6,24,72h,5,7d组及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脑右尾状核内注射凝血酶10U(50μL)。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假手术组在术后2h处死,分别进行注射点周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含水率的测定。应用伊文思蓝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应用阳性细胞计数法评估。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水通道蛋白4染色阳性细胞数: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39.53±2.07),(18.40±1.24)个/视野,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为(51.93±1.67)个/视野,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21.60±1.45)个/视野,P<0.01]。②脑组织含水率: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③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脑内注射凝血酶,可导致注射点周围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增加,其变化趋势与脑组织含水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相一致。提示水通道蛋白4参与了大鼠脑内注射凝血酶后的脑水肿形成,其变化可能是凝血酶破坏了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和亚甲基蓝组(n=6)。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模型。亚甲基蓝组于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2 h分别静脉给予亚甲基蓝3 mg/kg、1.5 mg/kg;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不插入线栓,不静脉注射药物。再灌注47 h后HE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周边皮层组织学结构,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缺血周边大脑皮层的细胞和血管形态不完整,而亚甲基蓝组病理变化减轻;模型组白蛋白、GFAP和AQP-4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亚甲基蓝组白蛋白、GFAP、AQP-4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AQP-4与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共定位。结论亚甲基蓝可能是通过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及下调AQP-4表达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7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SAH模型组(SAH组,n=24)和BQ-123组(n=24)。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不注血,BQ-123组于造模前30 min侧脑室注射BQ-123 18μg。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144 h应用穿梭箱测试大鼠遭受电击时被动回避潜伏期(PAL)、主动回避反应率(AARR);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PAL延长(P0.05),AARR降低(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增加;与SAH组比较,BQ-123组各时间点PAL缩短(P0.05),AARR升高(P0.05),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Beclin-1、LC-3-Ⅱ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 BQ-123可促进SAH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瑞白,150μg,山东齐鲁药业)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6只,利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中动脉缺血模型,治疗组于缺血2 h后实施再灌注并给予rh G-CSF(50μg/kg)腹部皮下注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采用Longa 5分制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分光光度仪计算缺血大脑半球脑组织内中伊文思蓝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变化和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1.36±0.63)低于模型组(2.50±0.65)(U=16,P<0.01);与假手术组右侧脑组织内伊文思蓝含量(7.38±2.71)相比较,模型组右侧伊文思蓝的含量(37.15±2.30)明显增多(t=30.60,P<0.01),治疗组伊文思蓝的含量(22.75±4.61)较模型组降低(t=-16.73,P<0.05);治疗组AQP4、GFAP表达的灰度值(180.67±7.72、160.64±5.07)均较模型组增高(t=24.16,P<0.01;t=17.98,P<0.01);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AQP4、GFAP表达的灰度值(202.08±5.80、173.73±4.40)高于模型组(t=46.07,P<0.01;t=31.07,P<0.01),电镜下观察到假手术组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血脑屏障周围组织完好,而模型组和治疗组脑血管内皮细胞连接间隙增加,且连接内皮细胞的基质和基膜完整性缺失。结论 rh G-CS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推测其可能机制为rh G-CSF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下调GFAP、AQP4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的蛋白水平。方法:将50只5d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25只。建模后大鼠20日龄时,HE染色观察锥体束病理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瘫痪侧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中MHC-Ⅰ、MHC-Ⅱ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患侧肢体屈曲痉挛、走路缓慢、跛行,HE染色显示仅锥体束处出现细胞坏死、核固缩;模型组比目鱼肌MHC-Ⅰ蛋白表达(3.78±0.32)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24±0.11),P0.001;模型组腓肠肌MHC-Ⅰ蛋白表达(3.68±0.28)显著高于假手术组(2.34±0.26),P0.001;模型组比目鱼肌MHC-Ⅱb蛋白表达(0.34±0.16)显著低于假手术组(0.77±0.21),P0.001;模型组腓肠肌MHC-Ⅱb蛋白表达(0.32±0.18)显著低于假手术组(0.78±0.22),P0.001。结论:痉挛状态下大鼠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MHC-Ⅰ蛋白高表达、MHC-Ⅱb蛋白低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化汤对脑缺血/再灌注(I/R)后早期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I/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化汤组,每组再按I/R后6、12、24、48和72 h分为5个亚组。用湿/干重比值反映脑含水量,用伊文思蓝(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测定AQP4蛋白和AQP4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在I/R后各时间点脑含水量、EB含量及AQP4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化汤组I/R后各时间点脑含水量、EB含量及AQP4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三化汤能减轻脑I/R后早期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下调AQP4的表达,从而减少水向细胞内的转运可能是其改善脑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5(Claudin-5)表达的影响以及局部亚低温减轻ICH后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216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ICH模型,并随机分为ICH组和ICH加局部亚低温(ICH+H)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以及ICH后6 h、12 h、24 h、3 d、7 d组共6个亚组。ICH+H组于注血后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audin-5的表达,采用伊文思蓝法进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检测,采用干湿质量法进行脑组织含水量的检测。结果:ICH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laudin-5表达在ICH后6 h开始减少,ICH后24 h下降最显著,ICH后7 d时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ICH组大鼠在ICH后6 h开始出现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含水量增加(P<0.05),在ICH后3 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ICH+H组大鼠ICH后各时间点Claudin-5表达均高于ICH组(P<0.05),而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则低于ICH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可能通过提高Claudin-5的表达来抑制ICH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关于鼠龄对去势雌性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验证6月龄大鼠去卵巢对构建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月龄雌性大鼠48只,分为2组,去卵巢组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不摘除卵巢,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建模后1,2,3个月测定大鼠体质量、子宫湿质量、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3个月,去卵巢组比假手术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子宫湿质量较假手术组量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1个月,去卵巢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3个月,去卵巢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碱性磷酸酶指标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指标随大鼠月龄增加有轻度增高趋势。建模后2,3个月去卵巢组骨矿密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表明6月龄大鼠去卵巢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复制脑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不结扎;黄芪治疗组在制模后即刻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ml/kg.采用干湿重法、分光光度计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及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83.12±0.28)%比(78.14±0.26)%)],EB含量(μg/g:419.3±19.4比85.4±12.7)明显增多,Occludin和ZO-1的阳性血管数(个)明显减少(Occludin:28.5±4.2比90.3±4.7,ZO-1:34.8±6.2比118.5±8.9,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81.06±0.42)%比(83.12±0.28)%],EB含量(205.9±17.0比419.3±19.4)显著减少,Occludin阳性血管数(62.7±3.5)和ZO-1的阳性血管数(98.6±5.3)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脑1/R后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黄芪注射液上调Occludin,Z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压氧舱治疗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究高压氧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机制。方法 54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8)、高压氧组(n=12)和抑制剂组(n=12)。模型组、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高压氧组和抑制剂组建模后予高压氧舱治疗;抑制剂组治疗前侧脑室注射3-甲基腺嘌呤。损伤后72 h,各组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模型组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LC3在CD31+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梗死区皮质微血管段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降低(P < 0.01);与高压氧组相比,抑制剂组梗死区伊文思蓝含量增高(P<0.05)。模型组损伤区CD31+血管内皮细胞可见LC3表达;模型组梗死区微血管段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1);高压氧组的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升高(P<0.05);抑制剂组较高压氧组和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区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自噬现象,高压氧舱治疗能够上调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脑屏障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对继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水通道蛋白-4(AQP4)及紧密连接蛋白-5(CLN5)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分别给予持续7d、15d的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待上述预处理结束后,参照Longa改良线栓法将模型组、电针预处理7d组及电针预处理15d组大鼠制成单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术中仅分离颈总动脉,不栓塞中动脉血流。各组大鼠于大脑中动脉栓塞90min后进行再灌注。于制模24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7d组及15d组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与电针预处理7d组比较,电针预处理15d组AQP4阳性细胞数[(25.15±0.55)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1.16±0.04)下调幅度、CLN5阳性细胞数[(62.88±0.61)个/每高倍镜视野]及其mRNA表达(0.80±0.03)上调幅度均更显著(P<0.05)。 结论不同时程电针(取穴百会、水沟)预处理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AQP4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促进CLN5阳性细胞及其mRNA表达;以电针预处理15d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好;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可能与调节脑缺血再灌后血脑屏障AQP4、CLN5及其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血脑屏障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假手术(Sham)6 h组、24h组,每组6只;脓毒症(CLP)及乌司他丁(UTI)6 h组、24h组,每组10只.Sham组只开腹后关腹,CLP组及UTI组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UTI组建模后1h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0 000U/kg,其他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在建模后6h、24 h断脑取材,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取材后HE染色、称量脑干湿质量、伊文思蓝渗透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TUNEL免疫荧光检测脑细胞凋亡.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学分析,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UTI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Sham组(P<0.05),高于CLP组(P<0.05).光镜下CLP组大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水肿较UTI组明显.CLP 24 h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较UTI 24 h组显著升高(P<0.05).CLP组大鼠脑细胞凋亡数较UTI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抑制脑细胞凋亡,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二次注血的方法制作SAH白兔模型。应用干湿法检测脑组织水肿,Western-blot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和缺氧诱导因子蛋白(HIF-1alpha)表达水平。结果:SAH组和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和脑组织水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同时治疗组以上各指标均低于SAH组(P<0.05)。SAH组和治疗组AQP4和HIF-1alpha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治疗组低于SAH组(P<0.05)。HIF-1alpha抑制剂雌二醇降低了SAH白兔HIF-1alpha和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兔SAH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瑞舒伐他汀抑制HIF-1alpha进而抑制AQP4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