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5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接受FLAIR和DWI检查,评价病变的显示范围、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检出病灶的数目及病灶的大小。结果 FLAIR和DWI对病变的显示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均优于常规T2W,除小脑梗死外,发病时间<24h的,以DWI对病变显示更佳;>24h的,FALIR及DWI显示病灶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 FLAIR和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均优于常规T2W序列,发病时间<24h的,以DWI显示病灶最好,对靠近颅底的急性病变,FLAIR要优于DWI。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MR技术作对比。评价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5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患者行DWI,快速自旋回波T2WI,FLAIR及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侧相应的区域。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病灶的ADC值显著下降,rADC值也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59.12%。而在慢性期ADC值明显升高,甚至较正常组织还高,平均升高达20.3%。结论 DWI对6h症状起病的急性卒中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DWI可以在超急期发现缺血病灶,早于常规T2WI及FLAR序列图像。DW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发病时间在1~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缺血半暗带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比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在27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例患者病灶区ADC值明显下降;21例患者PWI>DWI,其病灶中心rADC值与IP区相比显著下降。结论ADC图可以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测量脑梗死病灶中心区和边缘区rADC值可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FLAIR、DWI扫描,比较病灶显示率、范围、边界及对比度,计算病灶的ADC值。结果 (1)DWI对病灶的显示率、范围及清晰度均优于常规T1WI、T2WI和FLAIR。(2)DWI的b值越高,弥散效果越好,显示病灶越清晰;同时,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显示病灶更清晰。(3)所有病灶的ADC值均下降。结论 DWI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病变的敏感性最高,可及时、准确、可靠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分析50例经头颅DWI检查证实脑干为责任病灶的急性不典型脑梗死的临床及DWI表现.结果 50例脑干梗死患者均不具有脑干病变典型的交叉征表现,只有10例在头颅CT脑干处见低密度影,有28例在T2WI及FLAIR序列上脑干处显示为高信号,所有病例的DWI均显示脑干处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结论 越来越多的脑干梗死缺乏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反复多发脑梗死病例中,通过DWI可明确脑干为责任病灶,在急性不典型脑干梗死显示能力上优于常规序列,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患者1例,采用GE Signa 3.0 T EXCITE HDMR系统,8通道头部线圈,进行常规磁共振(T1-flair、FSE-T2WI、T2-flair)、T1-flair增强及DWI、DTI、1H-MRS扫描。ADW4.2工作站进行DWI、DTI、1H-MRS图像后处理,分别测定兴趣区及正常区ADC值、eADC值、FA值,以及NAA、Cho、mI值和NAA/Cr、Cho/Cr、mI/Cr比值。结果常规磁共振病变呈多发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表现符合MS的典型特征;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强化,呈不完整环形、半环形或马蹄铁样;DWI显示病变中心呈低信号,边缘呈高信号,病变区ADC值增高,eADC值降低;DTI显示额顶病变区白质纤维溶解、破坏、推移,FA值降低;1H-MRS显示病灶内Cho峰升高,Cho/Cr比值升高,NAA峰轻度降低,NAA/Cr比值轻度降低,mI峰增高。结论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尤其是DWI、DTI及1H-MRS对MS的诊断、斑块活动性监测及病变分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影像特点,探讨构音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155例早期表现构音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进行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分析构音障碍患者临床与DWI显示梗死灶部位关系。结果15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8例表现为单纯构音障碍(5.2%),141例伴有肢体偏瘫(91%),123例伴有椎体束征(79.4%)。DWI显示梗死病灶主要位于幕上96例(61.9%),病变灶位于左侧。28例患者的DWI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其中20例(71%)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伴构音障碍的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结论急性脑梗死引起构音障碍多伴随其它神经功能障碍。梗死病灶多沿皮质延髓束分布,以幕上梗死多见,病灶多位于左半侧,可能与左侧半球对言语功能控制占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后并发脑梗死、脑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0-01—2015-12行颈椎手术后并发脑梗死37例和脑出血14例患者,采用GE 1.5T磁共振,全部常规行MRI、DWI、SWI扫描,对比分析图像特点。结果颈椎术后并发脑梗死,DWI序列显示为均匀高信号影;SWI序列显示为等信号影,如有继发性出血,SWI序列可见到小斑点状的低信号影。颈椎术后并发脑出血,DWI序列显示出血中心为低信号影,周围可见稍高信号水肿区;SWI出血中心显示为均匀斑片样低信号影,周围可见高信号水肿区。定量分析颈椎术后(≤6 h、7~12 h和13~24 h)3个时间点出血区表现的弥散系数(ADC)值:(3.66±1.05)×10~(-4)、(3.73±0.68)×10~(-4)、(3.79±0.85)×10~(-4);梗死区ADC值:(6.23±1.13)×10~(-4)、(5.80±2.05)×10~(-4)、(4.86±0.85)×10~(-4),颈椎术后出血区ADC值低于梗死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间点颈椎术后出血区相位(PV)值:—0.70、—0.70、—0.71,梗死区(PV)值:—0.33、—0.34、—0.32,出血区低于梗死区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椎术后脑梗死、脑出血DWI、SWI序列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不同,行快速诊断及鉴别,对临床诊断、病情监测、指导治疗及预后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颈椎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01—2015-12我院行颈椎手术、临床确诊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37例和急性脑出血14例,采用GE 1.5T磁共振,全部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FLAIR、SWI(磁敏感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所得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7例颈椎术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常规MRI序列2例未检出;DWI序列全部检出,其信号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影;SWI表现为等信号,出血继发性转化时,其信号成斑片样低信号影。14例颈椎术后急性脑出血期患者,常规序列、DWI序列1例未检出;SWI全部检出。DWI序列表现为血肿中心呈低信号影,周围环绕稍高信号的水肿区;SWI序列表现为血肿中心区均匀片样低信号,周围环绕高信号水肿区。结论 DWI、SWI较常规颅脑MRI序列可及早、准确的检出早期颈椎手术后并发的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并根据其影像表现不同,行快速诊断及鉴别,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以卒中样发病6h以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T2WI扫描,测定梗死灶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的ADC值。结果DWI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者,诊断为脑梗死阳性,共15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超急性脑梗死;阴性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比常规T。wI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DWI和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GE3.0T磁共振DWI和SWI序列,对69例急性脑梗死和2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急性期,D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SWI表现为等信号,当继发出血性转化时,SWI可见小斑点片状低信号。脑出血急性期,DWI血肿中心区表现为极低信号,周围水肿区表现为稍高信号,部分发病6~12h的血肿,其边缘可见特异性环形线状低信号;SWI血肿中心区表现为均匀片状低信号,周围水肿区表现为高信号。定量分析显示各时间点(<6h、7~12h和13~24h)血肿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3.65±1.04、3.72±0.67和3.78±0.84(×10-4),梗死区ADC值分别为6.22±1.12、5.79±2.04和4.85±0.84(×10-4),血肿区ADC值均低于梗死区ADC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6h、7~12h和13~24h)血肿区相位(PV)值分别为-0.713、-0.710和-0.715,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区PV值分别为-0.338、-0.346和-0.332,血肿区PV值均低于梗死区PV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和脑出血急性期DWI和SWI表现不同,DWI与SWI联合应用,是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且对监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IP存在的范围和时间规律。方法:对72例发病时间在1~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IP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和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26例发病时间〈6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1例,30例发病时间在6~24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例;PWI〉DWI者病灶中心ADC值与IP区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IP区ADC值与其对侧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和PWI结合能灵敏的判断IP的存在,IP存在的时间窗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信号改变和近似弥散系数 (ADC)的时间演变规律。方法 :分析 10 1例脑梗死患者的 13 5次DWI资料。结果 :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DWI为高信号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仍为高信号 ,慢性晚期绝大部分病灶为等或低信号。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ADC下降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接近或高于正常 ,慢性晚期明显升高。结论 :脑梗死的DWI信号和ADC变化具有特征性的时间演变规律 ,结合常规MRI ,DWI可以推断脑梗死所处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TIA患者DWI阳性病灶的意义,对发病后首次DWI检查阳性的TIA患者复查MRI或CT,比较病灶恢复与未恢复患者DWI阳性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作为鉴别TIA和脑梗死的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8月到2011年6月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57例,发病24h内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对于DWI阳性患者,7d内复查MRI或CT,将其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发病特点及DWI表现,并测量ADC值、rADC值,分析其意义.结果 TIA组ADC值(630.4 ±25.9)×10-3 mm2/s,脑梗死组ADC值(495.2±60.O)×10-3 mm2/s(t=6.669,P=0.000),TIA组rADC值82.1%±5.6%,脑梗死组rADC值62.6%±7.4%(t=7.013,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组患者DWI病灶ADC值适度下降,而脑梗死组ADC值明显下降,发病早期可以通过比较ADC、rADC值鉴别TIA和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液体衰减后转恢复(FLAIR)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FLAIR序列和SET2WI检查,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SET2WI显示病灶91个,FLAIR显示117个。9个半卵圆区病灶和8个侧脑室旁病灶仅为FLAIR序列显示。FLAIR对急性和亚急性梗死显示更清晰。慢性梗死灶FLAIR表面为中央低周边高信号或低信号。结论:FLAIR序列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应作为常规序列使用,但不能取代SET2WI。FLAIR对脑梗死的分期诊断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反复发作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临床反复发作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及MRI中的T1WI、T2WI、DWI、FLAIRWI的检查后,在DWI异常信号发生的部位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97例MRI检查中,在DWI上均有高信号和低信号,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显示高信号,而T2WI及FLAIRWI未能显示,脑梗死急性期DWI均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多数表现为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在DWI上出现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的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有77例.结论 DWI序列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显示能力优于常规序列,它能区分新旧梗死,有助于责任病灶的检出.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但须结合常规序列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4例、6-24h14例、1-7d8例)进行常规MRI(T,flair,T2WI,T2flair)检查以及DWI检查,并由计算机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结果:发病<6h的4例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发病6h-7d的22例患者MRI T2 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 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超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2003~2004年间急性、亚急性脑梗塞病16例患者的MRI弥散加权成像(DW1)的表现,与 T2WI及T2WI FLAIR序列进行比较,并对感兴趣区进行ADC(表观弥散系数)值测量,推测梗塞灶的面积。方法:急性、亚急性脑梗塞病例16例,其中4例为4小时内检查发现,行急诊溶栓;8例为24小时内检查;2例为3天后一周内检查发现。临床表现12例为脑卒中症状,另外,1例为术后甲状腺危象患者抢救成功后检杳发现脑梗塞病灶,2例颈椎病症状、1例病人以急性心梗入院,入院后检查有亚急性脑梗塞灶。结果:诊断急性、亚急性梗塞病灶24个,基底节区5个,放射冠区4 个,半卵圆中心区2个,小脑半球3个,脑干4个,同时或分别累及颞顶枕叶共6例。其中5名患者为多次发生梗塞,通过 DWI确定责任病灶7个。在放射冠区、小脑、及枕叶病灶明显,基底节区部分病灶显示欠佳,可能与病灶面积较小有关。 T2WI发现病灶5个,T2WI Flair发现病灶6个。TIWI显示病灶数为0个,结论:DWI对诊断急性脑梗塞以及鉴别新旧脑梗塞、确定责任病灶上有较高价值;ADC值的测量对诊断及推断缺血区面积有参考意义;而不同b值(弥散梯度因子)对诊断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技术在急性脊髓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用0.5T超导磁共振(MR)机对52例健康者和33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行MR检查,扫描序列为TlM.T2WI,FLAIR序列,33例患者中23例作了T1WI增强扫描,比较FLAIR和TSE-T2WI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能力.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FLAIR发现病灶33处,检出率100%,TSE-T2WI发现病灶23处.检出率69.7%:在显示病灶边缘情况方面,FLAIR显示清楚者32例,T2WI显示清楚者13例.在发现病灶及显示病灶边缘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FLAIR技术在脊髓炎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本病检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