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作为最终诊断;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73例发现病灶86处,其中9例有2处病变,2例有3处病变,白光胃镜下以0-Ⅱc型居多,占43.84%;腺管开口Ⅲ型23处、Ⅳ型44处,Ⅴ型19处;微血管形态规则型51处(59.30%)、不规则型29处(33.72%)、未发现微血管结构6处(6.98%)。普通白光胃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46%(52/86)、基本符合率为72.09%(62/86),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3.02%(80/86)、基本符合率96.51%(83/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内镜下具有特异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加强对EGC识别能力,提高EGC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前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已经是热点话题,其定义为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癌,包括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对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普通白光内镜,逐步过渡到色素内镜、电子染色窄带成像技术(NBI)、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放大内镜和共聚焦光显微内镜(CLE)等,从而不断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甚至还能提供病变深度、范围和组织病理学等信息,而蓝激光内镜是来源富士公司推出的蓝激光内镜系统(LASEREO),为精准诊断消化道早癌带来更多可能性。该文就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在消化道早癌精准诊断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早期胃癌患者年龄55岁占30.8%,≥55岁占69.2%,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和食欲下降,分别占40.8%和22.5%,主要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管状腺癌,分别占48.3%和27.5%,分化型52例,占43.3%,未分化型68例,占56.7%,淋巴结转移14例,占11.7%,黏膜内癌66例,占55.0%,黏膜下癌54例,占45.0%。内镜下表现:早期胃癌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的构成比分别为49.2%、26.7%、12.5%、11.7%,病灶直径0.5 cm、0.5~1.0 cm、1.0 cm的构成比分别为14.2%、38.3%、47.5%,大体类型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和Ⅲ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0.8%、25.8%、11.7%、35.8%和15.8%。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直径、内镜下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低分化腺癌比例高,内镜下见胃窦部好发,直径1.0 cm以上者较多,大体类型以Ⅱ型为主,未分化型癌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胃镜模式诊断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U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129 516例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分为普通白光、无痛白光、普通窄带成像(NBI)、无痛NBI,共4组,比较各组之间检出HGMUE的差异。结果共发现HGMUE 668例,总检出率0.52%;普通白光组0.21%(144/68 723)、无痛白光组0.51%(135/26 709)、普通NBI组0.93%(263/28 414)、无痛NBI组2.22%(126/5 67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GMUE胃镜检查中容易漏诊,选择无痛胃镜NBI模式下观察可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贾萌萌  周英发 《临床荟萃》2020,35(5):429-433
目的 探讨改良的微血管及表面结构分型(RVS)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男性46例(76.67%),女性14例(22.33%),平均年龄(61.03±9.87)岁, 共计病灶63处。观察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分型、放大结合窄带成像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和内镜下诊断结果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病理诊断胃部肿瘤性病变内镜下最常见的形态是Ⅱ型,最常见的部位为贲门和胃窦。微血管及表面结构分型(VS分型)、RVS分型均对EGC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放大结合窄带成像(ME NBI)及其镜下RVS分型有助于胃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且对 EGC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对于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普通白光内镜基础上,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共聚焦内镜(CLE)以及超声内镜(EUS)等更多诊断技术应用于内镜检查之中,早期胃癌(EGC)的诊断率明显增加。EGC的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这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已被证实安全可靠,特别是ESD可以对较大病变整块切除从而提高病变的完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目前EGC的重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在内镜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因主观症状就诊于我院门诊,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咽喉粘膜异常增生及喉肿物疑似恶性病变的104例患者,分别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咽喉部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并对病灶性质做出预判,对NBI模式下发现的117个病灶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窄带成像技术在对病损轮廓、黏膜表面及粘膜下微血管形态显示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图像,差异有显著性(P0.05)。2.104例怀疑喉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中共发现117个病灶,其中白光模式下病变检出率为89.7%,应用NBI模式检出率为99.1%。NBI内镜对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1.4%,而普通白光内镜的灵敏度为74.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NBI分级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声带息肉等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NBIⅠ级(10/12),慢性喉炎等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NBIⅡ级(15/19),轻度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NBIⅢ级(10/15),重度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NBIⅣ级(5/7),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NBIⅤ级(52/64)。结论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能清晰地显现病变的轮廓及黏膜表层及黏膜下层微血管的各种形态变化,可增强病变的可识别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便、安全,较白光模式更易发现细微变化的病灶,亦可使活检阳性率明显提高,在早期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下浅表型鼻咽癌(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内窥镜室行鼻咽镜常规检查或NPC放疗后复查鼻咽镜时白光镜下观察未发现明确病灶或仅为浅表型病灶的182例患者行NBI模式鼻咽镜检查,观察鼻咽部黏膜及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分布情况,结合病理结果,分析NBI下鼻咽部不同性质浅表型病变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改变特点。结果 NBI下NPC组黏膜表面微血管多为密集增粗棕色窦点状(CBS)血管,占38.24%,不规则增粗树枝状血管(IDBV)占41.18%,病灶多有清晰边界(DL)占52.94%。其中,首诊NPC组多为IDBV(57.89%,P=0.000),放疗后NPC组多为CBS血管(60.00%,P=0.000)。NBI对NP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41%、95.95%、81.82%、95.30%和92.86%。结论 NBI下可观察到浅表型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有特异性改变,对该类NP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从而有助于提高内镜对NPC早期病灶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男31例,女28例,年龄17~81(58.2±13.3)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4例(40.68%),降部35例(59.32%)。病灶直径0.2~5.0(1.4±0.9)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39例(66.10%),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8例,绒毛状-管状腺瘤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及其他。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者20例(33.90%),包括布氏腺瘤4例,异位胰腺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术中穿孔5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经术中修补及术后止血治疗,无再发穿孔及出血。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59例患者均接受了3~30个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技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并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在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怀疑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89例,应用Olympus BF-1T 260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常规方法进入胸膜腔后,先进行白光支气管镜(WLB)观察,再使用NBI模式观察,分别在两种模式下于病变胸膜各取5块组织送检。比较WLB、NBI两种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及活检后出血情况。结果 89例怀疑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WLB镜下阳性85例,阴性4例,活检后出血6例占6.70%。与病理结果对比,WLB敏感性97.50%,特异性22.22%。NBI镜下阳性68例,阴性21例,活检无活动性出血发生。与病理结果对比,NBI的敏感性86.67%,特异性78.57%。WLB与NBI相比,前者敏感性优于后者,后者特异性优于前者。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对癌性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联合窄谱成像技术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EUS)对胃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胃SMTs的EUS下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6年12月614例于该院内镜中心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治疗的胃SMTs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研究。病变起源层次以ESD术中诊断为金标准,病变类型以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为金标准,统计EUS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EUS结果。结果 EUS对病变起源的诊断与ESD术中结果的符合率为91.25%,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6.67%、80.85%和94.50%;对病变类型的诊断与ESD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65.99%,其中胃肠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5%、18.56%、79.76%和90.70%。结论 EUS能初步判断胃SMTs的起源层次与病变类型,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但对诊断平滑肌瘤、错构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类癌和纤维瘤等少见病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要时应积极地切除病变,以明确诊断,防止恶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06例EGC或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病理及远期疗效。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平均手术时间为(61.8±17.3)min,病灶平均直径为(2.7±1.3)cm。无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术中穿孔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6%及5.7%,均于内镜下处理后好转,无外科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胃早癌74例:高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19例,印戒细胞癌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7例标本存在基底部肿瘤侵犯,无切缘阳性病例,R0切除率为93.4%,R1切除率为6.6%。7例R1切除患者经内镜下二次切除后达到R0切除。5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4.7%,均接受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截至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期为34个月,3年生存率达97.9%。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疗效可靠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滑膜增生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手术治疗的37例(41腕)伴有腱周滑膜组织增生的CTS患者,术中均在内镜下切断腕横韧带,同时经内镜入口切除指浅屈肌腱周围增生的滑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变,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按Kelly分级,术后整体优良率为95.12%。夜间麻醒症状均消失,Tinel征、Phalen征阳性率降低至2.44%(P0.05),两点辨别觉平均值低至(3.5±0.9)mm(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腕管内滑膜轻度增生的特发性CTS患者,内镜下腕横韧带切开联合滑膜组织切除,是一种新的、可行的、近期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行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或行TIPS术的肝硬化EGVB患者资料12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77例,TIPS治疗组43例,比较两组急性期止血情况、远期再出血情况、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及TIPS治疗组的急性期止血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6.1%及97.7%,联合治疗组2年未再出血率低于TIPS治疗组(59.7%vs 81.4%,P0.05),且两组间免于再出血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10.4%vs 4.7%,P=0.444),联合治疗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TIPS治疗组(13.2%vs 27.9%,P0.05)。结论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TIPS术均能较好地控制EGVB,TIPS术可以更好地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但会导致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软式内镜下腹腔灌洗透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反应期并发腹腔内高压(IAH)/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治疗作用。方法 32例急性反应期并发IAH/ACS的SAP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软式内镜下腹腔灌洗透析治疗,动态监测腹内压(I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腹膜刺激征评分的变化及肠鸣音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腹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腹水淀粉酶含量的变化;统计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该组患者治愈30例(93.75%),转科2例(6.25%),平均住院(16.53±5.30)d。治疗后1周内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肠鸣音逐渐恢复,IAP、APACHE-Ⅱ评分及腹膜刺激征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及腹水中TNF-α、IL-6、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软式内镜下腹腔灌洗透析是治疗SAP急性反应期并发IAH/ACS的有效方法,尽早治疗疗效好,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放大染色技术对胃可疑病变处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技术在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12月进行放大胃镜检查患者中胃小凹分型为Ⅲ型以上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疑病变处依次进行放大胃镜、NBI放大胃镜和放大染色胃镜观察,对三者图像的清晰度、胃小凹分型评价情况以及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这40例患者中,NBI放大胃镜下观察病变清晰度明显高于放大胃镜下和放大染色胃镜下(P〈0.05);NBI放大胃镜与放大染色胃镜在胃小凹分型的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放大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放大染色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通过对胃小凹形态改变的观察,从而发现可疑病变,精确引导活检,有助于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硬式食管镜及经电子胃镜取出食管嵌钝性异物的效果及经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接受内镜下食管嵌钝性异物取出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经电子胃镜取出异物,对照组经硬式食管镜取出异物。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研究组13例采用局部麻醉,17例采用静脉麻醉,对照组全部釆用气管插管全麻。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7%vs100.0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vs 3.33%,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1.39)vs(2.20±1.10)d,P0.05]。研究组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 022.00±1 787.45)vs(5 078.00±930.57)元,P0.05]。结论经电子胃镜与经硬质食管镜均为安全、高效的食管嵌钝性异物取出方式,经电子胃镜方式在简便性和经济性上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