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7例由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7例患者是由ASDH转化而来。结果:7例CSDH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由ASDH转化为CSDH的老年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4例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血肿清除还纳骨瓣术(craniotomy,CO)组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CO组66例(57.9%),DC组48例(42.1%),与CO组患者相比,DC组患者年龄较小(χ~2=13.84,P0.05),其他术前临床特点和CT扫描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具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更差的预后和更多的新发血肿(P0.05)。结论考虑到DC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时,CO也是一种可取的治疗AS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ASD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ASD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死亡率达35.0%,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术前低血压及术中脑肿胀.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达45%,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术中脑肿胀.头颅CT血肿量、血肿厚度及受伤后至手术时间是与ASDH患者预后相关,但不属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和有无低血压症状,进行GCS评分、头颅CT检查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ASD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i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Ⅴ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l例。结果 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l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ASDH亚急性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神经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ASDH亚急性化16例,分布在18~87岁的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约2:1;左右侧没有明显的差异;8例ASDH在外伤早期有2次或多次出血;ASDH初始厚度 ≥ 5mm的12例(75%);所有ASDH发生亚急性化时,要么硬膜下仍有血凝块存在,要么有与ASDH相连通的软脑膜下血肿存在,要么发生了一次新的硬膜下小出血。结论 ASDH延迟溶解或溶解后又有新的小出血可能是其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较厚的ASDH容易发生亚急性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AN)破裂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回顾288例破裂AN,发现10例伴有ASDH.Hunt Hess分级,Ⅱ级3人,Ⅲ级1人,Ⅳ级3人,V级3人,均经CTA诊断为AN破裂,除2例外均被脑血管造影或手术所证实.保守治疗2例,血肿清除加AN夹闭术4例,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后加血肿清除2例,栓塞加脑室外引流1例,单纯栓塞1例.结果疗效优者2例,中残者1例,7例死亡.结论 AN性ASDH的预后极差,同术前分级相关;CTA检查后立即行血肿清除加动脉瘤夹闭有助于提高预后,合适患者可联合栓塞和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急性硬膜下血肿 ( ASDH)临床较常见 ,发病率和致死率高 ,危害大。但长期以来 ,一直缺乏一种稳定的、模拟性好的ASDH动物模型。国外 2 0世纪 90年代后 ,制备了一种新的ASDH动物模型 ,将动物自身血在短期内注入硬脑膜下腔 ,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 ,其模拟性和稳定性均较好。该模型不伴有脑挫裂伤及轴索损伤等临床颅脑损伤中常伴发的病理损害 ,因而可更好地单独观察由颅内血肿引起的病理改变。我们参照此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研究 ,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及一般准备 雄性成年 SD大鼠 2 5只 ,体质量250~ 4 50 g,用 4 %乙氟烷及…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因素.方法术后3个月,113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F组)和预后不良组(non-F组),对其术前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F组的年龄低于 non-F组(P<0.05); 前者 GCS评分高于后者(P<0.01);瞳孔光反射阳性率和中脑周围池开放率高于后者(P<0.05),而伴随的脑挫伤、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P<0.05)及中线移位程度(P<0.01)低于后者.结论年龄,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和中脑周围池形态、中线移位程度及伴随颅内损伤的复杂、严重程度与ASDH病人预后有关,而瞳孔变化和CT影像学所提示的征象是反映ASDH病人预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颅内血肿以往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术后病死率及致残率仍较高[1] 。我院 1999年 3月— 2 0 0 1年 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12 8例 ,男 88例 ,女 4 0例。其中硬膜外血肿 4 0例 ,硬膜下血肿 15例 ,脑内血肿 73例 (外囊血肿 38例 ,基底节、内囊和丘脑血肿 35例 )。血肿量 30~80ml,12 8例患者大脑中线结构有不同程度偏移 ,侧脑室受压 ,神志清楚 89例 ,神志不清 39例。1.2 治疗方法 采用北京万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黑线分隔征"在极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CT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黑线分隔征"对200例疑似极少量ASDH的常规CT扫描病例进行试验性诊断,并与最终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黑线分隔征"正确诊断阳性病变90例(90/90),正确诊断阴性病变107例(107/110).结论 "黑线分隔征" 在极少量ASDH CT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场强磁共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并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场强MRI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253例颅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伤后3天内行常规CT横切位扫描及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分析高场强MRI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情况并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诊断323处ASDH阳性病灶中,常规CT扫描只显示其中63.2%(204/323);MRI和CT对总体阳性病灶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8 p<0.05);MRI诊断的阳性病灶中,随着血肿厚度的减少,CT对比MRI的显示率逐渐下降,在血肿<7.5mm时,CT显示范围在47.4~65.8%,血肿>7.5mm时,CT显示范围在71.4-86.0%.结论 高场强MRI对ASDH显示清晰,诊断率较常规CT明显提高,血肿厚度越薄,优势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王鸣池 《医学文选》2001,20(5):629-629
我院 1996年 5月~ 1999年 5月采用北京朝阳医院贾宝祥研制的 YL-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 36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6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12~ 88岁 ,平均 6 6岁 ,均经颅脑 CT扫描确诊。血肿分布在额、颞、顶部 ,其中右侧 12例 ,左侧 18例 ,双侧 6例。血肿量 :单侧 5 0~ 140 ml,平均 76 ml,双侧 90~ 2 30 m l,平均12 0 ml。 CT显示颅骨内板下呈半月形、新月形混杂密度影 8例 ,等密度影 10例 ,低密度影 18例。血肿大小 :1.0~ 3.0 cm× 4.0~ 11…  相似文献   

13.
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24小时内快速吸收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患者 1,男 ,34岁 ,车祸伤 1小时入院。CT检查显示 :左侧枕骨线形骨折、硬膜外血肿 (约 2 0ml)。一般状况良好 ,采取保守治疗。 16小时后复查颅脑CT显示 :原血肿基本吸收 ;临床症状已明显好转。 3周后治愈出院。患者 2 ,女 ,2 5岁 ,车祸致颅脑外伤 2小时入院。GCS评分 10分。CT检查显示 :左侧颞骨线形骨折、硬膜下血肿(约 32ml)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保守治疗。 19小时后 ,复查颅脑CT显示 :硬膜下血肿大部分 (约 95 % )吸收 ,蛛网膜下腔出血几乎全部吸收。 2 8天后 ,治愈出院。2 讨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予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1片(2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8周。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评分(m RS)、临床症状和CT影像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I(79.2±12.6)分,m RS评分(1.6±0.5)分;对照组BI(68.3±11.2)分,m RS评分(2.4±1.3)分,两组治疗后BI及m 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44/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阿托伐他汀联合高压氧可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变化;观察血肿腔TNF-α、IL-6、IL-1β的动态变化,探讨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研究尼莫地平在病后3、7天用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超微研究中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血肿抽吸术,术中取血肿周围少许脑组织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炎性细胞因子研究中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CT下标记,以血肿中心为靶点,穿入血肿腔,于12、24、48、72、120小时收集冲洗液送检,TNF-α含量采取放免法测定,IL-6、IL-1β含量采用ELISA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分别将TNF-α、IL-6、IL-1β含量于48~72小时达高峰为Ⅰ组,含量高峰时间超过72小时为Ⅱ组;尼莫地平研究中,测定60例患者血肿、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超微研究表明,脑出血后24小时,见星形细胞轻度肿胀;72小时星形细胞高度肿胀;4~7天,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神经元坏死。炎性细胞因子研究表明,Ⅰ组患者TNF-α、IL-6、IL-1β水平均于48~72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Ⅱ组患者TNF-α、IL-6、IL-1β在出血急性期的水平较高,高峰时间不明显或延迟出现。Ⅰ组患者血肿和水肿体积较Ⅱ组患者的小。血肿和水肿体积大者,TNF-α、IL-6、IL-1β水平较高;血肿和水肿体积小者,TN F-α、IL-6、IL-1β水平较低。尼莫地平研究表明,治疗组在应用尼莫地平10天后血肿体积由(24.60±9.62m)l,水肿体积由(15.37±13.80m)l,变为(16.00±10.42)m l和(25.20±7.31)m l;而对照组血肿体积由(24.80±10.62)m l,水肿体积由(15.70±8.74)m l变为(22.70±9.92)m l及(35.20±21.70)m l,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CSS),治疗组从(24.40±10.41)降至(17.60±10.71),与对照组神经功能从(25.40±9.63)降至(24.60±6.3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预后与出血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r(=-0.897,p<0.05),半暗带的变化与早期治疗有密切关系;血肿和水肿体积越大,炎性细胞因子含量越高,炎症损伤越重,预后越差;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对减小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迟发性脑内血肿、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术后残留或渗出的少量血肿 ,以往采用严密观察动态CT监测 ,在不增大的情况下依靠自行吸收痊愈。近年我科采用尿激酶行颅内冲洗( 1) ,解决了血肿吸收慢及疗程长的问题 ,现将颅内冲洗的操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行颅内冲洗 2 2例 ,5例迟发性脑内血肿 ,行钻孔引流术 ,1 0例硬膜外血肿 ,7例硬膜下血肿 ,行开颅或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 ,术后因创面少量渗血和钻孔清除血肿 ,而残留不同程度血凝块。处理 尿激酶 1万单位 ,加 2~ 4ml生理盐水自引流管注入 ,闭管 4小时后放开引流管 ,间隔 2~ 3小时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7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1天。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46例,硬膜下均有积液,其中35例额部有少量积气。术后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1个月左右CT复查示残腔少量积液3例。无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以及张力性气颅。结论:改良钻孔引流术既能彻底冲洗血肿腔,亦能探查血肿腔,降低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6岁。以“右顶部急性硬膜外血肿”为诊断入院。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后2h神志清,四肢无瘫。术后4h再次出现神志不清。复查头CT:右颞部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再次行血肿清除术。第2次术后3h神志清醒,术后5h复查头CT:轻微脑肿胀,脑室略小,余未见明显异常。行抗感染、脱水等治疗。术后36h病人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急检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但未造成脑室铸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术后并发症,探讨术中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结果:62例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其中17例(27.4%)术后早期出现少量颅内积气(10ml),无张力性气颅;4例术后早期加行血肿腔内"尿激酶"灌注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1个月复发,改行开颅血肿包膜切除后痊愈;无导管误入脑实质病例,无术后脑脊液漏,无继发颅内感染及切口预后不良等。结论:钻孔引流手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注意手术细节及围手术期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2例老年人CS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术后血肿残存再次钻孔引流4例,继发脑内小血肿2例,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无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治愈率100%。结论本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主要通过头颅CT及MR扫描,治疗应以手术为首选,钻孔引流方法安全、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