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究腹腔镜肝肿瘤切除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的2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46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58.1岁。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分为中转开腹组(n=24)和腹腔镜组(n=198)。采用χ2检验筛选术中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转开腹24例,中转率10.8%(24/22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腹部手术史、肝硬化、肿瘤位于后上段和大范围肝切除与术中中转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肝硬化(OR=2.611,95%CI:1.018~6.701)、肿瘤位于后上段(OR=6.115,95%CI:2.207~16.941)和大范围肝切除(OR=3.361,95%CI:1.150~9.825)是腹腔镜肝肿瘤切除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硬化、肿瘤位于后上段或拟行大范围肝切除的肝肿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时发生计划外中转开腹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112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手术难度的因素,再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时间130~210 min,中位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60~150 ml,中位出血量85 ml。8例(7.1%)中转开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男性(P=0.001,OR=13.616)、BMI≥28 kg/m2(P=0.02,OR=16.566)、肿瘤长径≥4 cm(P=0.000,OR=25.440)、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P=0.000,OR=70.133)、骨盆坐骨棘间径<9.5 cm(P=0.001,OR=21.503)、骨盆骶尾间距≥12.2 cm(P=0.045,OR=4.320)。结论:男性、肥胖、肿瘤体积大、位置低及深窄骨盆的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难度较大。术前明确影响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可评估手术风险,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经验、中转开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45例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是否中转开腹、年龄、性别、术后病理诊断、既往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结果:42例行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3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因术中出现不可控的大出血,1例为肿瘤位置不能充分暴露,中转开腹率6.67%。手术时间平均(80±25)min,出血量平均(150±55)ml,术后平均住院(7.1±1.5)d。除术中出血及暴露不充分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外,上腹部手术史(P=0.016)、病程(t=3.94,P=0.013)也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结论: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上腹部手术史、病程也是中转开腹的因素之一。术前评估患者的既往手术史、病史、肝功能、凝血等情况极为重要,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但因为肝脏血供丰富、体积较大,对术者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为306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R语言绘制金字塔图比较计数资料。结果:306例患者中28例(9.2%)术后3~7 d发生吻合口漏,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02,95%CI=1.157~17.391,P=0.038)、线形缝合器钉仓≥3(OR=14.190,95%CI=1.244~16.833,P=0.033)、肿瘤长径≥5 cm(OR=9.101,95%CI=1.087~7.171,P=0.042)及冠心病(OR=23.646,95%CI=2.333~23.635,P=0.007)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口漏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P0.001)。结论:男性、线形缝合器钉仓≥3、冠心病及肿瘤长径≥5 cm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风险较高的病例,需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施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6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全组66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76例(11.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的性别、肥胖、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淋巴结清扫数目、TNM分期、手术时间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120,95%CI:1.150~3.909)、术前合并症(OR=2.618,95%CI:1.483~4.621)、肿瘤位置(OR=10.338,95%CI:5.672~18.842)、TNM分期(OR=3.111,95%CI:1.774~5.457)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症、肿瘤位置、TNM分期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手术顺利组(47例,手术时间120 min)和手术延迟组(33例,手术时间≥120 min)。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手术用时的影响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72例达到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率为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OR=2.492,95%CI=1.451~30.795,P=0.000)、肿瘤形态(OR=1.912,95%CI=1.062~14.486,P=0.003)及纤维化程度(OR=1.697,95%CI=2.093~26.307,P=0.000)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及纤维化程度是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281例胃中上部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分析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外科并发症29例,发生率10.3%(29/281),其中严重外科并发症9例,发生率3.2%(9/281)。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情况:Ⅰ级3例(1.1%),Ⅱ级17例(6.0%),Ⅲa级4例(1.4%),Ⅲb级2例(0.7%),Ⅳ级2例(0.7%),Ⅴ级1例(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分化、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2.671,95%CI:1.138~6.269,P=0.024)、BMI(OR=4.970,95%CI:1.597~15.465,P=0.006)、肿瘤大小(OR=3.311,95%CI:1.068~10.260,P=0.038)、浸润深度(OR=4.472,95%CI:1.120~17.862,P=0.034)和术中出血量(OR=3.835,95%CI:1.481~9.928,P=0.006)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ie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是0.784(0.695~0.873)。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以Ⅱ级较多见;患者年龄≥65岁、BMI≥25、肿瘤大小≥50 mm、浸润深度≥T3及术中出血量≥100 ml应警惕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以下简称"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行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再出血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147例行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患者中有20例(13.6%)发生了再出血。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后发生了再出血和未再出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门静脉主干直径、肝功能分级、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肝功能分级[OR=3.444,95%CI(1.211,9.793),P=0.020]、腹水[OR=2.859,95%CI(1.069,7.645),P=0.036]、肝性脑病[OR=4.265,95%CI(1.121,16.230),P=0.03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OR=6.744,95%CI(1.675,27.156),P=0.007]和血小板计数[OR=4.744,95%CI(1.073,20.969),P=0.040]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腹腔镜选择性断流术后存在再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前应积极处理,术后应高度警惕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0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99例(A组),三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100例(B组),五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101例(c组),另外10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D组),比较各组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并发症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指数、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P0.05),但不同腹腔镜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OR=3.169,95%CI:1.136~8.839)和肺部疾病(OR=4.931,95%CI:2.618~9.288)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Ⅱ级及以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为人员配备不充裕的医院开展腹腔镜直肠手术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原因、危险因素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计划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423例的临床资料,男252例、女171例,中位年龄60(24~83)岁。根据术中是否中转开胸分为中转开胸组(45例)和胸腔镜组(VATS组,378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评估两组术后近期手术效果并分析中转开胸的可能因素。结果导致中转开胸最常见因素为肺门及叶裂间淋巴结与周围血管和支气管紧密粘连,有15(33.3%)例;其次是袖状肺叶切除术,有11(24.4%)例;血管意外损伤致不可控出血有8例,肿瘤侵犯或外侵周围组织有5例,支气管暴露困难有3例,致密胸膜粘连有2例,肺叶裂不全有1例。与VATS组相比,中转开胸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P=0.030)、手术时间(P0.001)、术中失血量(P0.001)高于或长于VATS组。单因素分析发现肺切除类型、肺癌解剖学部位、胸部CT淋巴结情况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_LCO)低与中转开胸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袖状肺叶切除(OR=5.675,95%CI 2.310~13.944,P0.001)、胸部CT显示肺门淋巴结增大(OR=3.732,95%CI 1.347~10.341,P=0.011)、DLCO≤5.16 mmol/(min·k Pa)(OR=3.665,95%CI1.868~7.190,P0.001)为中转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TS中转开胸没有增加死亡率,是降低手术风险的一项措施。术者对具有中转开胸高风险的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方式预选时应慎重。微创术中如有必要中转开胸,必须及时作出决定,以降低术后近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5例体重指数≥25 kg/m~2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组),37例行开腹肝切除术(开腹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多因素分析,了解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更短[(191.9±68.4)min vs.(224.6±70.7)min,P=0.045],术中出血量更少[(260.1±154.5)ml vs.(338.1±160.8)ml,P=0.036],住院时间更短[(10.2±3.3)d vs.(14.0±4.5)d,P=0.00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vs.24.3%,P=0.735)。开腹组体重指数与手术时间(P=0.000)、术中出血量(P=0.027)呈正相关。腹腔镜组体重指数与手术时间(P=0.835)、术中出血量(P=0.791)无关。腹腔镜组经多因素分析提示,ICGR 15(OR=13.965,95%CI:1.098~177.533,P=0.042)、肝硬度值(OR=15.564,95%CI:1.076~225.203,P=0.044)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开腹组中肝硬度值(OR=30.843,95%CI:2.118~449.210,P=0.012)、BMI(OR=18.308,95%CI:1.222~274.216,P=0.035)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对开腹肝癌切除术具有较大影响,此类患者选择腹腔镜肝切除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OR=5.156,P=0.032)、胆囊壁厚度6mm(OR=7.971,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P=0.003)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11年4月213例胃肠道癌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癌24例,直肠癌118例,右半结肠癌22例,左半结肠癌25例,小肠癌2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中转开腹25例,中转率为11.7%(25/213)。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粘连程度(β=1.792,P=0.000,95%CI:0.073-0.785)、术中出血(β=1.454,P=0.036,95%CI:-0.386 -0.286)、肿瘤分期(β=0.874,P=0.039,95%CI:-0.206~0.270)、肿瘤分化程度(β=1.000,P=0.004,95%CI:0.015~0.183),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与中转开腹无关。结论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是粘连程度和术中出血。术前充分评估,严格选择适应证,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及术者实际水平,决定中转开腹时机,是降低中转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对比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的英文文章,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试验、7篇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338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691例,开腹组6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两组患者环周切缘阳性(OR=1.24,95%CI:0.74~2.08,P=0.42)、淋巴结摘除数量(WMD=-0.35,95%CI:-1.48~0.78,P=0.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WMD=26.26,95%CI:4.59~47.92,P=0.02),但术中出血量(WMD=-46.48,95%CI:-72.85~-20.11,P=0.0006)、术后住院时间(WMD=-1.80,95%CI:-2.85~-0.74,P=0.0009)、术后并发症(OR=0.77,95%CI:0.60~0.99,P=0.04)均少于开腹组;二次手术(OR=1.30,95%CI:0.61~2.77,P=0.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疗效、病理学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直肠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并行腹腔镜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中转开腹分为腹腔镜组及中转开腹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结局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35例,其中有207例在腹腔镜组,28例在中转开腹组。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溃疡史、使用药物史、吸烟史、嗜酒史,入院时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手术医生,缝合方式,穿孔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中转开腹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40),穿孔距离手术时间也较腹腔镜组长(P0.001),穿孔直径也明显大于腹腔镜组(P0.001)。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相比,30 d死亡、再穿孔、腹腔脓肿及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组的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01),总住院时间(P=0.002)、术后排气时间(P=0.003)、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P0.001)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P=0.001)均明显长于腹腔镜组。将可能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穿孔距离手术时间〔OR为2.104,95%CI为(1.124,3.012),P=0.020〕及溃疡穿孔直径〔OR为2.475,95%CI为(1.341,6.396),P=0.013〕是影响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溃疡穿孔直径及穿孔距离手术时间预测中转开腹的临界值结果发现,当溃疡穿孔直径为8 mm时,预测中转开腹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当溃疡穿孔距离手术时间为14 h时,预测中转开腹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71%,AUC为0.909。结论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溃疡穿孔直径≥8 mm及穿孔时间≥14 h可能成为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中转开腹的预测因子,而降钙素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预测因子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机器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4月1日,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相关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篇文献51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机器人组273例,传统腹腔镜组237例。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MD=43.27,95%CI(16.48,70.07),P=0.002]增加、术中出血量[MD=–19.98.27,95%CI(–33.14,–6.81),P=0.003]减少、中转开腹率[MD=0.20,95%CI(0.04,–0.95),P=0.04]降低、淋巴结获取数目[MD=–1.71,95%CI(–3.21,–0.21),P=0.03]减少以及住院时间[MD=–1.61,95%CI(–2.26,–0.97),P0.000 01]缩短,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MD=–0.01,95%CI(–0.48,0.46),P=0.96]、进食时间[MD=–0.20,95%CI(–0.67,0.27),P=0.41]、并发症发生率[OR=0.76,95%CI(0.50,1.14),P=0.18]、肿瘤距远切缘距离[MD=0.00,95%CI(–0.17,0.17),P=0.98]以及环周切缘阳性率[OR=0.61,95%CI(0.27,1.37),P=0.23]与腹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和腹腔镜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显示了相似的围手术期结果;尽管机器人ISR手术时间更长、淋巴结获取数目更少,但术中出血更少、中转开腹率更低以及住院时间更短。机器人IS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由我院同一术者完成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16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尿控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拔除尿管后即刻尿控率达8.64%(14/162),1个月达20.37%(33/162),3个月达53.09%(86/162),12个月达97.53%(158/162)。术后3个月,BMI≥28kg/m~2(OR=0.189,95%CI:0.047~0.670,P=0.019)降低术后尿控率,保留膀胱颈部(OR=1.125,95%CI:1.009~9.404,P=0.048)、最长尿道保留技术(OR=37.582,95%CI:8.974~157.385,P0.001)、保留神经血管束(OR=13.206,95%CI:3.812~45.749,P0.001)、后方筋膜重建技术(OR=14.729,95%CI:4.048~53.590,P0.001)显著提高尿控率;术后12个月,BMI≥28kg/m~2降低术后尿控率(OR=0.085,95%CI:0.009~0.841,P=0.03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膀胱颈部、保留神经血管束、后方筋膜重建、保存最长尿道能够提高早期尿控,但与患者远期尿控恢复无关。肥胖不利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6月83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B、C级胰漏有关的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3例中11例(13.3%)发生术后B、C级胰漏,其中B级9例(10.8%),C级2例(2.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 (OR=4.636,95%CI:1.080~19.894,P=0.039)、胰腺质地柔软(OR=0.202,95%CI:0.047~0.866,P=0.031)与B、C级胰漏的发生密切相关。BMI≥25(OR=22.347,95%CI:1.462~341.501,P=0.026)、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OR=0.071,95%CI:0.006~0.799,P=0.032)是胰腺质地柔软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相关因素。BMI≥25 (OR=13.474,95%CI:1.258~144.322,P=0.032)、术前采取减黄措施(OR=0.057,95%CI:0.005~0.638,P=0.020)是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及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密切相关。BMI≥25时,此类患者B、C级胰漏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当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时,宜术前采取减黄措施。对于胰腺质软者,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直肠癌保肛术后30d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直肠癌保肛手术的956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并发症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30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的危险因素。结果 956例病人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3%(60/956)。按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a级36例,Ⅲb级12例,Ⅳa级5例,Ⅳb级5例,Ⅴ级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OR=1.781、95%CI为1.04~3.048、P=0.035),术前白蛋白(OR=6.979、95%CI为3.057~15.930、P0.001),术中估计出血量(OR=2.386、95%CI为1.375~4.138、P=0.002),术中输血(OR=2.698、95%CI为1.088~6.695、P=0.032)与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合并症(OR=2.051、95%CI为1.160~3.627、P=0.014),术前白蛋白(≤35g/L)(OR=4.652、95%CI为1.776~12.182、P=0.002),术中估计出血量(150ml)(OR=2.131、95%CI为1.190~3.816、P=0.011)是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合并症、低白蛋白血症及术中出血量大是直肠癌术后30d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