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苯那普利对抗Thy1.1大鼠系膜基质积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茂  郭宗明 《浙江医学》2006,28(6):437-438,44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大鼠系膜基质的影响。方法 用抗胸腺细胞血清(ATS)诱导SD大鼠产生MsPGN后,用苯那普利治疗24d,处死大鼠并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肾小球系膜中胶原Ⅳ(ColⅣ)、胶原Ⅲ(ColⅢ)、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大鼠系膜中ColⅣ、ColⅢ、LN、FN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系膜中各相应成分的含量,各对应成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苯那普利对MsPGN大鼠系膜基质的积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表达和肾脏病 变的影响。 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和苯那普利治疗组(DM+B)。 苯那普利处理12周后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肾皮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RT-PCR检测肾皮质CTG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肾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Col 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实验终止时,DM组UAER(12.92±3.56)mg·24 h-1明显高于CON组(2.74±1.09)mg·24 h-1(P<0.01),DM+B组大鼠UAER(5.69±2.74)mg·24 h-1明显低于DM组(P<0.01)。与CON组相比,DM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苯那普利治疗使其水平明显降低(P<0.01)。DM大鼠肾皮质CTGF mRNA表达水平约为CON组的2.65倍(P<0.01),在DM+B组其表达水平减少23.68%(P<0.05)。DM大鼠肾小球FN和Col Ⅳ蛋白表达均较CON组明显上调(均为P<0.01),苯那普利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苯那普利能降低DM大鼠肾脏CTGF基因表达,并能明显减轻肾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对3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用苯那普利每日10-20mg治疗3月,测定治疗前后血压,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含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后血压显下降(P<0.001),LVMI和血清PCⅢ、LN、HA均显降低(P<0.05)。结论:苯那普利既可显降低血压,又可减轻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达逆转左室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血清水平的变化及ACEI对STNF-RI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CHF患者62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STNF-RI水平。并观察心功能Ⅲ级以上CHF患者用苯那普利治疗1个月后的STNF-RI血清水平。结果STNF-Rl在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清STNF-RI水平逐渐升高,各级CHF患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苯那普利治疗组STNF-RI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STNF-RI水平升高,尤其是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更为明显;STNF-RI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苯那普利可降低CHF患者血清STNF-RI水平。  相似文献   

5.
肾衰康对慢性肾衰竭尿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对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积聚的抑制作用及其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对60例慢性肾衰竭2期患者随机分为肾衰康治疗组(治疗组)及苯那普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尿液中ECM成分及肾功能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前尿中ECM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P<0.05);治疗后尿中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及Ⅲ型前胶原(PC-Ⅲ)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组同时有尿液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比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t-PA反比治疗前更低(P<0.05),t-PA抑制物(PAI-1)比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及肌酐(Scr)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上升(P<0.05).结论:肾衰康有抑制ECM成分积聚和促进其降解作用,从而延缓慢性肾衰进展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Ⅳ型胶原(ColⅣ)和透明质酸(H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行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胰腺癌组介入治疗前bFGF、ColⅣ和HA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含量均降低(P〈0.05);应用免疫调节剂组较未用组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含量下降更显著。结论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bFGF、ColⅣ和HA的含量的水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介入治疗能抑制肿瘤的浸润转移,辅以合理的过继免疫治疗能增强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Ⅳ型胶原(Col Ⅳ)、纤维连接蛋白(FN)及核转录因子kappa B(NF-kB)蛋白的表达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将3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未治疗组(D组)、糖尿病加苯那普利治疗组(B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检查各组大鼠在灌胃给药第12周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及体重等指标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ol Ⅳ、FN及NF-k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第12周时B组大鼠血糖、血肌酐的浓度及尿蛋白排泄率较D组明显减少(P<0.01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组大鼠肾组织Col Ⅳ、FN及NF-kB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D组(P<0.01).结论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部分保护作用,其可能抑制血糖浓度升高,下调糖尿病大鼠Col Ⅳ、FN及NF-kB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聚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高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为52例健康人,治疗组为56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组用苯那普利治疗4周,分别测定苯那普利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浆ET浓度。结果 ①治疗组血浆E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②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与ET有良好相关性;③治疗组苯那普利治疗4周后血浆ET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浓度升高,苯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浓度。  相似文献   

9.
刘瑛  许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3):135-136
目的 观察用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长期治疗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观察1年。除连续监测血压外,于治疗前后分别利用超声心动检查有关左室肥厚的各项指标及肾功能。结果 经1年治疗,两组患者血压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减小(P<0.01),苯那普利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也显著减小(P<0.05),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显著下降(P<0.01),上述各项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长期服用氨氯地平或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对保护靶器官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神经内分泌影响。方法:68例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36例,对照组32例,苯那普利治疗组口服苯那普利10mg/d,地高辛0.125~0.25mg/d,双氢克尿塞25mg(或Lasix20mg/d阿斯匹林100mg/d)。对照组32例将苯那普利改为施乐凯600mgBid,余同苯那利组。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PRA、ALD、CA、E、NE水平。结果:苯那普利治疗组半年后,自身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P<0.05)与对照比较(P<0.01)差异显著,临床疗效评定苯那普利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62.8%,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苯那普利可抑制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从而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及其与Ⅲ型胶原(ColⅢ)、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测量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ICP、ColⅢ、LN和AFP的水平。结果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ColⅢ、LN和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病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r=0.997,P〈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ICP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肝癌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蝙蝠蛾拟青酶Cs-4联合应用对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贝那普利组(B组)、联合治疗组(U组)3组,每组20只。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血脂、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的水平及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层粘连蛋白(LN)、肾组织中纤连蛋白(FN)、胶原蛋白Ⅳ(Col 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RT PCR方法测定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性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 1)mRNA的表达。结果:U组、B组分别和M组相比,24h尿蛋白定量、BUN、Sc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明显降低(P<0.01),TP和ALB明显升高(P<0.01),U组和B组相比,BUN、Scr、TG、Cho亦明显降低(P<0.05);M组肾脏病理肾间质纤维化较重,而B组较轻,U组最轻;免疫组化可见B组和U组中LN、FN、Col Ⅳ、TGF-β1的表达明显低于M组(P<0.01),并且U组和B组相比,Col Ⅳ、TGF-β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RT PCR显示B组、U组TGF-1mRNA、PAI-1mRNA、TIMP-1mRNA的表达,均较M组降低(P<0.01),U组较B组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蝙蝠蛾拟青酶Cs-4和贝那普利联合应用有相加作用,能有效的延缓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肾通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糖肾通络方组25例,苯那普利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Ⅳ型胶原(Ⅳ-C)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糖肾通络方组较苯那普利组显著降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糖肾通络方组为84.00%,苯那普利组为5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糖肾通络方组HbAlc、FBG、TG、TC、LDL-C、Ⅳ-C、UAER均较苯那普利组显著降低(P<0.01),血HDL-C含量较苯那普利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糖肾通络方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糖、血脂,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与阻止或抑制Ⅳ-C分泌,促进Ⅳ-C降解,改善肾小球基膜及系膜细胞基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肺癌患者血清VEGF、CoⅣ、LN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讨论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CoⅣ)、层粘蛋白(Laminin,LN)水平变化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肺癌患者及对照组30例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血清中VEGF、CoⅣ、LN浓度。结果 肺癌组Ⅱ期以上患者血清VEGF、CoⅣ、LN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肺癌组随着分期进展,VEGF、CoⅣ、LN水平逐渐升高,Ⅱ、Ⅲ、Ⅳ期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VEGF、CoⅣ、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价肿瘤患者疗效、判断病情1估计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参地颗粒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法复制MsPGN模型.将37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8)、贝那普利组(n=9)和参地颗粒组(n=10).常规生化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UP),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Ⅳ型胶原(collagen-Ⅳ,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MMP-9和TIM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24hUP水平,血清FN、Col-Ⅳ水平,以及肾小球基质相对面积显著降低(P<0.05);参地颗粒组血清和肾组织MMP-9水平显著升高(P<0.05),TIMP-1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MMP-9/TIMP-1比值显著升高(P<0.05).给药4周和8周后,参地颗粒组24hUP均显著低于贝那普利组(P<0.05),血清和肾组织MMP-9/TIMP-1比值显著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 参地颗粒可以降低MsPGN大鼠24hUP,降低肾脏细胞外基质含量,其机制可能与上调体内MMP-9水平、下调TIMP-1水平及升高MMP-9/TIMP-1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苯那普利联用与苯那普利单用,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性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61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组(31例)和苯那普利单用组(30例),经过6个月治疗。结果:联用组与单用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浓度降低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左室重量指数下降等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治疗方案间对血钾,肌酐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可产生更有益的疗效,且安全和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作为治疗组,口服苯那普利6个月,同时选择健康成人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观察患者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P〈0.05),血清-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较低(P〈0.05),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较高(P〈0.05)。经苯那普利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增加(P〈0.05),血清NO水平升高(P〈0.05),ET、TNF—α、IL-1和IL-6水平降低(P〈0.05)。同时,苯那普利可有效降低血压(P〈0.05),并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苯那普利可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是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理想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苯那普利、缬沙坦、缬沙坦+小剂量利尿剂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对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7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缬沙坦80 mg组,苯那普利10 mg组和缬沙坦80 mg+双氢克尿噻(双克)12.5 mg组,共治疗4周,比较三组药物降压前后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并对比三组治疗的异同。结果 (1)与单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相比,缬沙坦+小剂量双克组对收缩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低舒张压的效果较显著(P〈0.05)。(2)治疗前后各组自身的脑钠素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缬沙坦+双克组较其他两组脑钠素水平变化明显(均P〈0.05),而苯那普利组与缬沙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苯那普利和缬沙坦两种药物具有很好的降压疗效,同时能显著降低EH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但对BNP的影响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单用苯那普利或缬沙坦相比,缬沙坦+小量利尿剂降低舒张压效果较显著,同时对BNP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Ⅳ型胶原(Collage Ⅳ,C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70例糖尿病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LN、CⅣ浓度,用直线相关分析了糖尿病患者血清LN、C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清LN、CⅣ高于正常对照(P<0.01),肾病组高于无肾病组(P<0.05),同时,大量蛋白尿者、终末期肾病者的血清LN、CⅣ高于正常蛋白尿及微量蛋白尿者(P<0.01),微量蛋白尿者的血清LN高于正常蛋白尿者(P<0.05)。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血清LN及CⅣ均与病程相关(P<0.01),且血清LN与CⅣ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LN、CⅣ在糖尿病及其肾病组明显升高,可作为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葛代初 《四川医学》2001,22(8):780-781
目的 为比较苯那普利与硝苯吡啶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 运用苯那普利与硝苯吡啶治疗临床DN各16例,观察10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24小时尿蛋白(UAE),血尿素氮(BUN)、肌酐(Scr)等。结果 显示笨那普利组尿蛋白排出量显著低于硝苯吡啶组(P<0.05),两组血压均有降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苯那普利可减少DN的尿蛋白排出量,对肾脏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