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山东省家猫检出汉赛巴尔通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可引起人类猫抓病的革兰染色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猫是汉赛巴尔通体的自然宿主,人通过猫抓伤或咬伤而感染患病.为了解家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我们于2005年4月在山东省采集家猫血液,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及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2.
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一类革兰阴性的兼性厌氧菌,属于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um)、巴尔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该种又可分为2个亚型即:Houston型和Marseille型。汉赛巴尔通体为致病巴尔通体,可以引起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CSD)、慢性淋巴结病、心内膜炎、杆菌样血管肉瘤杆菌样紫瘢(BAP)、视神经病变等,其中以CSD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汉赛巴尔通体菌株建立BALB/c和昆明(KM)小鼠的实验室感染模型,检测小鼠体内抗体及菌血症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汉赛巴尔通体标准菌株经皮下感染小鼠,用ELISA及PCR检测不同感染天数的小鼠,观察抗体滴度及菌血症的变化。结果BALB/cZb鼠在感染后第6天,A值开始升高,第36天达到高峰。KM小鼠的高峰期是在第30天,小鼠在感染的第2天起,血培养出现阳性菌落。结论BALB/c和KM小鼠可作为巴尔通体的实验动物,适于研究巴尔通体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另外,由于此2种小鼠在感染后持续存在的菌血症,为将来进行动物的巴尔通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市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情况。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IFA)试剂盒检测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情况。结果以IFA为参考标准,间接ELISA方法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82.2%(60/73),阴性预测值为84.9%。ELISA共检测了357份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4.5%,IFA共检测了239份体检血清,其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为35.6%。结论间接ELISA方法对于检测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昌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是一类典型的良性、自限性淋巴管疾病,主要是通过猫的抓伤和咬伤而感染,也可通过跳蚤的叮咬传播。儿童和青年人发病较多,少数病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表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证实,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导致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储存宿主是猫;也有关于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和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感染导致猫抓病的报道。美国Jackson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推算每年大约有24000例CSD新发病例。由于猫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辅助诊断才能够确诊。猫抓病的诊断标准至少包括3个方面:(1)有猫接触或猫抓伤史;(2)猫抓伤处皮肤测试阳性;(3)局限性淋巴管炎并排除其他原因的淋巴管炎,淋巴活检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损伤。本主要对国外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长角血蜱中汉赛巴尔通体的携带情况。方法将采获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长角血蜱分组,经无菌处理后研磨匀浆,一部分直接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另一部分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培养基上,在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检测。对所得阳性条带的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核酸序列在Gen 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菌落提取的DNA样品中有2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但测序未得结果;直接提取的DNA样品中有1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经过同源性比对后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石家庄市灵寿县采集到的长角血蜱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相似文献   

7.
对巴尔通体感染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尔通体 (Bartonella)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 ,作为新发及老传染病的病原体 ,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再次肆虐人类 ,并以新的以往人们未知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巴尔通体感染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疾病谱 ,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改变和加深 ,人们对巴尔通体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作者就巴尔通体分类学位置变化、自然历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等方面予以综述。1 分类学位置   190 5年 ,秘鲁医生AlbertoBarton在血液中发现人类巴尔通体病Oroya热的致病因子 ;1919年 ,Battistini、Naguchi等分…  相似文献   

8.
汉氏巴尔通体(B.henselae)是猫抓病的病原体,猫抓病是良性自限性疾病,偶然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和乏力,症状迁延,播散性感染不常见。免疫缺损者发生非典型猫抓病病原体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应引起有关专业医师的注意。本文仅就汉氏巴尔通体病原学、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用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采集猫的抗凝血和血清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将抗凝血用灭菌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取100μl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至45 d。选择glt A、fts Z、rib C引物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PCR并测序,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样本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水平。利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室数据与现场采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结果北京市猫的巴尔通体血培养分离率为13.8%,获得的22株分离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流浪猫(30.4%)、染蚤猫(36.6%)、幼猫(27.9%)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蚤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61.0%)也显著高于未染蚤猫(31.9%)。结论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不同环境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3年6~7月在云南省3种不同气候类型共5个县、市不同生境中捕获的鼠形动物采集股动脉血,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置于35℃含5%CO_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即判断为阳性菌株。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278只,接种鼠血标本176份,共检获巴尔通体疑似菌株79份,经PCR证实69份为巴尔通体。6种被检动物中有4种动物检出巴尔通体,感染鼠分属于家鼠属、绒鼠属、小鼠属。总检动物巴尔通体分离率为39.2%;其中以黄胸鼠分离率最高为42.0%。除大理市外,剑川、祥云、云龙和云县等县捕获的鼠类标本均分离到巴尔通体,鼠类生境涉及室内、庭院、溪场灌木丛、山地灌木丛,跨越暖温带季风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河谷少雨气候三种气候类型。结论 研究再次证实云南鼠类宿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栖鼠类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巴尔通体在多种鼠类、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中均有分布,呈现出对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及宿主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巴尔通体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巴尔通体(Bartortella)是一属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可引起人类卡里翁病(Carrion's disease)、猫抓病(cat-sratchdisease,CSD)、战壕热(trench fever)、心内膜炎、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 angiomatosis,BA)等多种疾病。目前发现的巴尔通体有20余种,8种致病菌,除B.bacilliformis,B.quintana的宿主是人类,其余均寄生于自然界动物体内,并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近年来,由于人类巴尔通体感染日益增多,国外对这种病原菌的宿主动物及传播媒介进行了较多的调查研究,以下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端螺旋体和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方法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的钩端螺旋体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的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IgG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232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30.17%)五日热巴尔通体(18.10%)钩端螺旋体(4.74%),混合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14.22%)钩端螺旋体和汉塞巴尔通体(2.16%)钩端螺旋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0.86%),1例病例三项抗体阳性。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病例是因为感染钩端螺旋体,和/或汉塞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感染率各不相同,混合感染较为普遍。在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中,有必要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和巴尔通体病的诊断筛查。  相似文献   

13.
张跃 《中国卫生产业》2012,(11):110-110
目的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COS)目前认为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汉塞巴尔通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W-S银染色阳性.研究猫抓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及病理的诊断标准及与结核的鉴别,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病例分析做出猫抓病和结核病的鉴别要点.结论 猫抓病是一种传染病,其与结核的病理鉴别要点为微脓肿或星形脓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不同地区、不同气温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型.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抽取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各一个调查点,采用笼日法捕获鼠形动物,培养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通过PCR证实为巴尔通体,并通过gltA基因的379bp片段序列测定,构建生长发育树,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各属种的地区和宿主分布.结果 捕获并培养分离鼠形动物1161只(份),分离到巴尔通体菌株188株,6种被检动物中有5种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形动物分属2目2属,分别是臭鼩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家鼠.鼠形动物总感染率为16.19%,其中臭鼩鼱最高(21.43%),其次为褐家鼠(13.54%),黄胸鼠(18.27%).构成东南地区的主要鼠形动物均列其中.调查6个沿海地市的鼠形动物均感染巴尔通体菌,感染率分别为宁德9.25%、福州9.52%、莆田9.38%、泉州28.18%、厦门17.42%、漳州13.33%.比较年积温7000℃以下地区与年积温7000℃以上地区鼠形动物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1).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共检出3个巴尔通体种群:B.elizabethae、B.q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 A、B群,有明显的地域和宿主分布特征.结论 巴尔通体在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优势菌种与云南、北京等地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的耐药菌株,初步探索其耐药的发生规律。方法选取对红霉素均敏感的汉赛巴尔通体参考株Houston-1(ATCC 49882)和6株国内猫分离株作为出发菌株。出发菌株连续培养3代后开始诱导,红霉素起始浓度为出发菌株初始MIC的1/4,逐级倍增诱导浓度,直至菌株停止生长或诱导成高度耐药菌株。采用E-test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前后试验菌株对红霉素和其他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MICs)。同时测定出发菌株无药传代后菌株的MICs值。结果经过12代诱导,6株菌除获得对红霉素耐药(MIC值256 mg/L)外,对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也产生耐药(MIC值256 mg/L)。出发菌株自然传代30次后,有4株菌对克林霉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没有变化。结论通过体外浓度递增法首次成功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耐药,并产生对同系药物阿奇霉素的耐药和林克酰胺类克林霉素的耐药,提供了苛养、包内寄生菌耐药菌株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巴尔通体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相关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PCR方法检出蚤类携带巴尔通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方法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1p—BhCS.1137n、Bh.311p—Bh.452n和TI1e.455p—TA1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结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丽水市鼠肝脾组织进行巴尔通体检测,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丽水市鼠的肝脾标本,采用PCR法检测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379 bp),确定阳性标本。结果:在丽水市捕获鼠467只,巴尔通体总感染率为15.20%,宿主动物有黑线姬鼠、社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429/467),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6.08%(69/429)。结论:丽水市鼠中存在巴尔通体自然感染,且宿主动物呈多样性,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巴尔通体病疫源地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方法在天台县采用夹夜法捕捉鼠形动物,采集该动物的肝脏,用PCR方法检测DNA,并对阳性产物克隆测序,计算感染情况。结果采集的55份鼠类肝脏阳性25份,其中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8.84%,黄毛鼠为33.3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doshiae最接近。结论天台县鼠形动物有很高的巴尔通体DNA阳性率,存在传播给人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类型、遗传特征和变异关系,为该菌种的溯源及鼠传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1月,随机抽取福州海港口岸4个监测点,采用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解剖取其肝、肾,研磨后提取核酸,进行PCR扩增,并对所得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212只鼠形动物,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群,占39.62%,臭鼩鼱和褐家鼠分别占33.96%和23.59%。鼠密度2.31%。2只雄性黄胸鼠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率为0.9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taylorii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tribocorum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方法以出血热、脑炎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EID为主线,系统研究其临床特征,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结果确定了一套稳定和准确的临床诊断指标体系;建立了专家辅助诊断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了贝叶斯网络。对37种感染性疾病,154份病例应用该系统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与第一诊断符合率59.7%;前三位提示率77.9%;前五位提示率85.4%。结论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符合临床思维,具有提示、引导、指导和培训功能,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兼容性、稳定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