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建立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向黑素细胞分化的方法。 方法 由人皮下脂肪分离培养获得hAD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成骨成脂分化证明分化潜能。将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内皮素3 (EDN-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加到条件培养基中,促使第5代hADSC向黑素细胞方向诱导,诱导至第10周。未诱导组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黑素相关基因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TF),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KIT),多巴色素异构酶(DCT),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性别决定区域相关转录因子10(SOX10) mRNA的表达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诱导结束后,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细胞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 结果 流式细胞仪显示分离培养获得的hADSC高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CD166,阳性率均在95%以上;低表达或不表达CD31、CD34、CD45,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成骨成脂分化结果显示hADSC具有分化潜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诱导10周后,MITF、KIT、DCT、TYR、TYRP1、SOX10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5 ± 0.012,0.042 ± 0.006,0.046 ± 0.013,0.036 ± 0.005,0.041 ± 0.003,0.225 ± 0.014,与诱导0周组相比,均有上调(P < 0.05)。诱导结束后,免疫细胞化学MITF、HMB45染色阳性,细胞免疫荧光TYRP1、S100阳性表达。 结论 由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所得细胞具有一定的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毛球部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球部黑素细胞呈毛发生长周期依赖性合成黑素。当毛发进入生长期 ,黑素小体、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渐趋成熟 ,催化黑素生化合成反应 ,并通过树突向前皮质细胞输送成熟黑素小体 ,使毛发着色同时还能影响毛囊生长、毛干形成及中胚层组织重塑。生长期末 ,酪氨酸水平降低 ,毛球部黑素细胞停止合成黑素  相似文献   

3.
毛球部黑素细胞呈毛发生长周期依赖性合成黑素。当毛发进入生长期,黑素小体、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渐趋成熟,催化黑素生化合成反应,并通过树突向前皮质细胞输送成熟黑素小体,使毛发着色同时还能影响毛囊生长,毛干形成及中胚层组织重塑。生长期末,酪氨酸水平降低,毛球部黑素细胞停止合成黑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IL-17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48 h,用L-DOPA法检测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Na OH溶解法检测黑素合成量。荧光定量PCR检测高浓度IL-17A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MITF等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Annexin V/PI双色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高浓度IL-17A诱导黑素细胞凋亡的比例。结果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IL-17A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IL-17A可抑制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MITF基因m RNA的表达,但无明显诱导黑素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IL-17可通过抑制黑素合成关键基因m RNA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可能参与了白癜风黑素细胞的损伤。但因其无直接诱导黑素细胞凋亡的作用,推测并非是导致白癜风黑素细胞丢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改良人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amelanotic melanocytes,AMMC)培养的方法,并研究了AMMC内黑素生成相关酶的表达: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1,T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1,TRP-2)。方法采用1%分离酶(dispase)消化分离毛囊,选用含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内皮素-3(endothelin-3,ET-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 factor,bFGF)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的成黑素细胞培养基培养AMMC,同时培养表皮黑素细胞(melanocytes,MC)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多巴染色和透射电镜对细胞进行鉴定,蛋白印记法分析TYR、TRP-1和TRP-2的表达。结果1%分离酶消化24h可以容易获得游离的毛囊,结合我们所用的培养基完全排除了成纤维细胞的污染。所用成黑素细胞培养基促AMMC增殖明显,细胞可传5代以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MC表达gp100、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fl-1,T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1,TRP-2),证明培养的细胞为黑素细胞。AMMC的多巴染色呈阴性,并且透射电镜发现AMMC胞质中仅含大量的Ⅰ期、Ⅱ期黑素小体,未见Ⅲ、Ⅳ期黑素小体,因此说明AMMC处于未分化状态。TYR和TRP-1在MC中的表达明显强于AMMC。TRP-2的表达在两种细胞间没有明显差别,进一步说明AMMC与MC具有异质性。结论我们成功培养了完全纯化、快速增殖的AMMC,并且培养的细胞不能生成黑素,生物学性状更接近活体中的状态,其与表皮黑素细胞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淫羊藿苷抑制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中、低3个浓度的中药单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细胞增殖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药物作用的黑素细胞和对照的酪氨酸酶(tyrosinase熏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relatedprotein-1熏TRP-1)、TRP-2进行标记,然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半定量分析淫羊藿苷作用后细胞内3种成分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淫羊藿苷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的生成(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但淫羊藿苷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较氢醌弱(P<0.01);淫羊藿苷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细胞的增殖,氢醌则抑制了细胞的增殖;淫羊藿苷对黑素细胞内TYR和TRP-2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TRP-1的表达却明显增加了。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这种抑制可能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HaCaT细胞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角蛋白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和CD44蛋白的表达以鉴定MSCs细胞。传代后与HaCaT共培养。分别在共培养3、7天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和HaCaT,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角蛋白Pan-cytokeratin(Pan-CK)、CK19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MSCs CD34、CD45阴性,CD44阳性,表明MSCs培养成功。MSCs与HaCaT共培养3天、7天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Pan-CK和CK19均为阳性。共培养7天的MSCs Pan-CK阳性率明显高于共培养3天的MSCs[分别为(29.1±8.3)%、(13.5±3.7)%,t=13.35,P<0.05],共培养7天的MSCs CK19阳性率与共培养3天的MSC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3±0.8)%、(3.1±0.5)%,t=1.37,P>0.05]。结论:与HaCaT细胞共培养可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及表皮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究敲减角质形成细胞KRT5基因对共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含量的影响,以解释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DDD)的色素增加性皮损形成的机制。方法 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获得KRT5基因杂合突变的HaCaT细胞,将转染非靶向单向导RNA:Cas9蛋白复合物的HaCaT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与人原代黑素细胞HEMn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细胞中细胞角蛋白及黑素小体表达;差异胰酶消化获得不同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检测细胞内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1例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素细胞特异性前黑素小体蛋白17(Pmel17)的表达改变。结果 Sanger测序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基因第1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发生杂合突变(c.1delA),对照组HaCaT细胞KRT5基因未发生突变。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蛋白表达水平(0.60 ± 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0,t = 32.38,P = 0.001)。HEMn细胞与实验组HaCa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mel17标记的黑素小体较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增多,且细胞内黑素含量增加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8,P = 0.025)。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组织中Pmel17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皮肤增加。结论 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建立共培养细胞模型,验证了其对共培养黑素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初级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HaCaT细胞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角蛋白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和CD44蛋白的表达以鉴定MSCs细胞。传代后与HaCaT共培养。分别在共培养3、7天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和HaCaT,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角蛋白Pan-cytokeratin(Pan-CK)、CK19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MSCs CD34、CD45阴性,CD44阳性,表明MSCs培养成功。MSCs与HaCaT共培养3天、7天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Pan-CK和CK19均为阳性。共培养7天的MSCs Pan-CK阳性率明显高于共培养3天的MSCs[分别为(29.1±8.3)%、(13.5±3.7)%,t=13.35,P0.05],共培养7天的MSCs CK19阳性率与共培养3天的MSC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3±0.8)%、(3.1±0.5)%,t=1.37,P0.05]。结论:与HaCaT细胞共培养可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及表皮干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槲皮素保护鼠永生化黑素细胞(B10BR)对抗氧化应激的有效性及其对B10BR细胞生物学活性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B10BR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检测槲皮素对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 经33.33 μmol/L槲皮素预处理24 h后细胞活性增高至(94.22 ± 3.36)%,此外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可分别增高至(107.15 ± 10.96)%和(111.85 ± 9.49)%,与过氧化氢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结论 槲皮素抑制过氧化氢诱导黑素细胞凋亡的保护效应为其治疗白癜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谷氨酸信号通路在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伪足形成及黑素小体转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原代培养并纯化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建立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扫描电镜观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及激动剂NMDA作用下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伪足形态变化,以311 nm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为阳性对照。免疫荧光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K801及NMDA对黑素小体转运的调节。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0 μmol/L MK801作用24 h后黑素细胞树突末端明显变细,树突变长,树突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表面的丝状伪足数量明显变少,且伪足长度变短;100 μmol/L NMDA作用24 h后黑素细胞树突的末端明显变宽、树突变短,树突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表面丝状伪足数量明显增多,丝状伪足长度增加。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未用药组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有丝状伪足相连接,黑素细胞的角质形成细胞侧丝状伪足数量多于对侧。100 μmol/L MK801作用于共培养体系24 h后,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丝状伪足数量及黑素细胞伸向角质形成细胞的丝状伪足数量减少;100 μmol/L NMDA作用于共培养体系24 h后,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丝状伪足数量及黑素细胞伸向角质形成细胞的丝状伪足数量增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共培养体系下,未用药组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黑素小体;100 μmol/L MK801作用24 h后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小体数量减少;100 μmol/L NMDA作用24 h后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小体数量增多,且与黑素细胞不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也发现黑素小体存在。 结论 谷氨酸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黑素细胞树突的形态及丝状伪足的形成参与调节黑素小体自黑素细胞至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 【关键词】 角蛋白细胞; 黑素细胞; 谷氨酸; 伪足; 黑色素小体; 树突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皮损边缘黑素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变化。方法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健康对照、进展期白癜风及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皮损边缘黑素细胞形态,体视学方法测量线粒体体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等参数。结果 健康对照组黑素细胞可见大量黑素小体(28.57 ± 3.21),以Ⅲ、Ⅳ期为主,线粒体规则分布在细胞内,结构正常、嵴密集,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自噬小体。进展期和稳定期白癜风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数量减少,单位细胞内黑素小体数量分别为22 ± 6.16和17.43 ± 6.24,其中,Ⅲ期黑素小体显著减少,线粒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大部分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模糊、排列紊乱甚至断裂,呈空泡状改变,未见线粒体自噬现象。线粒体形态结构定量研究显示,健康对照组Nv、Vv、Sv分别为(7.194 ± 1.434) μm-3、(4.8 ± 1.2)%、(2.42 ± 0.86) μm-1;进展期白癜风组Nv、Vv、Sv分别为(4.055 ± 0.906) μm-3、(7.4 ± 2.1)%、(3.58 ± 1.15) μm-1;稳定期白癜风组Nv、Vv、Sv分别为(5.311 ± 0.873) μm-3、(6.5 ± 1.4)%和(2.82 ± 0.94) μm-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白癜风皮损边缘黑素细胞线粒体受损,且进展期损伤程度大于稳定期。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线粒体;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利用人皮肤来源的细胞体外构建含色素组织工程皮肤白念珠菌感染模型。方法 利用人皮肤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胶原孵育3 d后得到组织工程真皮,在其表面接种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培养12 d,获得组织工程皮肤,再在其表面滴加1个麦氏浓度的白念珠菌悬液5 μl,分别在6、12、24、48和72 h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结果 利用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及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良好,表皮分化层次分明。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感染白念珠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白念珠菌对表皮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菌丝由浅表向真皮逐渐侵入。感染至72 h,表皮结构完全破坏,真皮内充满大量菌丝。结论 利用人皮肤来源的细胞,培养出的含色素组织工程皮肤层次结构分明;初步建立了人皮肤来源的组织工程皮肤念珠菌感染模型。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皮肤,人工; 念珠菌,白色; 模型,生物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女贞子乙醇提取物及其单体酪醇对人表皮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X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经FN包被的培养板测定细胞黏附率,Transwell微孔膜法观测细胞迁移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经中药处理的细胞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结构分布,半定量分析细胞内荧光强度。结果 0.0375 ~ 0.6 mg/ml女贞子乙醇提取物均可促进黑素细胞在FN上的黏附(P < 0.05或P < 0.01);0.5 ~ 2 mmol/L酪醇可促进黑素细胞黏附(P < 0.05或P < 0.01)。0.15 mg/ml女贞子乙醇提取物及2 mmol/L酪醇无明显细胞毒性,在24 h时不明显促进细胞增殖,选择此浓度为工作浓度,女贞子乙醇提取物及酪醇穿过微孔滤膜的黑素细胞数分别为43.7和51.0个,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3 个(P < 0.01);两种药物工作浓度作用的黑素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胞内可见较多呈束状的应力纤维,并集中分布于细胞膜内侧和细胞核周围,胞内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女贞子乙醇提取物及其单体酪醇在体外可促进黑素细胞的黏附及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诱导黑素细胞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聚合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自体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细胞接种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共移植治疗632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4组,其中201例患者黑素细胞接种量为(3.0 ~ 4.9) × 104个/cm2,303例接种量为(5.0 ~ 7.9) × 104个/cm2,82例接种量为(8.0 ~ 9.9) × 104个/cm2和46例接种量为(10.0 ~ 12.0) × 104个/cm2。负压吸疱获取患者正常表皮片,Hu16培养基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经2 ~ 5代体外培养,受皮区应用超脉冲CO2激光磨削去表皮后,按照不同的黑素细胞密度进行移植。随访观察6、12和24个月患者色素恢复比率和色素匹配情况。结果 共治疗632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随访6个月时,52.85%患者皮损复色面积超过90%,82.28%患者皮损复色面积超过50%,4个组间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6、12和24个月,黑素细胞接种量(5.0 ~ 7.9) × 104个/cm2组色素匹配良好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 < 0.05)。各组病例移植后6个月时与正常皮肤颜色色素匹配良好率均明显低于12和24个月时(均P < 0.05);随访12个月与正常皮肤颜色色素匹配良好率与随访2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自体纯培养黑素细胞移植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手段,黑素细胞最优接种量为(5.0 ~ 7.9) × 104个/cm2,皮肤颜色色素匹配度随时间升高。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细胞; 细胞移植; 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热处理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和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泌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变化。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分别给予热处理(42 ℃,每天60 min,连续3 d),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种细胞分泌的α-MSH的变化。结果 黑素细胞热处理组(1.5862 ± 0.3262)与对照组(1.0000 ± 0.2715)相比,α-MSH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 < 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1.8013 ± 0.1216)与对照组(1.0000 ± 0.2532)相比,mRNA水平也有明显增加(P < 0.05)。ELISA结果:黑素细胞热处理组(0.3142 ± 0.046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2557 ± 0.0330,P < 0.05);HaCaT细胞热处理组(0.4632 ± 0.0345)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4389 ± 0.0399,P < 0.05)。结论 热处理可促进人黑素细胞及HaCaT细胞α-MSH分泌。 【关键词】 热; 黑素细胞; HaCaT细胞; α促黑素  相似文献   

17.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蘘荷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淋巴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蘘荷氯仿提取物(CFMG)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α分别诱导或按不同顺序联合诱导HDMEC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使用γ计数器测定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的黏附能力。用Sigma Plot 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与0.2%二甲基亚砜相比,CFMG轻度下调HDMEC表面ICAM-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均P > 0.05);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显著上调ICAM-1、VCAM-1、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IL-1α上调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对VCAM-1轻度上调(P > 0.05)。CFMG预处理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1α对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均P < 0.01),但是CFMG后处理对经TNF-α和IL-1α刺激后升高的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影响不大(均P > 0.05)。与0.2% DMSO相比,CFMG轻度降低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黏附率(均P > 0.05),而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和IL-1α显著提高其黏附率(均P < 0.01)。 结论 蘘荷脂溶性粗提物可能通过阻遏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α对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上调作用,抑制组织中炎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关键词】 蘘荷; 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肤色人群角质形成细胞中Caspase14表达变化,明确黑素细胞和(或)黑素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以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肤色个体原代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的表达。取体外培养不同肤色的2代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肤色的黑素细胞在分化培养基下共同培养24 h,以不加黑素细胞组为对照,Western 印迹检测Caspase14的表达。结果 浅、深肤色个体包皮原代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深肤色者(Fitzpatrick Ⅳ/Ⅴ)原代角质形成细胞中Caspase14的表达显著高于浅肤色者(FitzpatrickⅠ/Ⅱ)(P < 0.01);深、浅肤色个体的角质形成细胞在与不同肤色个体的黑素细胞在分化培养基中共培养后24 h后,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浅肤色个体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表达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深肤色个体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的表达则显著上调(P < 0.05)。结论 深肤色个体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表达显著高于浅肤色个体者。黑素细胞显著增加深肤色者角质形成细胞中Caspase14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摘要】 患儿女,13岁。臀部、四肢反复起斑块6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5个月。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臀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直径3 ~ 11 cm质硬、浸润性、紫红色皮下斑块,界不清,表面少许脱屑,无明显压痛及溃疡形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03 ~ 3.7) × 109/L,红细胞(2.8 ~ 4.4) × 1012/L,血小板计数正常;纤维蛋白原1.79 g/L,NK细胞比例4.6%;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比例降低,网织细胞易见,并见少量分类不明细胞及噬血现象。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真皮未见明显异常,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以脂肪小叶为主,部分小叶间隔受累;浸润细胞体积中等偏大,胞质少,核多形,部分核扭曲;可见坏死及吞噬核碎片、淋巴细胞现象;免疫组化:CD3、颗粒酶B、T细胞细胞内抗原-1(TIA-1)、TCRγδ阳性,CD5、CD7部分阳性,CD4、CD8、TCRαβ、CD56阴性,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检测阴性。诊断: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关键词】 淋巴瘤,T细胞,皮肤;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