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技术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干预时脑血流状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8分),分为高压氧治疗和非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各时间段的脑磁共振PWI图像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的差异;通过CBF及CBV值来评价高压氧干预治疗下脑外伤疗效,预测TBI预后。结果高压氧治疗组PWI图像的CBF及CBV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配合高压氧治疗对脑组织损伤部位的恢复以及局部血流的再通及血容量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磁共振PWI技术对重型脑外伤高压氧干预时脑血流状态的评价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二次灌注对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得出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self-calibrated EPI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Scale-PWI)的最佳注药时期。材料与方法 100名无脑血管疾病的志愿者按注药时期(3、5、7、9、11期)不同分为5组,采取MR常规扫描及全定量灌注扫描,自动得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再通过常规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后处理方法得出灌注时间-信号强度图,分析其是否存在二次灌注。测量受试者各感兴趣区(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F、CBV的数值。结果第3期、第5期注射药物行全定量灌注扫描的患者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分别为95%、80%;第7期、第9期注药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分别为10%、5%;第11期注药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为0%,但是注药时机过晚,灌注成功率较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其次,不同注射时期组内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F、CBV左右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不同注射时期的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V、CBF值,将其中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与不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进行比较,存在二次灌注的CBV、CBF值明显偏大。结论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的最佳注药时期为第7~9期;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会偏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25例ICVD患者,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急性组(发病时间6~72 h)65例和超急性组(发病时间不足6 h)60例。所有患者均行PWI检查,比较两组患侧、健侧PWI相关参数[相对脑血容量(CBV)、相对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两组患侧CBV、CBF均显著低于健侧,且超急性组显著低于急性组,而两组患侧MTT、TTP均显著长于健侧,且超急性组显著长于急性组(P<0.05)。结论 PWI可有效显示不同发病时间ICVD患者的脑灌注状态,对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81例,术后两周行基底节区CT灌注成像,术后3月为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估,了解患者近期预后与术区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 CBV、r CBF及MTT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近期预后与r CBV、r CBF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预测患者近期预后有指导意义,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术区周围脑组织的灌注状态密切相关,灌注越好,患者的近期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 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 CBF)、局部脑血容积(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 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 CBV、r 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MRP)在诊断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3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18例患阿尔茨海默病,12例患血管性痴呆;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头颅进行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和双侧海马、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测得值低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测得值大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MRP诊断老年痴呆症具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价值.方法:30例胶质瘤患者,低级别组11例,高级别组19例.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1.41±0.16、2.31±0.28、1.69±0.83、6.67±2.28;高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4.96±2.17、4.69±1.65、1.29±0.55、19.19±8.65.两组r CBF、r CBV、r PS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3月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VBD的患者13例为观察组,同期22例临床和CT均提示无颅脑疾病者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年龄,进行动态CT灌注成像,在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脚及桥脑白质区对称各选取3个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各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以及观察组基底动脉的直径。结果两组桥脑、小脑脚和小脑白质的TTP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BF、CBV及MTT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和基底动脉直径与桥脑、小脑脚和小脑白质的CBF、CBV、MTT及TTP相比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VBD后循环灌注的特异性,作为其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后循环远端缺血(PCDI)患者血液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7例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R灌注加权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两组人员后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各类灌注值比值情况,并分析后交通开放情况与各类灌注值比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后交通动脉、软脑膜动脉以及新生微小血管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ROI/脑血容量(CB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I/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交通开放组ROI/CBF水平明显高于未开放组,ROI/MTT水平明显低于未开放组(P<0.05)。结论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可客观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缺血区的血液动力学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探测急性脑梗塞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P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信息,以健侧脑组织为对照,分析幕上脑梗塞的DWI病变体积及对侧小脑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CCD阳性的患者较CCD阴性的患者幕上脑梗塞DWI病变体积显著升高(P<0.05);CCD阳性患者,对侧小脑的CBF较镜像侧显著性降低(P<0.05),TTP较镜像侧显著性延长(P<0.05),而CBV及MTT与镜像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WI可用于研究幕上脑梗塞后对侧小脑CCD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