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第二胎延迟分娩的临床情况、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及山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发生的双胎妊娠第二胎延迟分娩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双胎妊娠延迟分娩患者第一胎分娩孕周26~31周,平均28周;分娩体重140~980g,平均670g;1例死胎,1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第一胎分娩后,予抗感染、保胎、促胎肺成熟等治疗,1例行宫颈环扎术。保胎期间宫颈分泌物培养3例阴性;1例发现粪肠球菌,其WBC(10.09×109~17.13×109/L)、C反应蛋白(4.32~47.7mg/L)监测升高;其余3例正常。第二胎分娩孕周为27~37周,平均31周;出生体重1020~2980g,平均1795g,皆存活。分娩间隔时间为7~43天,平均24天。结论:双胎妊娠第二胎延迟分娩是双胎妊娠的一种特殊并发症,处理得当可明显提高第二胎新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时机与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国内10家医院2013年分娩的2819例双胎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双胎各孕周分娩比例;比较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2819例双胎妊娠晚期流产率为7.31%(206/2819),主要集中在妊娠26~27+6周;早产率为64.31%(1813/2819);28周后活产新生儿平均体重:大胎儿为(2438.4±527.5)g,小胎儿为(2155.9±517.1)g,妊娠39周后活产儿出生体重增长趋势下降;活产新生儿窒息率:大胎儿为5.38%(138/2565),小胎儿为6.28%(152/2427),妊娠29~29~(+6)周与30~30~(+6)组周、34~34~(+6)周与35~35~(+6)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流产发生孕周主要集中在26~27~(+6)周。随妊娠周数增加,新生儿窒息率逐渐下降;妊娠30周前新生儿窒息比例高,妊娠35周后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下降。对无明显并发症的双胎妊娠应尽可能延长孕周至36~38~(+6)周,但不宜超过39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胎妊娠延迟分娩的临床处理及母胎近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发生的多胎妊娠延迟分娩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1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1例双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1例三绒毛膜三羊膜囊三胎,余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第一胎儿平均分娩孕周为28周。延迟分娩平均间隔时间为5.2天,延迟胎儿平均分娩孕周为29周,延迟胎儿平均出生体质量1294.6 g。延迟胎儿共17个,死胎、死产3个,活产儿14个,存活新生儿8个。15例共32个胎儿活产23个,存活12个,存活儿平均分娩孕周31~(+5)周,出生体质量为1672 g,存活儿中1例发生脑白质软化,余预后良好。15例中发生宫内感染2例,母体败血症1例,胎盘胎膜残留4例,胎盘早剥2例,母体肺水肿1例,母体上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当多胎妊娠第一胎儿流产或早产后,密切监测母胎状况下,严格掌握指征,实施延迟分娩,可延长未娩出胎儿孕周,改善延迟胎儿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4.
余曼  张莹  申斌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11):844-84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结局及不同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62例双胎妊娠孕妇晚期流产及分娩结局资料,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标准诊断新生儿窒息,对比分析不同孕周的晚期流产率,及在不同分娩孕周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结果:(1)双胎妊娠孕妇孕28周前流产42例,主要集中于孕26~27~(+6)周(18例)。(2)孕28周后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共834例,其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2. 16%)低于阴道分娩(12. 77%)(P0. 05),其中孕28~29~(+6)、孕32~33~(+6)周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窒息率在孕36~37~(+6)周(0. 44%)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3)大胎儿和小胎儿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阴道分娩(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小胎儿(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在孕34~35~(+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剖宫产中小胎儿在孕36~37~(+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结论:双胎妊娠应加强孕期监护,防止晚期流产的发生。双胎妊娠无明显并发症时可尽量延长孕周至36~37~(+6)周,但不宜过迟,采取剖宫产方式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占我院双胎妊娠的5.2%,34例中单羊膜囊双胎3例,单绒毛膜双胎23例,双绒毛膜双胎8例;及时终止妊娠23例(单羊膜囊双胎均及时终止妊娠),期待治疗11例,平均期待时间单绒毛膜双胎为4.7±5.6周,双绒毛膜双胎为8.6±1.2周;单绒毛膜双胎发现死胎时的孕周、分娩孕周及存活儿的出生体重均小于双绒毛膜双胎。除引产外的30例存活儿发生围生儿死亡6例,随访24例存活新生儿中,2例失访,22例随访中发生脑瘫(四肢瘫,语言障碍)3例,存在其他脑损害(语言或运动发育延迟)4例,余健康存活。结论:单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绒毛膜性质和孕周是影响围生儿结局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存活儿无胎儿窘迫,孕妇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下,期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CMA)双胎合并一胎无心畸形围生结局及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产科收治的MCMA双胎合并一胎无心畸形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分别于孕13~(+2)~23周产前诊断为MCMA双胎合并一胎无心畸形,其中1例母体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合并羊水过多。2例因泵血胎胎死宫内于孕18~(+3)周、31~(+4)周引产;3例行期待治疗,分娩孕周31~(+3)周、37~(+5)周、39~(+5)周,泵血胎出生后生长发育良好;1例于孕23~(+5)周行无心胎脐带双极电凝术,成功阻断无心胎脐带血流,于孕31周阴道分娩,存活儿出生后3~+月死亡。结论:MCMA双胎合并一胎无心畸形宜早期诊断、定期规律产检、严密监护,必要时可行选择性终止无心胎以改善泵血胎妊娠结局以获得良好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7.
李馨  耿力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1):865-86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UFD)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sIUFD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绒毛膜(MC)双胎(31例),双绒毛膜(DC)双胎(59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sIUFD存活胎儿的预后,sIUFD存活胎儿终止妊娠的时间、分娩方式等。结果:(1)sIUFD孕妇存活胎儿妊娠丢失14例(15.6%),其中流产6例,引产8例(胎死宫内5例,胎儿异常3例)。MC双胎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早产发生率高于DC双胎(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现sIUFD后24小时内终止妊娠7例,其中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存活胎死亡。MC双胎与DC双胎相比,发生sIUFD距分娩间隔时间较短(P<0.05),分娩孕周较早(P<0.05)。(3)新生儿窒息率、转NICU率、新生儿死亡率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发生胎死宫内及早产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明显增加,应加强监测。sIUFD不是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后存活儿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sIUFD病例58例,包括sIUFD发生孕周、胎死原因、不同孕周及不同绒毛膜性存活儿的新生儿结局及脑损伤情况,并随访其神经发育情况。结果:58例孕中晚期发生sIUFD的病例中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27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31例。死亡原因中脐带、胎盘异常占25.9%(15/58),胎儿发育异常占5.2%(3/58);存活儿的早产率为70.7%(41/58),其中最小孕周28+1周。与DCDA双胎组比较,MCDA双胎组分娩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较低。与孕中期比较,孕晚期发生sIUFD的早产率、MCDA双胎数及急诊剖宫产率更高,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更低。新生儿出生后头颅超声脑异常9例,其中新生儿脑损伤3例(5.2%,3/58),分别为2例脑软化,1例脑室内出血Ⅲ级。存活儿目前的存活率为91.4%(53/58),随访时间平均28个月,3例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监测可疑。结论:绒毛膜性、死胎发生孕周、终止妊娠的孕周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需加强产前、产后神经影像学检查及远期标准化随访。  相似文献   

9.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早产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的2427例双胎妊娠临床资料,将分娩孕周为28~36~(+6)周的双胎妊娠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早产组(1741例),同期分娩孕周为37~40~(+6)周的双胎妊娠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686例),比较两组病例临床资料特点,分析导致双胎妊娠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2009~2016年双胎妊娠分娩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早产率为71.73%。双胎妊娠早产中自发性早产占47%,医源性早产占28%,胎膜早破占25%。早产组平均分娩年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比例、初产妇比例、规律产检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剖宫产次、当次分娩剖宫产率及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瘢痕子宫比例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及不规律产检是双胎妊娠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双胎妊娠早产原因以自发性最多,其次为医源性及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及不规律产检是双胎妊娠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provided an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r of sutur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fluid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riction could both increase or decrease with lubrication, depending upon the n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In tests on straight sutures, lubricants have generally led to an increase in friction. This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in another study which measured friction in sutures soaked in serum. These results are explained on the basis that higher friction is expected to arise if the lubricant formed a multilayer film between the sliding surfaces. In this instance, the resistance to shear flow by the lubricant becomes the governing factor. On the other hand, if only a small amount of lubricant, such as a monolayer film, is present between surfaces, as expected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a snugged surgical knot, the lubricant may play the role of decreasing adhesion and, thus, friction.  相似文献   

17.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cancer of the brea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