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叙述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时采用喹硫平治疗的临床经验和观点。急性精神分裂症可能需注射镇静药物,但作者相信单独服用抗精神病药或与其他药物合用都具有药物干预的关键作用。喹硫平所具有这种优点并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式恶化时所表现的攻击性、焦虑和敌对症状。基于对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最近的国际性精神病学会议资料和作者临床试验的回顾,作者提出一种比现行喹硫平处方资料更为快速的药物启动和增加剂量方案,并认为对急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具体方法为第2天加至400mg,第3天加至600mg,第4天加至800mg,对各别严重病例,第1天即为300mg.第2天加至600mg,第3天加至900mg。(必需注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剂量应适当减低)。而目前的处方建议通常为剂量最高至750mg/d(美国和加拿大为800 mg/d),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喹硫平加至1 600mg/d时.一些患者仍能很好地耐受。通常认为.新型抗精神病药在耐受性方面优于常规抗精神病药,然而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之间还是存在耐受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喹硫平在耐受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为患者良好地接受,而且这种良好的接受能促进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正因如此,作者认为喹硫平可成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或恶化的一线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通过电子住院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所有住院年龄≤18岁且确诊为精神疾病的患者的临床、人口学和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入组626例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93例(14.9%)患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92例(14.7%)患者接受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441例(70.4%)患者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233例)、抑郁症(124例)、精神分裂症(108例)是诊断频率最高的三种精神疾病,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别为94.0%、74.2%和99.1%。使用频率最高五种抗精神病药物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双相障碍和抑郁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最常使用奥氮平;儿童组患者最常使用阿立哌唑,青少年组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男性患者最常使用奥氮平,女性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儿童组患者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喹硫平剂量显著低于青少年组,男女两组间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部分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时接受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同诊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不同,不同年龄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国十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分析4年间我国抗精神病药处方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按照作者2002年的调查方法,选择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5898例精神分裂症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5898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2716例(46.0%);住院患者为3182例(54.0%);男3041例(51.6%),女2803例(47.5%),缺失54例数据.(2)99.1%的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使用频率在前7位的药物依次为:氯氮平(31.7%),利培酮(30.5%),舒必利(14.5%),氯丙嗪(10.8%),奋乃静(9.2%)、喹硫平(7.2%),氟哌啶醇(5.8%).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住院患者平均药物剂量显著高于门诊患者.(3)72.7%的患者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第1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为38.3%;6.19%的患者接受了长效药物治疗.(4)75.6%的患者接受了单一非长效抗精神病药治疗;24.4%的患者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5)54.1%的患者联合了抗胆碱能药、苯二氮革类、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控制不良反应或增效治疗.结论 第2代抗精神病药已经成为我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流药物,反映出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奎硫平不同剂量快速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共入组134例,其中:(1)研究组65例;奎硫平起始剂量为200mg/d,以后每天增加200mg,4d内日剂量达到600mg。(2)对照组69例,起始剂量为100mg/d,以后每天增加100mg/d,7d内日剂量达到600mg。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4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减分率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总分减分率为次要疗效评估指标。结果治疗第1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7%和13%,治疗第4周末分别为80%和70%,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奎硫平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治疗第1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042,P:0.01);治疗第4周末分别为58%和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98,P=0.218)。结论奎硫平100mg/d快速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200mg/d快速加量的疗效相似,但前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住院年龄≤18岁患者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情况。结果:共有1 827例患者入组,其中1 621例出院当日处方有抗精神病药;位于处方频率前5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帕利哌酮缓释片/氨磺必利;双相障碍与抑郁发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为奥氮平,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为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用药剂量青少年患者显著高于儿童患者,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阿立哌唑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奥氮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处方主要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同年龄、性别用药剂量不同,阿立哌唑的处方频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儿童青少年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61例发病年龄为10~18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其中喹硫平治疗者31例,利培酮治疗者30例。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有效性,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一些重要生理指标包括血压、体重等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期限为4周。结果喹硫平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835±281)mg,平均加药时间为(8.35±5.89)d。利培酮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5.83±1.13)mg,平均加药时间为(10.9±3.82)d。治疗4周后同组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BPR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P=0.876);但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χ2=4.510,P=0.034)。结论本研究提示两种药物对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其中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7.
虽然氯氮平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二线药物,并能够将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提高30%左右,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对氯氮平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氯氮平的不良反应,此时就需要将氯氮平换为其他精神病药物。但由于撤药综合征的问题,氯氮平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被大部分精神科医生视为临床难题。本文就此总结了15例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喹硫平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与喹硫平组,每组各30例;阿立哌唑剂量为15~30mg/d,喹硫平为400~800mg/d;治疗时间均为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有效率为83.3%,喹硫平组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少于喹硫平组。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喹硫平相当,不良反应相对轻,较少引起体重增加和内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9.
喹硫平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1-4].为了解喹硫平(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生产,商品名思瑞康)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笔者对65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调查中国10省市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状.方法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五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6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4 779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2年5月20~24日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 (1)在4 779例患者中,门诊为1 969例(41.20%),住院为2 810例(58.80%).与门诊患者比较,住院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病程长、公费医疗比例高(均P<0.01).(2)使用频率在前六位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2.5~4 125 mg/d,平均(365±253)mg/d.其中住院患者的使用剂量[(409±274)mg/d]高于门诊患者[(300±201)mg/d;F=223,P<0.01].(3)2 617例次(54.99%)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2 940例次(61.7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在内).312例接受长效抗精神病药.3 523例(74.03%)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 236例(25.97%)联合使用2种及其以上抗精神病药.(4)常见的合并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断剂、苯二氮NFDA3类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国内精神分裂症药物处方方式逐渐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主流,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精神药物的处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临床应用广泛,已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急性躁狂发作、双相障碍、重度抑郁等)。临床实验已有报道发现喹硫平可用于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本文主要综述喹硫平治疗痴呆、脑血管病、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喹硫平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正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61例)与利培酮组(60例),并进行对照研究,两药治疗剂量分别为200—800mg/d,2~5mg/d,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和BPR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PANSS减分率奎硫平组为(65.7±28.1),利培酮组为(66.4±27.3),临床总有效率奎硫平组为70.5%,利培酮组为73.3%;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较利培酮组少,其中活动减少、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头晕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利培酮组(P〈0.01或0.05)。结论国产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部分不良反应较利培酮轻而少,是一种有效、耐受性较好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氯丙嗪组、阿立呱唑组、喹硫平组各43例。分析3组治疗前、治疗第28天、治疗第56天、治疗第84天血糖水平以及高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治疗前、治疗第28天、治疗第56天、治疗第84天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28天、治疗第56天、治疗第84天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丙嗪组治疗第84天高血糖发生率25.58%(11/43),阿立呱唑组为13.95%(6/43),喹硫平组为9.30%(4/43),氯丙嗪组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阿立呱唑组和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大,而阿立呱唑药物和喹硫平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苏州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现况。方法:采用患者药物使用调查表,对苏州市3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544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使用居前6位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氯氮平(25.6%)、利培酮(16.5%)、奥氮平(13.9%)、奎硫平(11.4%)、阿立哌唑(9.1%)、氯丙嗪(6.8%)。门诊和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存在差异(χ2=37.361,P=0.003)。门诊患者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氯丙嗪、奋乃静、帕利哌酮的使用剂量低于住院患者;舒必利、齐拉西酮、氟哌啶醇使用剂量高于住院患者(P均0.01)。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比率(54.4%,293例)高于联合药物治疗(45.6%,246例);单一药物治疗者中84.2%(247例)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SGAs);联合用药者中97.8%(241例)主要抗精神病药物及65.0%(160例次)次要药物为SGAs;最常合并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催眠药(20.2%)、心境稳定剂(12.2%)、抗胆碱能药(12.1%)、抗抑郁药(7.8%)和β-受体阻断剂(4.3%)。结论:单一用药和选择SGAs是苏州市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及体重的影响,评价不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对门诊/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期一年药物治疗的随访观察,比较单一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喹硫平、阿立哌唑)和典型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患者的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血脂的变化。结果完成一年随访患者179例,其中出现空腹血糖超标22例(12.3%),确诊糖尿病1例;新增高甘油三脂48例(26.8%)、高胆固醇31例(17.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血糖超标与体重指数、年龄、病程及高甘油三脂呈显著性相关,而与用药选择无显著性相关;各组药物对糖脂代谢均有影响,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影响最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增加、病程长是血糖超标的危险因素。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体重增加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预测性评估、定期监测和提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以奎硫平与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系宁夏宁安医院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期间住院男性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以阴性症状为主,病程>5年,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分≥60分;治疗前1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1个月内未肌内注射长效抗精神病药,无严重躯体疾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奎硫平组40例,平均年龄(28.6±8.5)岁,平均病程(7.9±2.1)年。氯氮平组40例,平均年龄(30.8±7.5)岁,平均病程(7.4±1.8)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奎硫平起始剂量60mg/d,1周内加至3…  相似文献   

17.
奎硫平致低血钾麻痹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几年来 ,奎硫平在临床运用越来越普遍 ,但其副反应报道不多 ,本人在工作中发现奎硫平有致低血钾麻痹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  患者 ,男性 ,2 2岁 ,因患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于 2 0 0 2年 3月 16日入院 ,入院查体未发现异常 ,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血钾、钠、氯、钙、血糖检查均正常 ,既往体健 ,个人和家族成员中无周期性麻痹史。患者为首次发病未曾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 ,入院后予奎硫平治疗 ,开始剂量为 5 0mg/d,2周后加至 4 0 0mg/d ,患者病情好转 ,一直持续用 4 0 0mg/d剂量至入院后 2 6天 (4月 11日 )。中午午休后 …  相似文献   

18.
背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代谢症状已广为报道,但很少有研究比较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血脂影响。方法:共1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奥氮平、喹硫平或阿立哌唑治疗8周。在基线和8周治疗结束时测定血糖和血脂(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奥氮平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但是喹硫平组和阿立哌唑组空腹血糖均无明显升高。基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经过8周治疗,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奥氮平组和喹硫平组两组的三酰甘油的升高程度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程度均比阿立哌唑组明显。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使用药物治疗的前8周,奥氮平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大于喹硫平或阿立哌唑,而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则是奥氮平和喹硫平大于阿立哌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4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病患者体重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调查使用4种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观察体重、血糖、血脂指数的变化,并分析影响体重、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因素(年龄、病程、药物种类、药物剂量等)。结果在1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4种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的概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越大、药物剂量越高引起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的概率越高(P〈0.05)。结论氯氮平、奥氮平比利培酮、喹硫平引起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喹硫平最低,应引起临床关注。有必要对服用氯氮平或奥氮平患者的体重、糖代谢及脂代谢指标进行监测,避免或减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克塞平属于三环二苯氧氮平类衍生物,是比较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羟吲哚酮类、或硫杂蒽类无关,口服克塞平治疗急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时,每天剂量自50mg 开始,在7~10天内迅速加量,具体情况根据病人的耐药性和精神症状而定,最大日量为250mg。临床报告口服剂量有用至300mg 者,据云能改善慢性或严重精神病人的症状,控制其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