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有关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病率约为14.6%,由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对本病的治疗也有多种方法[1].有关研究表明,中西医对本病均有不错的疗效.下面仅就近几年研究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镁是细胞内第二丰富的阳离子,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缺镁可诱发皮层扩布性抑制(cerebr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促进血小板聚集,影响5- 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功能及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偏头痛是一种高度流行和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尚不明确。近年来镁在偏头痛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口服或静脉补充镁可治疗并预防偏头痛发作。现就镁在偏头痛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近年来关于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但二者相互关联的可能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机制包括皮层扩散抑制、卵圆孔未闭、高凝状态及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夹层及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与偏头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英杰  李达 《医学综述》1997,3(1):52-53
<正>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有许多证据表明偏头痛与免疫反应有关,而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免疫调节关系密切.为此,我们检测了48例偏头痛患者血浆TNF水平,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进行明确治疗就显得极其重要。线粒体功能众多,不仅可为细胞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参与了偏头痛发病过程。线粒体可能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线粒体生化学、形态学、遗传学、线粒体甲基化等多个方面。文章就线粒体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的生化异常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颅内、外血管对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的阵发性异常反应。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其发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曾提出血管源性和神经源性两个学说。近年的研究表明偏头痛病人存在多种生化异常。本就这一问题以及治疗上某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患者的情绪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偏头痛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临床观察显示,偏头痛患者不仅遭受着剧烈的躯体痛苦,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负性情绪表现.有关情绪改变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偏头痛发生的诱因[2,3],也有人持不同观点[4].为了探讨偏头痛与情绪状态的相互关系,现就偏头痛发作期及缓解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作一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研究发现许多疾病与偏头痛同时发生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是偏头痛的共病。研究表明有先兆的偏头痛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后循环的脑梗死;不宁腿综合征是无先兆的偏头痛的共病;癫痫与偏头痛不仅是共病关系,且两种疾病有共同的治疗方法。研究共病机制可以进一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少儿偏头痛     
小地偏头痛是儿童尤其是7~15岁的学龄)[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童复发性头痛最常见的病因。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已有论述,本文还对小儿偏头痛的临床诊治作介绍。l小儿亿头流的发病诱因最常见的促发因素是学习的紧张和吃力、同学与老师间的不睦等因素可诱发偏头痛发作,寒冷,饥饿,强烈的日光,看电视、玩游戏机时间长也可诱发,轻微的脑外伤则可作为小儿偏头痛发作的原因。2小儿们头痛的临床特点小地偏头痛发作与成人相似,但有不同之处①少儿偏头痛男孩多见,可达60%以上,而成人偏头痛则以女性居多,占80%左右;②小儿偏头痛发…  相似文献   

10.
芎芷麻菊汤治疗偏头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偏头痛多发于中青年,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由于其病因及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西药疗效往往不理想。笔者自1999年以来,用芎芷麻菊汤治疗偏头痛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观察了90例经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其中男28例,女62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40例小儿偏头痛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偏头痛消除,无不适感,伴随症状消除,1年内不复发30例;偏头痛消除或明显缓解,仅于精神紧张和劳累时偶有头痛伴随症状消失7例;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对小儿偏头痛要避免诱发因素的偏头痛发作,头部创伤还可能引起的偏头痛发作。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多数患儿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使头痛得到减轻和缓解。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复杂 ,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情绪紧张、睡眠障碍、精神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是一组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头痛 ,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现就近年来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5 羟色胺 (5 HT)及 5 HT受体与偏头痛发作大多数研究发现在偏头痛的发作中有 5 HT、去甲肾上腺素 (NE)、乙酰胆碱 (AchE)、血管活性肽等共同参与。在血管舒缩过程中 ,5 HT是受体和靶细胞间的介质物。早在 1991年和 1992年 5 HT1D受体已被证实 ,1993年Cushing等又在…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的神经系统疾病,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因为偏头痛的发作而影响正常生活。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因为卵圆孔未闭发病率较高且引发偏头痛发作的病理机制不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存争议,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是否为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亦成为研究热点。该文将围绕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相关性、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以及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验证4例丛集性头痛先证者及其家属58人,发现Ⅰ级亲属患偏头痛8例,家系4其父患偏头痛,其长子有丛集性头痛,实属罕见。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有免疫机制的参与,且与遗传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前面4讲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性头痛的分类、流行病学及诊断治疗原则,并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解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分两次着重介绍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诊断及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第五节 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血管学说 1938年Wolff及其同事首先提出了偏头痛发生的血管学说,认为脑血流异常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即偏头痛的前驱症状是由于脑血管收缩,而  相似文献   

16.
托吡酯在偏头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军  赵合庆 《医学综述》2006,12(14):884-886
托吡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广谱抗癫痫药,首先应用于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发作,近年来开始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临床随机对照双盲及回顾性调查实验证明托吡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就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托吡酯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头痛,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血管神经联合学说等。各种学说最终都认为体内化学物质和炎性反应介质的释放与偏头痛发作有关。本文拟通过测定偏头痛患者间歇期及发作期的血清镁浓度变化,以探讨其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2004年我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偏头痛患者34例(偏头痛发作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9~54岁,平均33.1岁;均符合2003年《国际头痛学会关于头痛疾病的分类(第2版)》中头痛的诊断标准[1];病史2个月至12年(平均4.1年)。其中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17例…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机制及抗偏头痛倍半萜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通常可分为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migraine)一词来源于法语,是从希腊语“hemicrania”演变而来。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弥散性或单侧发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加拿大偏头痛协会医学咨询委员会主席MarekGawel博士报道每年在世界范围内每10亿人中有2.4亿人遭受偏头痛之苦,其中妇女占多数(1∶2~4),通常在10~40岁之间发病,这种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尽管偏头痛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但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因此,急…  相似文献   

19.
月经期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不一。本院自2000年2003年对52例月经期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28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运栩  霍芳亮 《医学综述》2002,8(9):529-53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间歇期正常 ,是由遗传特征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多项研究表明 ,在偏头痛的发作期、间歇期、前驱期存在不同的神经生化因子改变 ,这些改变导致了神经功能紊乱 ,并继发了血管源性改变 ,在前驱期有脑血管收缩 ,脑皮层血流降低 ,在发作期则颅内外血管扩张 ,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间歇期回至正常[1-3 ] 。另外不同类型也具有各自特点。因此我们认为 ,偏头痛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偏头痛不同时期 ,各个类型特点的不同 ,针对性地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