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贵成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脾胃等内科杂病.重视脾胃在内伤杂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调胃即是扶正",并且擅用花类药治疗脾胃疾病.现将其运用花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辨治脾胃病时强调必须紧密联系肝,认为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只有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善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  相似文献   

3.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4.
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病的发生率较高,对脾胃病的治疗应本于脾而不限于脾.张景岳认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徐江雁  刘文礼 《光明中医》2009,24(9):1652-1653
1 学术特色 李振华教授早年对流脑、乙脑等外感热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年精于脾胃病、肝病等内科杂病的诊治.李氏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和脾胃病症的治疗,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胡慎柔善于从脾胃治疗虚损杂病,尤其是中医内科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病。他的学术思想源流于李东垣、周慎斋,他认为在治疗虚损杂病时须勿忘脾胃虚损乃其病因之本。肝、肺、脾、心、肾五脏之损皆与脾胃密切相关,医药误施、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胃致损。慎柔常予以温补脾元,益脾温中,兼养脾阴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虚损杂病。通过对筛选的《慎柔五书·卷五》部分内科医案进行分析发现,慎柔喜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二方培补脾胃,而疏肝、补肾、补血之方药用之较少。在加味用药方面,常用干姜、桂枝、五味子、麦冬、芍药,温补与养阴并重,体现出调养脾胃刚柔并济、阴阳互化互用之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8.
楚云  姜树民 《河南中医》2019,39(12):1837-1841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病机为肝之不疏,横逆犯胃;心失所养,子母同病;肺气不畅,脾运失健;肾之不足,脾虚失养。姜教授认为五脏之气,皆绕于脾,治脾胃以安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姜教授在临证时,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均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蔡淦教授崇尚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擅长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强调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治脾胃以安五脏。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临证多采用健脾益肺、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养胃益肺、补益脾肾诸法治之,并附验案二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叶人教授从脾胃论治五脏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系统跟师学习,研读古籍和整理医案的方式,从常见肝病、复杂肺病、免疫血液病、神志病、肾病等多个系统疾病入手,系统论述调脾胃治五脏的学术思想及具体运用。结果:叶人教授遵循"人以脾胃为本""中焦脾胃调节人体气血生成、水液代谢""脾藏营舍意主思""脾胃升降影响六腑的通降"等诸多理论,提出从脾胃论治五脏病,并广泛运用到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叶人教授调脾胃治五脏为内科难治性疾病治疗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汪龙德教授从五脏辨治顽固性呃逆的经验。汪龙德教授是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从事医、教、研30年。在理论联系实际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平胃胶囊""化瘀软肝胶囊"等院内制剂。长期专注于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教学与研究中。熟读经典,善于以整体观,系统观分析问题与指导临床。将治病求本基础上的辨证论思想贯穿在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在治疗,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汪龙德教授认为呃逆总的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五脏密切相关,用中医治疗也不能仅仅使用降逆之品,应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重视从五脏为着眼点来治疗顽固性呃逆,通过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肾的纳气功能,重视调心以治胃、疏肝和胃、升脾降胃等治法,在临床中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所获良多,现择老师辨治顽固性呃逆的思想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14.
介绍卓立甬教授运用调中治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卓立甬教授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补土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思想,以调中治法调五脏杂病。临证可见:损其肾者,当填其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肝者,宜缓其中;损其肺者,须益其气;顾护脾胃,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15.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注重调治脾胃是中医内科倡导的重要治疗方法,该法不仅是治疗脾胃肠疾患的有效手段,而且也常被运用于其他脏病的治疗中。治疗内科杂病无不以脾胃为本。调养脾胃,健中央以运四旁。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脾益胃,调理后天之本,则正气得补,五脏得安。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上,脾胃病常可见超出脾胃病象以外的"复杂病象",若单纯从脾胃论治,疗效多不佳。梁超教授深入挖掘《内经》"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等相关经文,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脾主五脏"理论,并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便于初学的辨治方案,名之曰"五脏评估法",临床应用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孙玉信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张磊主任医师高徒,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 a余来,主要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临床注重辨证论治,擅治肝胆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病。肝胃同属中焦,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孙教授认为:临床上因肝胃不和而致胃痛者,有肝胃虚寒、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肝胃阴虚和肝胃血瘀型,法当肝胃同调;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当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