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理性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85例患者,起搏器包括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60例,双腔起搏器VDD[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3例,双腔起搏器VVIR[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十(1抑制)(感知后反应方式);R频率调整(程控功能)]22例。结果8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为(0.42±0.13)V/0.5ms,阻抗(560±130)Ω,R波振幅(9.8±2.2)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89±0.27)V/0.5ms,阻抗(670±180)Ω,P波振幅(2.8±1.2)mV,P波感知灵敏度(0.48±0.3)mV。A—V间期程控在140-160ms,频率适应参数程控为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取中档值,增益取低档值,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次/min,上限频率程控于110-130次/min,感知阈值取中档,频率适应档次取4~5。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对有适应证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各类生理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5岁.因不慎滑倒来院就诊.患者4年前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西诺36型VVI起搏器,程控参数:基础起搏频率51次/min,起搏电压3.0mV,感知灵敏度2.4mV,心室不应期320ms.人院心电图连续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不齐,频率48~65次/min,QRS波群呈室上性型,VVI起搏频率55次/min,部分起搏的QRS波群后可见P-波,R-P-间期固定为0.36s(图1中行R7、下行R2~5).  相似文献   

3.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致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胸骨后疼痛3h为主诉入院。1年前因病窦结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长间歇(最长达6.4s)置入VVI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60次/min,电压2.5V,脉宽0.48ms,感知灵敏度2.8mV。入院体检:P88次/min,R20次/min,血压120/65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表情痛苦,颈静脉无怒张,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四肢未见异常。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f波,QRS波群呈室上性型,心室率120~130次/min,R-R间期绝对不等,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4mV,间歇性起搏器感知不良。血清电解质正常…  相似文献   

5.
病人男性,58岁,因发作晕厥半年入院,诊断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希氏束电图示A-H90ms,V波前均无H波,提示为III度HV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右室心失部分级递增刺激,70次/分时无室房传导,90~170次/分可见1:1室房传导,V-A180~200ms.遂安置美国Inter-medics公司Cosmos DDD起搏器,起搏频率低限60次/分,A-V延迟150ms,上限频率120次/分,脉宽0.45ms,电压5.4V,心房感知1.2mV,反拗期200ms,阈值0.9V,阻抗630Ω;心室反拗期200ms,阈值0.6V,阻抗570Ω.安置后病人休息状态多呈DDD及VAT方式起搏,活动时随P波增加触发心室起搏相应增加.病人于休息时感阵发心慌.附图示第一个QRS波之后有一正向P波,其后无QRS波,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3岁。因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晕厥于1993年8月5日植入DDD起搏器(美CPI产品937型)。术中测试:心房起搏阈值1.1V,2.0mA,P波振幅6.3mV,心室起搏阈值0.7V,1.3mA,R波振幅10mV,程控A—Vdelay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8岁。7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西诺36型VVI起搏器(工作参数:频率68次/min,起搏电压5.0V,感知灵敏度2.4mV,不应期320ms)。近日来我院门诊复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52~57次/min,部分起搏信号未夺获心室,显示病人自身心律呈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值得注意是自身QRS波群距离前面起搏信号(指起搏功能障碍的信号)280、210、220、240、160、130、280ms,小于不应期,均未被起搏器感知,下一个起搏信号仍然如期发放,节律并未重整。自身QRS波群距离前面起搏信号560、560、500、460、400、420、680、640…  相似文献   

8.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感知体动和精神活动的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植入第3d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患者进行坐卧位、散步、快走、上下楼、思考等活动,第7d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3个月后随访,重复上述活动和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18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Biotronik公司的Inos2CLSDDDR),心室起搏阈值0.3~0.7(0.4±0.3)V,R波振幅9.5~21.8(14.6±7.5)mV,阻抗520~870(610±78)Ω;心房起搏阈值0.3~0.8(0.5±0.3)V,A波振幅7.2~16.4(11.6±5.7)mV,阻抗510~872(697±92)mV.随访50~486(236±107)d,均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能按需增加.与植入时相比,频率适应功能增强且更加个体化.结论Inos2CLS除适应体动变化外,还能适应精神负荷变化,自动完成初始参数和昼夜频率调整,程控简单,随访方便.  相似文献   

9.
患男性,71岁,2003年1月植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60次/min,感知阈值2.8mV、反拗期330ms,脉宽0.4ms,,术后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出院。3月25号感觉心悸,心电图示:未见窦性P波,窦性停搏,出现VVI方式起搏伴室性早搏(PVS)类似右束支阻滞加电轴左偏图形,早搏起自左室流入道。起搏伴PVS二联律(图1)。  相似文献   

10.
崔勇  宿志庆  孙熙璇 《山东医药》2009,49(23):85-85
患者男,7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当地医院植入DDD型心脏起搏器。起搏参数:DDD模式,基础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30/min,A·V间期180ms,非生理性A-V间期110ms,心房、心室不应期425/300ms,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均为3.6V,起搏脉宽均为0.4ms,感知灵敏度为1.5/2.5mV,心室空白期为24ms。术后心电图示第1至第4个心房刺激脉冲分别落于P波顶点和降支,形成假性房性融合波,但第5、6个心房刺激脉冲落于P波后的PR段起始部,且起搏频率固定为60次/min,诊断为心房感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心率缓慢16年,时有头昏、黑矇、昏厥”于1991年9月9日入院。体检:心律齐,心率46次/分。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终止时出现长间歇达6.2秒。SNRT 2650 ms,CSNRT 1360 ms。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月29日安装Medtronic ELITE~(TM) 7075起搏器(DDDR)。术中测心房腔内P波电压为4.0 mV。起搏器工作参数均为出厂时数值,即起搏模式为DDD,房室延迟150 ms,低限频率50次/分,高限频率120次/分,心房感知灵敏度0.5 mV,心室感知灵敏度2.5 mV,心房、心室起搏脉冲宽度0.42ms,电压4.2V。由于手头无程控器,频率应答功能未启用。植入后感知、起搏功能良好。10月6日23时患者突感胸闷、心悸,听诊为心房颤  相似文献   

12.
对12例安置 Premier 起搏器的病人进行观察。安置时起搏阈值0.44±0.1 V、阻抗506±98 Ω(5 V 起搏时)、R波振幅8.58±6.3 mV。随访2~8个月,测得在0.8 V 起搏时的脉宽阈值为0.18~0.24 ms,显示其有良好的低阈值性能。程控取1.6 V、0.3~0.36 ms 就可保证安全有效的起搏。初步体会该起搏器性能良好,配合激素电极可节省耗电量和延长起搏器寿命。预计其寿命可超过16年。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8岁,因快-慢综合征于2010年2月12日植入双腔起搏器(Zephyr 5826,美国圣犹达公司),参数如下:起搏模式DDD,下限频率50 次/min,休息频率45 次/min,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ost ventricular atrial refractory period,PVARP) 250 ms,心室后心房空白期(post ventricular atrial blanking period,PVAB)120 ms,起搏的房室间期/感知的房室间期(paced atrioventricular interval/sensed atrioventricular interval,PAV/SAV)350/325 ms,最大跟踪频率100次/min,最大传感器频率105次/min,心房颤动抑制( AF suppression)功能打开,超速起搏周期15,最大超速起搏频率105次/min.患者心悸时记录到心电图,为心房扑动伴间断心房起搏,不除外心房、心室感知功能不良;起搏器程控时腔内电图,结合起搏器腔内电图特点考虑图1并非起搏器心房、心室感知功能不良,而是起搏器的AF suppression功能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室起搏阈值、R波振幅及阻抗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44例(66.7%)成功希氏束区起搏。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9.41±5.99) ms,术后3个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35±6.38) ms。术中(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89±0.16)V,R波振幅(8.23±3.06) mV,阻抗(702.73±103.12)Ω;术后3个月(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95±0.11) V,R波振幅(8.13±2.26) mV,阻抗(679.77±103.12)Ω,术中各参数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3岁。在某院植入起搏器2年。因活动后偶感心慌、胸闷月余就诊。查体:BP130/85mmHg,心率70次/min,律不整,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电图图1示:双腔起搏心电图节律不整,呈VAT与DDD两种工作方式。开始3次与末尾2次激动的窦性P-P间期900ms,频率67次/min,感知的A-V间期180ms,QRS呈完全性左柬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型,符合右室心尖部起搏。第4次心室起搏(Vp)提前出现,之后(第5~8次)转为房室顺序起搏连续出现4次,心房逸搏间期或V-A间期860ms,房室延迟时间140ms,自动起搏周期1000ms,即DDD起搏低限频率60次/min,仔细观察第4次Vp之前T波峰至终末有肌电干扰伪差信号,考虑心房电极误感知并启动A-V间期引起心室起搏早搏,其后在程控的V-A间期内无P波出现,DDD起搏器自动转为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16.
贾邢倩  卢铖 《心电学杂志》2003,22(2):113-114
患者男性,65岁。5个月前曾因冠心病、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植入DDD起搏器(起搏器参数:下限频率60次/min,上限频率120次/min,A-V间期220ms,总心房不应期450ms,心房电压0.4mV,心室电压0.2mV),术后经抗心律失常治疗病情好转。本次因腹泻、食欲不振1周入院。入院体检:BP130/85mmHg,心界不大,心率6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脐下略感疼痛。肝脾无肿大。心电图(图1A)示:窦性P-P频率62次/min,因自主节律快于起搏下限频率,本身存在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DD双腔起搏呈VAT…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植入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了解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Medtronic Enpulse双腔起搏器的患者43例,于植入起搏器后的1、3、6个月分别程控随访,用人工测定法和自动测定法测定起搏器的心房输出阈值、感知和导线阻抗。结果:植入起搏器1、3、6个月后,随访时人工测定和自动测定的心房输出阈值分别为(0.60±0.26)V与(0.60±0.23)V、(0.55±0.19)V与(0.56±0.18)V、(0.58±0.20)V与(0.59±0.21)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心房感知度和导线阻抗的人工测定与自动测定间无差异。在心房自动起搏阈值测定过程中未诱发任何心律失常。结论:起搏器的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临床应用是可靠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正>按起搏心电图回答问题:患者女,57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St Jude Medical,VERITY 5356)。起搏器参数设置:PAV/SAV:200/175 ms;上限频率/下限频率:130/60次/分;心房单极输出:2.5 V/0.4 ms;心室单极输出:2.5 V/0.4 ms。请回答此图起搏器功能是否正常?并说明原因。(邸成业提供,答案在本刊第14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有自动阂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的节能效果及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植入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DDD起搏器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及心室刺激除极波振幅和极化电位。结果: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2周达到最大值,由原来的0.42±0.32V升至1.05±0.82V,以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80±0.58V。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打开后,心室起搏输出电压稳定于1.31±0.46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大大节省了能量输出。同时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保护性起搏,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结论: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能自动调整起搏电压,高能量保护性起搏,节能效果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