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年人久坐行为现状,探讨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15394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人口社会学、健康及相关行为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4073人,平均年龄为(53.10±15.65)岁,日静坐时间>7h占8.08%,5~7h占22.51%,3~5h占34.02%,<3h占35.39%。日静坐时间越长的居民患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几率更高。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及共病等因素的影响后,日静坐时长3h以上易增加骨关节疾病(OR=1.352,95%CI:1.168~1.563)及消化系统疾病(OR=1.469,95%CI:1.144~1.887)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长5h以上易增加糖尿病(OR=1.302,95%CI:1.023~1.657)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长7h以上易增加高血压(OR=1.293,95%CI:1.068~1.565)及慢性阻塞性肺病(OR=2.046,95%CI:1.591~2.630)的患病几率。日静坐时间越长、患多种慢性病的可能性越高。 结论 成年人的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减少久坐行为可能有助于降低成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积极应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样,使用电子化结构式调查问卷入户现场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病人健康状况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采用输入法和向前wald法。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1382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00%,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95%,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同时检出率为5.7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和子女的关系满意度(比较满意 vs. 一般满意: OR=0.193,95%CI:0.077~0.482; 非常满意 vs. 一般满意:OR=0.091, 95%CI:0.032~0.264)、患有心脏病(OR=3.715,95%CI:1.557~8.863)、患有糖尿病(OR=3.095,95%CI:1.237~7.744)和看电视(OR=0.336,95%CI:0.146~0.772)等因素影响抑郁症状检出率,焦虑症状检出率受到对和子女关系满意度(比较满意 vs. 一般满意: OR=0.719,95%CI:0.218~2.372; 非常满意 vs. 一般满意:OR=0.023, 95%CI:0.023~0.693)和看电视(OR=0.269,95%CI:0.079~0.910)等因素影响。结论 合肥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人们重视,拥有较高的对和子女关系的满意度以及看电视是老年人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的保护性因素,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现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改善痛风患者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1年2月于成都市某风湿专科医院就诊的痛风确诊患者。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临床特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判断痛风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情况,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611例痛风患者中49例(8%)有焦虑症状,351例(57.4%)有抑郁症状。女性(OR = 33.720,95%CI:5.918 ~ 192.145)、病程(与0 ~ 5年相比,11 ~ 20年:OR = 3.989,95%CI:1.141 ~ 13.952;>20年:OR = 8.756,95%CI:2.030 ~ 37.772)、胃/消化道疾病(OR = 5.462,95%CI:1.920 ~ 15.543)、心血管疾病(OR = 7.730,95%CI:2.420 ~ 24.691)、发病前一年经历负性生活事件(OR = 3.838,95%CI:1.913 ~ 7.699)、骨侵蚀症状(OR = 4.599,95%CI:1.736 ~ 12.186)是痛风患者发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饮茶是保护因素(OR = 0.236,95%CI:0.073 ~ 0.763)。年龄(与< 30岁相比,40 ~ 49岁:OR = 3.628,95%CI:1.870 ~ 7.041;50 ~ 59岁:OR = 5.444,95%CI:2.867 ~ 10.337;60岁 ≥:OR = 13.571,95%CI:6.548 ~ 28.126)、一年内痛风发作次数(与≤ 3次相比,≥ 7次:OR = 2.025,95%CI:1.169 ~ 3.507)、发病前一年经历负性生活事件(OR = 2.182,95%CI:1.390 ~ 3.425)、骨侵蚀症状(OR = 2.294,95%CI:1.574 ~ 3.344)是痛风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痛风患者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有更高的检出率,提示临床医生应在疾病治疗的同时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尽早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张勰  腾佳杉 《现代预防医学》2022,(16):2974-2979
目的 研究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选取数据库中11 127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状况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1 127名老年人中有焦虑症状的有1 359人,占比12.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老年人(OR = 1.374,95%CI:1.190~1.586)、居住在中部(OR = 1.420,95%CI:1.234~1.634)和西部(OR = 1.436,95%CI:1.208~1.708)、从不社交(OR = 1.249,95%CI:1.088~1.433)、自评健康较差(OR = 3.549,95%CI:2.953~4.267)、生活满意度较差(OR = 2.436,95%CI:1.870~3.173)、生活富裕程度较差(OR = 2.186,95%CI:1.722~2.775)是老年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文盲(OR = 0.830,95%CI:0.724~0.951)、睡眠时长为7~9 h(OR = 0.476,95%CI:0.415~0.544)与>9 h(OR = 0.487,95%CI:0.408~0.582)是老年人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焦虑检出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贵州省0~7岁儿童百日咳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免疫策略和预防百日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以贵州省24483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百日咳抗体浓度。采用SPSS 20.0软件,利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人口学特征组间比较;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00(0.83, 3.92)岁;平均抗体浓度为5.27(1.24, 13.04)IU/ml,其中3738名(15.27%)儿童抗体浓度≥20IU/ml,8829名(36.06%)儿童抗体浓度介于5~19IU/ml之间,11916名(48.67%)的儿童抗体浓度<5IU/ml;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岁组(OR=1.443,95%CI:1.028~2.025)、免疫史为3剂次组(OR=1.754,95%CI:1.512~2.036)和4剂次组(OR=1.971,95%CI:1.557~2.496)、市州经济水平中上(OR=1.352,95%CI:1.241~1.472)、中下(OR=1.269,95%CI:1.139~1.415)及差(OR=2.979,95%CI:1.701~2.303)会影响抗体阳性率。结论 贵州省0~7岁儿童百日咳总体抗体水平和抗体阳性率较低,相关部门要重视适龄儿童百日咳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其能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使其免受感染。  相似文献   

6.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数字媒体使用情况,为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设计并发放结构化自填电子问卷,2020年2月4-12日收集疫情期间中国16个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数字媒体使用时间与焦虑症状自评等信息,采用x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媒体使用时间与焦虑症状的关联.结果 11 787名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7.8%,视屏时间≤2、>2~4和>4 h/d的比例分别为21.3%,31.4%和47.3%;手机使用时间≤2、>2~4和>4 h/d的比例分别为14.6%,33.2%和52.3%;浏览COVID-19相关信息≤1、>1~2和>2 h/d的比例分别为66.6%,19.4%和1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视屏时间≤2 h/d组,>2~4 h/d的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更低(OR=0.70,95%CI=0.61~0.81),>4 h/d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焦虑症状(OR=1.13,95%CI=1.00~1.28);相比于手机使用时间≤2 h/d组,>2~4 h/d的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更低(OR=0.78,95%CI=0.66~0.91),>4 h/d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焦虑症状(OR=1.20,95%CI=1.04~ 1.39);随着浏览时间的增加焦虑症状检出风险增高,浏览COVID-19相关信息时间>1 ~2和>2 h/d组[OR值(OR值95%CI)分别为1.55(1.38~1.75),2.15(1.89~2.44)].结论 疫情期间>2~4 h/d数字媒体使用有助于减少焦虑症状的发生,但电脑和手机使用时间>4 h/d均会增加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每日浏览COVID-19相关信息的时间越少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石油化工企业一线产业工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月16—31日,采用结构化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对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工业园区内5家石油化工企业一线产业工人(不含行政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应激状况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10)进行评估,受试者的评定焦虑症状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进行评估,受试者的抑郁症状运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进行评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298名工人整体压力应激的发生率为24.9%,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7.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8.4%。每周工作时长、日均睡眠时长是工人发生压力应激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每周工作时长、日均睡眠时长均是工人发生焦虑应激的影响因素(均P<0.01),年龄、每周工作时长、日均睡眠时长均是工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工业园区内5家石油化工企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新冠疫情常态化时期深圳市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负荷及工作满意度情况及其对焦虑抑郁的影响,为促进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1月,通过深圳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对深圳10个区的2 811名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生活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探究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对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 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得分分别为(18.29±4.60)分、(71.22±11.28)分,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0.5%、31.3%。工作负荷总分18~20(OR = 1.817, 95%CI: 1.239~2.663)、>20(OR = 3.620, 95%CI: 2.503~5.234)的人更易发生焦虑;工作负荷总分15~17(OR = 1.402, 95%CI:1.049~1.874)、18~20(OR = 1.545, 95%CI: 1.136~2.102)、>20(OR = 1.744, 95%CI: 1.286~2.366)的人更易发生抑郁。工作满意度总分越高,焦虑、抑郁风险越低。结论 健康教育人员焦虑、抑郁检出率较高,工作负荷与工作满意度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降低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满意度以改善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吴俊兰  袁萍 《现代预防医学》2020,(11):1989-1992
目的 了解成都市小学生抑郁现状,探索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小学生抑郁预防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多阶段随机抽取成都市1682名6~14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其抑郁症状、社会支持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等信息,描述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682名成都市小学生,总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93%,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11.77% vs 8.27%)(P=0.019),不同年龄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不同(P=0.002),11岁及以上小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为16.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0.629,95%CI:0.438~0.905)、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低支持水平:OR=0.478,95%CI:0.309~0.741;中支持水平:OR=0.226,95%CI:0.134~0.379; 高支持水平:OR=0.157,95%CI:0.085~0.289)、生活状态越好(生活状态差:OR=0.211,95%CI:0.136~0.327;生活状态中:OR=0.061,95%CI:0.030~0.123;生活状态好:OR=0.093,95%CI:0.052~0.165)是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结论 成都市小学生抑郁症状有一定检出率,生活状况以及社会支持与其检出率有关。需要强化小学生抑郁症状相关宣传,关注小学生日常表现及心理健康,通过提高父母、学校、教师、好友和整个社会的支持力度以及减少小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来降低小学生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方法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精神障碍患者家属SAS标准分平均(57.22±11.96)分,焦虑倾向者430例,阳性率71.6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焦虑倾向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OR=0.351,95%CI:0.169~0.727);配偶(OR=0.124,95%CI:0.038~0.402);子女(OR=0.259,95%CI:0.076~0.877)及兄弟姐妹(OR=0.223,95%CI:0.068~0.731);复发(OR=0.104,95%CI:0.012~0.911),公费医疗(OR=0.118,95%CI:0.022~0.644)为焦虑倾向的保护因素;心境障碍(OR=1.833,95%CI:1.017~3.305)为焦虑倾向的危险因素。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倾向阳性率较高,提示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积极地采取心理疏导、干预和宣传教育,维护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怀化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怀化市市、县/区、乡镇三级23家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网络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3 392名(85.70%)调查对象愿意接种新冠疫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乡镇级、县级医疗机构调查对象、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的接种意愿更高[OR(95%CI):1.558(1.148~2.114)、1.386(1.112~1.726)、1.550(1.008~2.384)、1.747(1.165~2.618)];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接种意愿更低[OR(95%CI):0.446(0.243~0.816)];认为新冠肺炎危害严重、认可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在 2020年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更愿意接种新冠疫苗[OR(95%CI):1.493(1.221~1.825)、2.134(1.669~2.728)、2.546(1.925~3.366)、2.185(1.287~3.709)]。 结论 怀化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总体较高,应加强新冠疫苗相关知识宣传,增强该人群对疫苗接种的信心,进一步提高新冠疫苗的实际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医护人员社会支持,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泰州市内6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707名医护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疫情下的社会支持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6%。694例医护人员社会支持量表总分(35.20±7.33)分,与国内常模(34.56±3.7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年龄大、职称高、家庭人均收入高、已婚的医护人员,其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客观支持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人员(P<0.05);无新冠肺炎恐惧感、无自觉无用感、睡眠质量高的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客观支持维度、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高于其他人群(P<0.05)。医务人员低水平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OR=0.25,95%CI:0.10~0.62)、睡眠质量高(OR=0.34,95%CI:0.11~1.00)是低水平社会支持的保护因素;自觉无用感(OR=2.59,95%CI:0.93~7.19)是低水平社会支持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得到了应有的社会支持,应着重关注未婚/离异、睡眠质量差、自觉无用感较强的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情况,以满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成年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对睡眠质量调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30个县区9 469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为12.5%。女性(OR = 1.525,95%CI:1.285~1.810)、年龄增大(OR = 2.270,95%CI:1.952~2.638)、患有慢性疾病(OR = 2.926,95%CI:2.642~3.240)、焦虑(OR = 6.851,95%CI:4.424~10.608)、抑郁(OR = 3.493,95%CI:2.125~5.740)、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OR = 1.786,95%CI:1.637~1.949)、上床睡觉时间晚(OR = 1.193,95%CI:1.103~1.290)是失眠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较高,家庭、社会应密切关注重点人群身心健康,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后续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得到的疫情和密切接触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密接接触者感染的风险因素。 结果 2020年1月19日—5月31日,宝山区共管理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885例,最终1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率为2.15%。不同年龄组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1,P<0.001);与病例关系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病例接触频率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1);与病例接触地点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1);与病例接触方式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25,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密切接触者与关联病例的接触方式为共同生活(OR=74.302,95%CI:16.694~330.697)、年龄增加(OR=2.112,95%CI:1.039~4.294)为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管理过程中,与病例共同居住生活的、年龄高于60岁的密切接触者,为感染高危风险人群,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8.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dentists in the Unified National Health System (SUS) in Belo Horizonte, Minas Gerais, Brazil,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ir willingness to treat HIV/AIDS patient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t the participant's workplace. Some 140 out of 345 selected dentists (41.0%) participated. Prevalence of willingness to treat was 55.0%. Results adjusted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willingness to trea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realistic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risk (OR = 4.8; 95%CI: 1.32-18.04), knowledge of the exposure protocol (OR = 4.5; 95%CI: 1.61-13.07),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dealing with the epidemic (OR = 3.2; 95%CI: 1.37-7.45), previou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with HIV/AIDS patients (OR = 3.0; 95%CI: 1.30-7.19), and opposition to compulsory testing of patients for HIV (OR = 2.3; 95%CI: 0.96-5.40). Dentists with prior accidental exposure to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material showed less willingness to treat (OR = 0.4; 95%CI: 0.15-0.85). Fear of contamination was the main source of anxiety for health workers dealing with HIV/ AIDS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积极成长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缓冲效应,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新冠肺炎疫情前在安徽省池州市2个县中小学校招募1 322名四至九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积极成长经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情况等信息,并于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复课后进行随访。以疫情前和复课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间的相关性。  结果  复课后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22.6%,16.0%,40.0%,29.9%)高于疫情前(16.5%,13.5%,31.1%,22.6%)。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在疫情前与复课后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05,0.27,0.84,1.84,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成长经历低分组复课后抑郁症状风险是疫情前的1.39倍(95%CI=1.05~1.84,P<0.05),自伤行为风险是疫情前的1.31倍(95%CI=1.05~1.62,P<0.05)。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中,疫情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风险降低相关。应从家庭、学校和同伴角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