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南药学》2015,(11):1227-1229
目的评价1例冠心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方法查阅文献及指南,综述抗血小板药物围手术期处理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制定合理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论应充分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及出血风险,个体化制定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抗血栓药物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54-456
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引起的血管腔狭窄与闭塞,使主要脏器发生缺血和梗死而引发机能障碍的各种疾病。临床上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抗血小板类药物、溶血栓药和抗凝血药物。本文就近年来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新药研究和临床抗血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方法:通过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调整,结合最新国际相关临床使用指南和治疗进展,总结、分析围术期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选择。结果与结论:血栓栓塞风险高危者,可不停用华法林或以低分子肝素桥接,血栓栓塞风险低危或中危者,可以停用华法林,不以低分子肝素桥接。医生和药师需权衡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决定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围术期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例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的临床应对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ITP患者并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并汇总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ITP患者不仅需关注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风险,也应当关注发生血栓事件风险。手术及升血小板治疗均有可能是ITP患者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建议常规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管超声检查,适时停用升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抗凝治疗,以预防及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 围术期的ITP患者需警惕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陈鹏  李荣  周玉生 《中南药学》2016,(4):414-417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凝剂,能有效的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然而高龄和肾损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进行抗凝治疗时,血栓和出血风险均增高,此外其用于围手术期的抗凝策略还存在争议。本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达比加群在高龄、肾损伤患者及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吴玥  徐航  彭燕  戎佩佩  李萌 《安徽医药》2016,20(2):393-397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围手术期的药学服务内容和作用。方法 通过对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及栓塞风险评估,临床药师帮助临床医师制定规范、合理的个体化抗凝方案,并提出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监护重点。结果 通过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在不增加栓塞风险的基础上避免围手术期不良出血事件;同时还可通过药物合理选用及剂量调控,积极有效的规避抗凝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中,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栓塞及手术风险,从术前评估、是否给予桥接治疗、术后抗凝、抗凝药物选择及剂量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7.
围手术期使用止血药物是减少手术失血,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止血药物使用不当,有可能增加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的风险。为规范围手术期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共识。该共识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广泛征求了药学和临床专家建议,主要对围手术期常用非血液制品止血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建议以及药学监护等方面进行了陈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外科药师在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止血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种药物对手术的进行及其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总结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以便临床围手术期用药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肺栓塞是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临床综合征总称,常见肺血栓栓塞症、羊水栓塞、肿瘤栓塞、脂肪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主要的类型,以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高、隐匿性为临床特征,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血栓复发,临床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胃肠外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与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近年来陆续有多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被批准上市,为临床带来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在提升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抗血栓药物说明书,制定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使用规范及评价标准,采取医嘱审核、全程药学监护、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路径管理等技术措施和绩效考核手段,对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从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8年1月到6月(干预前)的病例926份为未干预组,2019年1月到6月(干预后)的病例1024份为干预组,对照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时机、疗程、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评估此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根据Caprini模型评估所评2分、3~4分、≥5分的患者,采取药物预防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1.7%、51.0%、59.6%上升到干预后的76.2%、92.2%、95.5%;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包括:给药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用药禁忌症,其不合理比例由干预前的39.0%、32.1%、46.0%、32.1%、23.8%下降至干预后的4.3%、4.8%、6.1%、2.2%、1.8%;总体预防抗凝药物不合理使用比例由干预前的55.4%减少到干预后的12.0%,以上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科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骨科预防抗血栓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在提升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抗血栓药物说明书,制定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使用规范及评价标准,采取医嘱审核、全程药学监护、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路径管理等技术措施和绩效考核手段,对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从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8年1月到6月(干预前)的病例926份为未干预组, 2019年1月到6月(干预后)的病例1024份为干预组,对照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时机、疗程、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评估此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根据Caprini模型评估所评2分、3~4分、≥5分的患者,采取药物预防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1.7%、51.0%、59.6%上升到干预后的76.2%、92.2%、95.5%;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包括:给药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用药禁忌症,其不合理比例由干预前的39.0%、32.1%、46.0%、32.1%、23.8%下降至干预后的4.3%、4.8%、6.1%、2.2%、1.8%;总体预防抗凝药物不合理使用比例由干预前的55.4%减少到干预后的12.0%,以上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科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骨科预防抗血栓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在围手术期中抗凝治疗中的药学服务,体现临床药师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药学评估,使用Caprini VTE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患者术后风险,制定抗凝方案,开展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监护供药学服务。结果 :临床药师结合药动学知识,制定抗凝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实施药学监护,可明显提升高出血风险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治疗有效性,降低抗凝药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82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抗凝或抗凝+溶栓)、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或/和导管碎栓术)的患者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182例患者中,老年人及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创伤及外科手术、慢性肺部疾病、骨折及骨科手术为主要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 =0.145,P>0.05).结论 肺栓塞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肿瘤是引起肺栓塞的第三大危险因素;及时予以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肺血栓栓塞预后意义重大,与抗血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测血浆D-二聚体,主动锻炼配以机械辅助,严格手术操作,控制出血,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机械辅助。结果:38例中有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DVT),余均正常,发生率为7.89%。结论:老年人髋部手术围手术期DVT的预防是一种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1例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合并室壁血栓肾透析患者的抗血栓药物治疗方案,探讨平衡患者出血和凝血风险的抗栓策略。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结合最新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和治疗进展,分析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肾透析患者合并室壁血栓的抗栓策略,最终确定抗血栓治疗方案为氯吡格雷75mg q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d联合华法林3mg qd,同时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2.5之间。患者出院4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尖部血栓消失,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支架内血栓、新发出血等情况。此病例提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抗栓治疗过程中,积极开展药学服务,能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预防措施,研究组给予药物+下肢空气静脉泵+被动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经彩超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未经彩超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及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22.22%(8/36)及(18.98±0.36)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7%(15/36)及(25.08±0.95)d,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降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老年人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通过对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改变、老年人药效学改变、麻醉药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常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老年人用药的影响等几方面加以阐述。结果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老年人用药复杂,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尤其是用药史,不能忽略任何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有用信息。结论要实现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老年人用药的合理用药,尤其是使联合用药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一名临床医师有深厚的药理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总结临床用药中药物效能在老年特殊群体的各种变化,注意老年患者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理功能老化、器官功能减退、应变能力较差,修复能力及对微生物抵御能力均减低,常给麻醉和手术带来困难,导致手术风险和难度增加,同时也会给手术及术后带来较多并发症。因此做好老年外科围手术期手术前的护理是提高老年人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康复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与管理策略以及临床药师在抗凝个体化与精准治疗中的药学服务重点。临床药师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及治疗指南,通过综合评估出血风险及栓塞风险,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遴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围术期的抗凝管理、长期预防性抗栓策略以及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等均是临床药师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的出发点与关切点,从而协助医生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周钱留  刘元恺  张媛媛  寇俊萍 《药学研究》2020,39(9):525-530,535
口服抗血栓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的药物,包括抗口服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它们的出现为血栓患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治疗,但同时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问题日渐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几类口服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和毒副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口服抗血栓药物的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线索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