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梅丹  何静  战贤梅 《预防医学论坛》2011,(9):769-770,773
[目的]分析大连市2009年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大连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诊断为伤害的全部首诊病例中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3家医院合计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3 315例,占全部伤害病例24 047例的13.79%。3 315例机动车交通伤害中,男性占58.25%,女性占41.75%;最多的是25~44岁(占41.42%)、45~64岁(占30.5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9.88%)、专业技术人员(占15.14%)、离(退)休人员(占11.55%);发生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占89.14%),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占60.30%),伤害部位主要在头部(占30.92%),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占42.71%);意外事故占99.16%;死亡者占0.15%。[结论]2009年急诊首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中,青壮年、男性多见。应针对机动车交通伤害的重点人群,开展伤害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省监测点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株洲市芦淞区和洪江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填报的伤害监测报告卡病例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湖南省伤害哨点监测病例以男性(63.78%)为主,年龄以25~44居多(36.98%)。跌倒/跌落(35.88%)、机动车车祸(25.01%)、钝器伤(14.08%)为前三位伤害原因,其中农村动物伤构成比远高于城市,城市居民中毒的构成比远高于农村。20~岁、25~岁年龄组人群以机动车车祸、跌倒/跌落、钝器伤为为前3位伤害原因;公路/街道(36.24%)为伤害首位发生地点;以轻度伤害常见(72.89%);前3位伤害性质依次为挫伤/擦伤(47.88%)、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7.44%)与骨折(13.39%)。男性暴力发生伤害高于女性,女性发生非故意伤害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湖南省城乡监测点居民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均为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与钝器伤。伤害的主要性质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与骨折。男性、文化程度低、25~44岁这三类特征人群易发生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5—2017年老年人伤害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老年人伤害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于哨点监测医院的老年伤害病人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7年湖南省伤害哨点医院老年监测病例共16 151例,城市点13 476例(83.44%),农村点2 675例(16.56%),男女比例为1.01∶1,老年伤害的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53.33%),机动车车祸(19.45%),刀/锐器伤(6.70%);随着年龄增长,跌倒/坠落所占比例增长,机动车车祸比例下降。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46.67%)、公路/街道(29.74%)。伤害性质前三位为挫伤/擦伤(35.95%),骨伤(28.66%),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4.89%),伤害的严重程度主要为轻度(58.29%)、中度(36.67%)。 结论 湖南省2015—2017年老年居民伤害主要以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为主,应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减少老年人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梅丹  许放  何静  王浩 《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974-976
目的分析大连市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6-2009年在大连市3所医院就诊的,诊断为伤害的全部首诊病例,提取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共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10 243例,占全部伤害病例的15.53%,居伤害原因的第4位。男女性别比1.38∶1。25-岁年龄组为机动车交通伤害高发人群,占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42.66%。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以商业服务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办事人员为主,分别占18.51%、10.83%和10.68%。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贸易/服务场所和工业/建筑场所,分别占57.16%、22.85%和13.74%。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占60.36%;伤害部位主要在头部,占30.30%;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45.97%)。多为意外事故(98.88%)。结论机动车交通伤害是大连市门急诊伤害病例的主要类型,青壮年是高发人群,男性多见。应针对机动车交通伤害重点人群,开展伤害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订黑龙江省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黑龙江省2014—2018年在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首诊患者。结果 2014—2018年共收集伤害病例29 479例,男女性别比为2.0∶1;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25~54岁(59.02%)之间;伤害发生的原因以机动车车祸(45.62%)和跌倒/坠落(25.40%)为主;伤害主要发生公路/街道(52.55%)和家中(23.94%);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37.15%)、家务(18.78%)和休闲活动(16.76%);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69.84%)为主;伤害部位主要在头部(36.09%)、上肢(28.77%)和下肢(21.39%)。结论黑龙江省伤害监测的病例主要集中在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该人群是应该在伤害预防控制中最先关注的人群,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关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乌鲁木齐市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乌鲁木齐市选择三级甲等医院1家,二级医院2家,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所有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首诊伤害患者为监测对象。结果伤害发生前5位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38.92%),机动车车祸(18.11%),钝器伤(14.93%),刀/锐器伤(12.00%),其他(4.68%);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40.43%)为主,其次为骨折(21.53%),和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5.52%);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公路/街道(30.28%),其次是家中(21.90%)和公共居住场所(21.29%);以休闲活动时发生伤害为主(62.54%);非故意伤害占81.70%;50.42%的伤害病例经治疗后回家,观察/住院和死亡分别占47.95%和0.29%。结论乌鲁木齐市0~14岁和65岁以上居民伤害以跌落为主,男性青壮年以交通事故伤害为主。提高中小学生和老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6-2007年株洲市芦淞区伤害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伤害的分布规律和暴露因素. 方法 对株洲市芦淞区三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2007年接诊的伤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果 三家哨点医院共接诊伤害病例17 228人,多为轻伤(59.66%)且男性为主(65.78%),以25~44岁年龄组最多(43.34%);伤害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季(27.65%);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37.26%)和家中(20.70%);跌倒/坠落(28.18%)是首要原因,其次是机动车车祸(26.89%);除中毒和窒息/上吊主要为女性外,其他伤害事件中均以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92∶1);82.67%的伤害罹难者为意外所致. 结论 目前芦淞区伤害事故仍然处于高发阶段,伤害事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且可以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伤害监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车祸急诊伤害分布情况,为伤害事件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10-2011年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机动车车祸伤害病例累计4 887例,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和16~50岁,分别占5.44%、84.59%;其主要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73.42%)、商业/服务业人员(占9.17%)、学龄前儿童(占5.93%)等。机动车车祸伤害事件大部分发生在7-24时之间占89.67%;对比2010年,2011年12月机动车车祸伤害发生下降幅度达47.43%。绝大部分伤害事件为非故意伤害事故(99.84%),以轻度伤害事故为主(78.21%),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是造成伤害的主要直接交通工具(分别占36.32%、32.11%),另外重度伤害事件中小型载客汽车占52.42%。结论机动车车祸伤害呈下降趋势,绝大部分为轻度非故意事件,但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仍是造成机动车车祸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及加大交通安全执法力度,以及采用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手段,能有效预防与控制机动车车祸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南省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株洲市芦淞区和洪江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填报的伤害监测报告卡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伤害哨点监测病例数逐年增加,共计52 181例。伤害病例多为轻度伤害(65.61%),以男性为主(64.88%),其中25-岁年龄组最多(39.68%)。伤害人群主要为初、高中学历,伤害发生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4.00%)、机动车车祸(25.73%)、钝器伤(12.86%),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街道(36.74%)、家中(22.24%)、工业建筑场所(10.19%);不同性别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城乡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间伤害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重度伤害比例显著高于城市。结论湖南省城乡男、女性居民伤害发生前3位的原因依次为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与钝器伤。伤害的主要性质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与骨折。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易发生伤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伤害发生的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济南市平阴县5家不同级别哨点医院2008年伤害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合计报告伤害住院病例4 329例,其中,15~59岁占81.75%,男性占69.69%,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占50.01%、21.79%,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分别占47.38%、12.75%,伤害发生在公路/街道及家中的分别占50.15%、28.46%,伤害发生时正在驾乘交通工具/行走和工作的分别占48.05%、14.48%,意外伤害的占88.89%,伤害原因为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的分别占32.52%、27.65%、20.86%。[结论]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是伤害发生的前3位原因,高发人群是青壮年,是伤害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产品伤害的特点,探索在我国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模式,为今后开展产品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两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监测点作为试点,在试点地区6所监测医院由护士或医生填写统一制定的《产品伤害监测报告卡》,收集伤害就诊患者的伤害及相关产品信息。结果共上报有效伤害病例数39 573例,其中与产品相关的伤害25 102例(63.43%)。涉及人次数居前三位的产品依次为道路交通工具(25.52%)、公共场所设施(23.45%)和家庭用品(21.82%)。产品相关伤害中,男性占67.05%,主要发生在25~44岁(42.86%)、20~24岁(16.51%)和45~64岁(11.95%)。主要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31.36%)、道路交通伤害(28.12%)和钝器伤(20.08%);主要伤害部位为上肢(33.34%)、头部(24.16%)和下肢(23.59%);主要伤害性质是挫伤/擦伤(41.94%)、锐器伤/咬伤/开放伤(41.13%)和扭伤/拉伤(10.48%);以非故意伤害(94.15%)、轻度伤害(84.04%)和接受治疗后回家(87.00%)为主。结论男性和25~44岁青壮年是产品相关伤害的主要影响人群,道路交通工具、公共场所设施和家庭用品是伤害涉及的主要产品类型,应针对上述特点进一步挖掘信息,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制定产品伤害管理政策、策略提供基础信息。以医院为基础的产品伤害监测模式收集产品伤害基础信息在我国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职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伤害信息监测系统,收集该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职业伤害信息,分析其性别、年龄、伤害部位、伤害原因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3年职业伤害发生率为20.33‰,死亡率为7.75/10万。18~40岁年龄组的职业伤害占75.24%。位列职业伤害部位前四位的为上肢、踝及脚、下肢和面额部,分别占36.63%,22.19%,20.42%和14.73%。居职业伤害原因前三位的依次是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分别占59.63%,20.49%和16.71%。[结论]该区职业伤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针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周海滨  彭绩 《中国健康教育》2012,(4):269-271,274
目的分析广东省深圳市产品伤害分布特点及流行特征,为产品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市、区、镇级3家医院作为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并以2009—2010年系统登记的产品伤害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报卡护士或医生填写《产品伤害监测报告卡》,收集患者伤害及相关产品信息。结果 2009—2010年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共报告产品伤害病例85 639例,占监测总数的71.46%;以男性劳动力居多,平均年龄(27.83±15.70)岁,性别比(男∶女)为2.12∶1;主要涉及产品为特殊物品及其他(39.76%)、公共场所设施(24.46%)、家庭用品(15.01%);发生原因主要为钝器伤(25.75%)、跌落(25.63%)、交通伤(18.01%);主要发生在家中(27.43%)、工业建筑场所(21.59%)、公路/街道(20.49%);伤害部位以上肢(37.93%)、下肢(24.00%)和头部(22.00%)为主;以非故意伤害(88.77%)、轻度伤害(86.87%)和接受治疗后回家(91.86%)为主。结论深圳市产品伤害主要威胁男性劳动力人群。应进一步完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并开展有关重点产品的伤害监测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羊区伤害病例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伤害预防提供线索。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年在成都市青羊区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伤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66:1);平均年龄为31.70±18.88岁;发生时间有一定的集中趋势,20点为最高(1220例,8.63%);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4410例,31.20%)、公路/街道(3501例,24.77%);伤害程度多为轻度(10344例,73.11%);经诊治后多回家休养(10532例,74.52%);以意外伤害为主(12309例,87.09%);受伤部位的前3位分别为头部(5140例,36.37%)、上肢(3390例,23.98%)和下肢(2476例,17.52%);伤害的前3位原因分别为跌倒/坠落(4289例,30.35%)、机动车车祸(2178例,15.41%)和钝器伤(1955例,13.81%)。结论伤害严重影响成都市青羊区劳动力人群的健康,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通州区城镇老年人群伤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城镇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05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地区西营、上营2个居委会所辖地区中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集中和人户相结合的调查,分析其伤害发生情况。结果伤害发生率为7.86%,其中男性5.70%,女性10.30%,伤害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χ^2=5.190,P〈0.05);伤害类型中以跌倒或坠落所占比例最高(占63.86%),其次依次是交通事故、碰撞或挤压伤、扭伤、烧烫伤;伤害多见于室外,且主要发生在上午(占56.60%),夜间最低(占12.00%);春季伤害发生率最高(占34.90%)。结论北京市通州区城镇老年人群伤害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影响通州区城镇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跌倒或坠落位于发生率首位。应针对伤害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06-2011年城阳区伤害监测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累计报告伤害51 995例,伤害发生率为17.81‰,男性(24.95‰)高于女性(11.04‰)。25~44岁年龄组病例构成比最高,占38.76%。9-10点是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段。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30.40%)、道路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37.25%)、有偿工作时(25.34%)和驾乘交通工具(21.89%)。本地人口伤害发生以在公路/街道最常见,占35.47%,外地人口则为工业和建筑场,占37.55%,本地人口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占40.67%,外地人口为在有偿工作时,占40.86%。外地人口、男性、较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道路交通事故、晚上是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者为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的0~14岁儿童伤害情况,为制定相应的伤害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以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的0—14岁儿童伤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与伤害类型、原因、发生地点以及伤害发生时活动的关系。结果共报告1761例儿童伤害病例,平均年龄为(7.72±3.80)岁,男女童比为2.14:1;儿童伤害患者前3位的伤害类型依次为挫伤/擦伤(44.12%)、锐器伤/咬伤/开放伤(31.23%)、扭伤/拉伤(13.34%);主要发生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57.47%)、刀/锐器伤(19.82%)和钝器伤(10.96%);有44.24%的伤害发生在家中,34.41%的患者伤害部位是上肢,多在休闲活动时发生伤害(60.82%)。结论浦东新区儿童伤害主要是在家中休闲活动时受到的伤害(尤其挫伤或擦伤),发生原因主要是跌倒/坠落,因此,儿童伤害预防的优先领域是家庭内跌落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老年人伤害发生的流行现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该地区监测哨点医院首诊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哨点医院共收集伤害病例4 545例,其中老年人伤害病例764例,占伤害总数的16.81%,女性384人次(50.26%),男性380人次(49.74%),年龄主要集中在60~69岁之间,占所有病例的61.91%;伤害发生原因前4位是跌倒/坠落(54.58%)、动物伤(15.05%)、非机动车车祸(9.42%)和钝器伤(8.25%);伤害首要发生地点是家中(67.54%);伤害部位以躯干为首位(33.12%);伤害发生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结论跌倒/坠落是老年人伤害的首要原因,伤害发生地点首要是家中,因此,预防老年人伤害应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积极改变可以被矫正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农业器械/工具伤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随机抽取20个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SAS8.1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1902人,263人在1年中曾遭受1次及以上的农业器械/工具伤,粗发生率2.21%,标化率2.25%,男性(3.03%)高于女性(0.98%)。因伤致残34例,致残率2.86%0,死亡2例。外部原因以手工工具割伤、砸伤居多(51.33%),其次是畜力器械农具伤(25.86%)、燃油动力机械伤(17.49%)和电动器具伤(5.32%)。农忙季节(6~8月)高发,多发生在田间(44.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职业、工种、健康状况、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缺乏防护措施、睡眠不足、受伤时的活动和环境状况等中的18个(哑)变量是危险因素,而家务劳动和上学是保护因素。结论该地区农业机械/工具伤发生率高,危险因素涉及生产劳动的多个方面和环节,因此,需要从每个环节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