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临床拟诊冠心病(CAD)者,经冠脉造影(CAG)发现无明显狭窄(直径狭窄率〈50%)者22例行IVUS检查,根据CAG结果对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分别分析血管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管面积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成线性相关;(2)当斑块面积〈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成线性正相关(r=0.47,P〈0.01)。当斑块面积1≥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大小不相关(r=0.43,P〈0.05)。结论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对小血管(血管直径≤2.75 mm)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对69(男51,女18)例患者共111处病变进行治疗,实验组(n=38)直接植入支架64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53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11枚),对照组(n=31)预扩张后植入支架47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41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6枚),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行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最小支架直径及横截面积。术后有胸闷胸痛症状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术及IVUS,无症状患者6个月后复查。通过IVUS检测,对两组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最小支架直径实验组为(2.38±0.26)mm,对照组为(2.34±0.24)mm(P>0.05);支架横截面积实验组为(4.5±1.0)mm2,对照组为(4.3±0.9)mm2(P>0.05);6个月随访后复查两组管腔丢失,实验组为(1.44±0.30)mm,对照组为(0.98±0.24)mm(P=0.01);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实验组为15 %;对照组为30%(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直接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预扩张后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跨越分支技术(Cross-over技术)对直径≥2mm的分支的影响,分析分支狭窄加重和急性闭塞的机制以及斑块和血管的形态学对分支转归的影响。方法对32例患者的35处分叉病变全部进行介入治疗前后IVUS检查,对比分析术后IVUS和量化冠状动脉造影(QCA)下分支受影响情况,利用IVUS目测术后分叉处斑块移位,多因素分析术前分叉处主支和分支开口的病变形态学特征对分支转归的影响。结果术前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为18.67%±16.29%和29.06%±23.15%(P〈0.05),面积狭窄率(A%)为31.17%±25.54%和42.22%±31.81%(P〉0.05);术后IVUS和QCA测得的分支急性闭塞率均为2.86%,原有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48.57%(P=0.012),新出现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43%和14.29%(P=0.294);IVUS测定术前、术后分支开口的管腔横截面积(L-CSA)分别为5.780±3.677 mm2和6.143±3.545 mm2,t=0.405,P=0.687。而QCA测得的D%和A%较术前明显加重(术前比术后,D%为29.06%±23.15%比42.24%±20.38%,t=2.482,P=0.016;A%为42.22%±31.81%比60.22%±27.33%,t=2.492,P=0.015)。IVUS分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痉挛和血管变形(椭圆形趋势)。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与术后分支狭窄有关。结论与IVUS相比,QCA高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ross-over技术后,CAG高估分支受影响的程度;造成分支开口狭窄加重的可能原因包括斑块移入、血管壁皱缩、痉挛和血管变形。术前分叉处主支软斑块是预测分支狭窄受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模型建立情况。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4周后,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再高脂喂养8周后行IVUS检查。结果IVUS结果显示8只兔子有6只成功建立了vP模型。结论球囊扩张+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IVUS是评价斑块情况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内超声(IVUS)识别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的价值.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以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加高脂饮食8周,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15只兔成功建立VP模型后分别进行MRI扫描和IVUS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MRI和IVUS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VP的敏感性分别为83.8%和89.2%,特异性为90.6%和90.6%.MRI对VP检测阳性率结果与IV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结论:MRI与IVUS相似,对识别兔腹主动脉VP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96例患者的11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10处临界病变的平均最小管腔面积为(4.83±2.24)mm2,46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 的病变成功置入冠脉支架;IVUS显示干预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未干预组(3.47±0.44)mm2 比(5.69±1.57)mm2,(P<0.05);同时干预组的斑块负荷大于未干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0±5.98)%比(62.89±7.69)%,(P>0.05).两组的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检查粥样硬化斑块.评价IVUS在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只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一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另一组除喂养高脂饲料外,4周时行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术。12周后行IVUS检查,标记斑块远端、近端图像。观察病变处内中膜厚度.并通过病理检查评价IVUS效果。通过病理切片.生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别测量两组兔斑块厚度,并与IVUS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方法观察到的斑块性质。结果高脂饲料加内膜损伤组(8只)12周时斑块厚度明显高于纯高脂组(8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286±124.732)μm vs.(240.029±73.528)μm,P〈0.05]。IVUS显示所有兔子(16只)的斑块厚度为(412.7±165.8)μm,病理为(360.2±98.1)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性质的判断,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加高脂饮食的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IVUS对血管斑块性质的界定及厚度的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取24只大耳白兔,建立兔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随机选择一侧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并分别给予9.1Gy、21.8Gy和33.4Gy32P液体球囊血管照射治疗,另一侧作为自身对照.术后5周行血管造影并取材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其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9.1Gy组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21.8Gy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明显受抑,管腔面积无明显丢失;33.4Gy组管腔重度狭窄,内膜严重增厚,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变薄,4例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结论32P液体球囊在一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确可安全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面积丢失;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负性重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聚左旋乳酸/无定形磷酸钙(PLLA/ACP)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6个月内支架弹性回缩及有效性。方法将16枚新型生物支架随机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即刻、随访终点)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并且,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处死12、4只动物,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支架贴壁情况。结果各小型猪随访终点造影复查可见支架置入段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等现象。IVUS检查提示,平均支架面积和平均支架直径在置入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支架面积:(6.08±1.30)mm2、(6.00±0.60)mm2比(5.97±0.53)mm2,P〉0.05;平均支架直径:(2.76±0.30)mm、(2.76±0.14)mm比(2.75±0.12)mm,P〉0.05],提示支架未发生显著弹性回缩;病理形态学分析提示,支架置入段血管轻度狭窄,未见支架贴壁不良。结论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6个月后,未发现显著支架弹性回缩,具有足够的支撑性能;内膜增生程度较轻,能够保证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探讨血清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IVUS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CAG和IVUS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IVUS检查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UAP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2例。检测所有患者的hsCRP浓度。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IVUS示有不同类型的AS斑块。UAP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AS斑块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83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查与IVUS检测显示临界病变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分别为[(1.87±0.54)mm、(2.19±0.69)mm]、[(43.14±9.87)%、(53.37±10.20)%]、[(57.17±11.20)%、(71.54±1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水平(lipoprotein(a))和血管内超声在预测早发冠心病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7年我院早发冠心病患者实施PCI 220例,随访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 CAG)证实支架内再狭窄35例。PCI术前及随访时测定Lp (a)浓度,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 结果: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CI前后Lp (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Lp (a)浓度在PCI术后升高(277.95士49.01) mg/L比(157.29士32.67) mg/L P<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无狭窄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斑块面积分别为(6.7士2.3 ) mm2和(5.4士1.7) mm2, 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是评价早发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的手段,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Lp (a)浓度有可能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无创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根据IVUS斑块回声强弱分为3组:衰减斑块组(n=42),钙化斑块组(n=63)和纤维斑块组(n=115)。对此22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斑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根据IVUS检查结果,确定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有140例(全部成功),其中衰减斑块组26例(PCI比率62%),钙化斑块组41例(PCI比率65%)、纤维斑块组73例(PCI比率63%)。对此140例患者的斑块特点、PCI术特点以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较其余两组大(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既往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以及吸烟史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钙化斑块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和病变血管直径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病变血管面积较大(P<0.05)。在行PCI术的患者中: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P<0.05)。行PCI术的各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概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或CABG史与衰减斑块的发生有关;与钙化斑块组及纤维斑块组相比,衰减斑块组具有较大的斑块负荷;PCI对IVUS证实的不稳定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