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根据近年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近况,认识药物涂层支架在心肌梗死治疗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情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6-04相关药物涂层支架的文献,检索词“drug-elutingstents,coronaryheartdisease”,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英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药物涂层支架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探讨。资料综合:药物涂层支架是将药物直接或者通过适当的载体涂布于支架表面,使支架成为一个局部药物释放系统,既可以增加治疗药物的局部浓度及作用时间,又可以避免全身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目前常用的支架为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紫杉醇支架,Driver支架等。它们都很好的减少了再狭窄,以至目前介入治疗的90%~95%都包括了支架植入术。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项重要突破,使介入心脏病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检查粥样硬化斑块.评价IVUS在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只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一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另一组除喂养高脂饲料外,4周时行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术。12周后行IVUS检查,标记斑块远端、近端图像。观察病变处内中膜厚度.并通过病理检查评价IVUS效果。通过病理切片.生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别测量两组兔斑块厚度,并与IVUS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方法观察到的斑块性质。结果高脂饲料加内膜损伤组(8只)12周时斑块厚度明显高于纯高脂组(8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286±124.732)μm vs.(240.029±73.528)μm,P〈0.05]。IVUS显示所有兔子(16只)的斑块厚度为(412.7±165.8)μm,病理为(360.2±98.1)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性质的判断,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加高脂饮食的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IVUS对血管斑块性质的界定及厚度的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后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56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4周、1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I(cT-nI)浓度,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②两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①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因冠心病接受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在接受氯吡格雷加量前后分别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对比两次TEG结果。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所有患者TEG结果较前均显示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增加[(60.02±3.12)%vs.(21.26±3.68)%,P〈0.05],反应时间和凝固时间较前延长,凝血酶形成速度减慢,血凝块稳定性降低。结论 TEG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抗血小板状态,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单纯饲喂高脂饲料、正常或高脂血症动物动脉内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目的:拟采用喂养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03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每组10只。高脂饲料由普通颗粒饲料+4%胆固醇+10%猪油组成+10%蛋黄粉组成。 方法: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喂养高脂饲料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 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后取主动脉行病理检查,计算机计算脂纹脂斑厚度,内、中膜厚度,内膜厚度比值,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结果:12周后,两组兔血脂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结合组升高更明显(P < 0.05)。喂养高脂饲料的两组动物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横段面纤维斑块切片出现钙化。与单纯饲喂高脂饲料组比较,高脂饲料与动脉内膜损伤术结合组内膜明显增厚, 形成了明显的斑块及纤维帽结构,斑块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值增加明显(P < 0.01)。 结论:所诱导产生的斑块与人类斑块成分具有一定相似性,包括斑块的纤维帽、钙化、脂核等,提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与高脂饮食结合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0例膀胱肿瘤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EDF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CD34免疫染色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30例肿瘤组织中有23例(76.6%)检测到PEDF表达下调,而10例正常组织只有1例(10.0%)。PEDF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以及肿瘤分期没有明显相关性。PEDF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微血管密度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PEDF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该基因的表达沉默可能与膀胱癌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水中毒是指过多的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过多,水过多在体内潴留超过正常体液量,血钠低于135 mmol/L,属于稀释性低钠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1],我科于2011年1月6日收治1例青年女性病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6 h并发水中毒低钠血症,经及时对症治疗,严密观察4 h后,生命体征平稳,电解质紊乱纠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顺义区医院住院并拟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42~77岁,平均(58.0±9.2)岁。入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术,治疗组于PCI术前1~3 d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围手术期共应用7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心肌肌钙蛋白(cTn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54%),有效14例(28%),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临床显效21例(42%),有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82%vs.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IL-6降低,c Tn T升高,治疗组术后较术前hs-CRP和IL-6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治疗组hs-CRP[(0.40±0.70)mg/dl vs.(0.20±0.21)mg/dl]、IL-6[(2.52±2.49)pg/ml vs.(2.37±1.68)pg/ml]、cTnT[(0.12±0.0)ng/ml vs.(0.09±0.05)ng/ml]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抑制PCI围术期炎症反应,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探索通过CT与和肽素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危险程度。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之间100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其中冠状动脉CT示临界病变80例作为实验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重度狭窄组48例,非重度狭窄组32例,冠状动脉正常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和肽素(copeptin)检查,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和肽素水平,探讨其诊断意义。结果 对照组2个亚组血浆和肽素水平(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狭窄组和肽素水平(ng/ml)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较高,其在一定程度内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CT相结合对于临界病变诊断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常规螺旋扫描方式组60例(B组).入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心率均<70次/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且体质量<100 kg.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为图像质量极好,2分为图像质量好,3分为图像质量一般,4分为图像质量差),并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及总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 mSv vs.(8.6±1.3) mSv,P<0.05];总剂量长度乘积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8±13.5) mGy·cm vs.(621.4±129.8)mGy.cm,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时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