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手册(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联合型瑞文测验(CRT)、适应能力商数(SAB)量表对191例CHD(紫绀组78例,无紫绀组113例)患儿进行个性、行为、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同时选取100名健康儿童做对照.结果 CHD儿童神经质个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紫绀组高于无紫绀组(P<0.05).CHD患儿心理行为总粗分和粗分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紫绀组高于无紫绀组(P<0.05).男、女童均表现有抑郁、体诉、社会退缩、违纪行为.紫绀组男童在攻击方面,女童在抑郁、社会退缩方面分别高于无紫绀组(P<0.05).无紫绀组CHD患儿平均智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绀组患儿平均智商低于对照组(P<0.05).CHD患儿适应能力商数低于对照组、紫绀组低于无紫绀组(P<0.01或P<0.05).结论 CHD患儿表现出情绪不稳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与健康儿童相比,CHD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紫绀型CHD患儿智商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存在情况,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选择处于哮喘缓解期的72名6~12岁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以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行为问题的检测。【结果】哮喘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3%,对照组为12.5%,差异有显著性(χ2=8.845,P<0.01)。哮喘组男童在分裂性、交往不良、多动、违纪、强迫性和攻击性等6个因子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哮喘组女童在活动能力和体诉、抑郁、社交退缩等3个因子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病程≥3年以及中重度哮喘的儿童其行为问题显著增高。【结论】哮喘儿童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病程和疾病的程度是哮喘儿童其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弱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弱视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其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长用表对98例弱视患儿和102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患儿CBCL家长用表的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5岁除男女童社交退缩、攻击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外,男童违纪、幼稚因子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6岁以上男童交往不良、多动、违纪、攻击性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女童体诉、社交退缩因子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弱视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应该给予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罗湖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主要行为问题,为早期实施适宜的心理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长和幼师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2 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社会因素,将被调查儿童分完全干预和部分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结果】部分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3和5.74,P均0.05);完全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对照组和部分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59.95、58.13、32.41,P均0.01);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4~5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对控制行为问题发生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特殊语言损害患儿的行为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行为量表对62名特殊语言损害患儿及60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9%,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25%(χ2=17.56,P<0.05)。男童主要表现为攻击、社会退缩;女童表现为社会退缩、抑郁和攻击。【结论】特殊语言损害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积极干预促进其语言发育是预防行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2~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病现况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哈尔滨市抽取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平房区、香坊区、松北区71所托幼机构和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的8个社区和呼兰区10个行政村共7 059名2~6岁的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RS)进行ASD的筛查。将CABRS评定总分≥7分定为ASD的高风险。随后对筛查高风险的儿童进行电话随访,进一步确定可疑患者,对电话随访后的仍可疑患者进行医生的面对面访谈,进行诊断。【结果】在所调查的7 059名2~6岁儿童中,有115名儿童有ASD的高风险,筛查阳性率为1.63%;确诊为ASD的儿童为16例,除1例为PDD-NOS外,其余均为典型孤独症患儿,总患病率为2.27‰,平均年龄为(4.39±1.51)岁,男14例(3.84‰),女2例(0.59‰),男女比例为7.0∶1;城市15例(2.65‰),农村1例(0.72‰)。孤独症行为量表结果显示所有ASD儿童的测试结果均大于国内的筛查界限分。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结果显示患儿的发育商主要集中在轻度落后水平。【结论】哈尔滨市ASD的患病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男女比例差异显著。应加强ASD的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对此病的认识,加强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减轻患儿家长和全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D]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武汉市优抚医院门诊及住院康复训练的ASD患儿196例为ASD组,同时收集同期来院就诊的健康儿童178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25(OH)D水平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25(OH)D水平(≥30 ng/mL)将ASD组分为25(OH)D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差异,评估ASD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CAR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25(OH)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ASD患儿中睡眠障碍、偏食、呕吐、便秘、腹泻的报告率与健康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5(OH)D正常组与异常组在母乳喂养、睡眠障碍、偏食、腹泻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97,8.69,6.67,3.98,P值均<0.05),在CARS总分、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躯体运用能力、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视觉反应、听觉反应、一般印象10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CARS总分呈负相关(r=-0.32,P<0.01).结论 母乳喂养可降低ASD患儿25(OH)D水平异常的风险,25(OH)D水平降低会引起睡眠障碍、偏食以及胃肠道问题,而偏食及胃肠道问题也会影响25(OH)D的摄取和吸收.25(OH)D与儿童ASD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可将血清25(OH)D水平作为AS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母乳喂养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方法】调查6所幼儿园2~7岁儿童2 251名,被检儿童按序分为4组:非母乳喂养组(对照组)、母乳喂养≤2个月龄组(Ⅰ组)、母乳喂养4~6个月龄组(Ⅱ组)、母乳喂养≥7月龄组(Ⅲ组),比较每组儿童肥胖率、肥胖程度。【结果】4组儿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对照组13.32%、Ⅰ组10.73%、Ⅱ组8.82%、Ⅲ组8.70%;对照组儿童肥胖检出率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岁后各组儿童肥胖检出率逐渐增加。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男童58.2%,女童41.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后4个月的母乳喂养对儿童期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儿童肥胖与后天的饮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慢性病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少儿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和Achenbach儿童行为筛查量表(Achenbach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对研究儿童进行测试和比较,并收集患儿个人及父母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除12~16岁组男童外,慢性病组中其他年龄组儿童CBCL总分和内向性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病6~11岁组中男童在抑郁、交往不良、多动和攻击性因子得分和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性问题和攻击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2~16岁女童组在焦虑强迫、体诉、抑郁退缩、不成熟和残忍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影响慢性病儿童CBCL总分的因素由强到弱为年平均住院天数、父母心理状况、疾病稳定情况、父母亲健康状况以及患儿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影响程度。【结论】慢性病儿童有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慢性病息儿及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心脏建模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物医学技术、材料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心脏建模仿真在心脏数据的获取、建模方法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从几何/解剖学、电生理学和机械动力学角度对心脏模型进行了介绍.并综合分析了心脏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儿童永久心脏起搏的病因分布及不同起搏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的病因和起搏方式的差异.方法:25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11例心内膜起搏,其中心脏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7例,先天性CAVB(CCAVB)2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病毒性心肌炎(VMC)各1例;B组14例心外膜起搏,心脏术后12例,CCAVB 2例.结果:心脏术后CAVB 19例(76%),CCAVB4例,窦房结功能不全和VMC各1例.起搏器相关并发症:A组无;B组5例,其中4例更换为心内膜起搏.结论:心脏术后CAVB是小儿永久性心脏起搏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在安置永久心脏起搏方面以心内膜起搏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5例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美托洛尔组52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2.5~25mg,2/d;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未用美托洛尔。定期来诊随访,观察临床表现,监测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参数变化。结果美托洛尔组显效率53.8%,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显效率30.2%,总有效率67.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患者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较对照组明显,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治疗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较对照组显著。结论美托洛尔为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小剂量组加用螺内酯20mg/d,中剂量组加用螺内酯40mg/d。疗程1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结果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中剂量组为95.56%(4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MI、LVDd、E/A、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4.31、4.92、4.11、4.62、6.34、5.78、5.56和5.92,P〈0.05):两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t=1.13、0.90、1.10和2.01,P〉0.05)。中剂量组出现3例高血钾.3例乳腺增生,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安全性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监测分析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时,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和能量代谢情况以及血清中心肌酶学变化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15例。组Ⅰ:中度低温心脏停跳组,组Ⅱ: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各组于转机前、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即刻及开放后30min(不停跳组取相应时间)取少量右心耳全层心肌置液氮中保留,备测定丙二醛(MDA)、ATP和CP;另于术前、术后8h、16h、24h、48h取静脉血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K及CK-MB。结果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心脏停跳组。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由于明显地减轻了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心肌带来的损害,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气动外置式搏动性心室辅助装置(VAD)Excor(Berlin Heart AG)治疗儿童终末期心功能衰竭(ESHF)的可行性。方法:1990年至2003年 12月共55例儿童ESHF患者接受Excor心室辅助治疗。结果:6例(10.91%)心功能恢复后撤离辅助装置, 23例(41.82%)过渡到心脏移植,26例(47.27%)死亡。平均辅助时间(28.0±8.1)天,最长辅助天数421天。结论:Excor作为中、长期搏动式VAD,可辅助ESHF儿童患者向心脏移植或心功能恢复过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or-brain natriuetie peptide,NT-proBNP)在肺心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PHD)合并右心衰竭患者诊断及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PHD合并右心衰竭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PHD未合并右心衰竭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实验组、对照组入院后及实验组心衰纠正后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的质量浓度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实验组N-端脑钠肽前体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心衰纠正后N-端脑钠肽前体值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BNP与PaO2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953,P0.01),与PaCO2无关。结论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能较好地反映PHD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对于PHD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诊断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小儿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小儿心脏手术88例,总结气栓防止、术野显露及体外循环相关的经验. 结果 88例手术顺利,术野显露达到要求,无气栓发生,1例手术死亡.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但对手术操作和体外循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术前3d给予患者肠溶阿司匹+氯吡格雷术前准备,手术时患者取半卧位,选择搏动良好的桡动脉行介入治疗,介入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比较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相关指标。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分级。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离为(165.3±48.8)m,治疗后,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离为(232.6±69.4)m,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Ⅰ级25例(34.7%),Ⅱ级26例(36.1%),Ⅲ级21例(29.2%),Ⅳ级0例(0.0%),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远程观护技术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心血管疾病突发急性事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远程心脏观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学历、监护原因、监护时间以及远程观护心电图结果等。结果:心脏远程观护系统能够对患者心脏起到有效观护,特别是对突发、偶发性严重心脏疾患,能够对患者生命起到重大保障作用。结论:建立心脏远程观护系统是预防和救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