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与非干眼患者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70例(70眼),将有主观症状且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得分小于10分、泪膜破裂时间(BUT)≤5 s以及裂隙灯显微镜下未发现眼表损害体征的患者纳入轻度干眼组,共有36眼;将无干眼主观症状且5 s<BUT≤10 s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的患者纳入非干眼组,共有34眼。采用西班牙Visionetrics公司的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获取患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模拟对比度视力VA100%、VA20%、VA9%(分别代表对比度为100%、20%和9%时的模拟光学视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UT、MTF cut off和模拟对比度视力,计算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术后平均裸眼视力/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安全性指数=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对所测得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性别构成、年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轻度干眼组患者BUT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延长(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轻度干眼组患者VA100%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VA20%和VA9%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非干眼组患者BUT均较术前缩短(均为P<0.05),术后3个月BUT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非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轻度干眼组患者BUT均短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轻度干眼组患者MTF cut off、VA100%、VA20%、VA9%均低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间MTF cut off、VA100%、VA20%、VA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与非干眼患者相比,FS-LASIK并未导致高度近视伴轻度干眼患者术后总体视觉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手术前后客观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10/2018-12在我院眼科行FS-LASIK术和SMART术的患者各50例100眼,手术前后使用OQAS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两组患者的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SR)等客观视觉质量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mo两组患者OSI均升高,MTF cut off和SR均降低(P<0.05)。术前、术后1mo,两组患者客观视觉质量指标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3mo FS-LASIK组患者OSI高于SMART组(0.88±0.28 vs 0.70±0.27,P<0.001),SR低于SMART组(0.21±0.05 vs 0.24±0.05,P=0.002)。结论:FS-LASIK与SMART术后均会造成眼内散射指数的升高及客观视觉质量的降低,但SMART术后视觉质量总体较FS-LASIK术后恢复更好,长期视觉质量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 干眼的发病与泪膜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干眼患者多伴有视觉干扰症状,因此从视觉质量角度评估泪膜稳定性并探讨泪膜稳定性相关客观参数动态变化对干眼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基于OQAS-Ⅱ系统测定轻中度干眼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100%对比度下客观视力(OVA)随泪膜变化的动态改变,探讨这些参数对于眼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轻中度于眼患者42例42眼,诊断标准依据《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的标准,并纳入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人29眼作为对照.采用OQAS-Ⅱ系统动态记录受检者在15 s不瞬目情况下视网膜图像,分别记录检测过程中0、5、10、15s的OSI、MTF cut off和OVA,计算这3个参数15s检测值与0 s检测值的差值(△OSI、△MTF cut off、△OVA),比较2个组间3个参数随检测时间变化的动态改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OSI、△MTF cut off、△OVA对干眼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轻中度干眼组受检眼5、10和15 s检测的OSI值均明显高于0s值,且高于相应时间点健康对照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度干眼组5、10和15s受检眼MTF cut off值和OVA值均明显低于组内0s测定值及相应时间点健康对照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度干眼组△OSI、△MTF cut off、△OVA值分别为1.03±1.53、(-8.37±9.64)c/d和-0.30±0.32,均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的0.06±0.16、(-0.37±5.27)c/d和-0.03±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19、-5.28,均P<0.05).△OSI、△MTF cut off、△OV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79和0.78.当△OSI取诊断界值为0.3时,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3.1%. 结论 轻中度干眼患者包括散射在内的视觉质量参数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正常眼均相对稳定.OQAS-Ⅱ系统检测结果可反映泪膜动态稳定性,对干眼的鉴别诊断及评估干眼患者视觉质量的受影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与FS-LASIK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6/12分别行ICL植入术和FS-LASIK术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ICL组)和48例96眼(FS-LASIK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和视觉质量情况。

结果:术后3mo,ICL组患者球镜度数高于FS-LASIK组(0.19±0.22D vs 0.09±0.29D,P<0.05),但两组患者视力、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数无差异(均P>0.05); ICL组患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和OV9%均明显优于FS-LASIK组,而SR较FS-LASIK组降低,且与术前相比,ICL组患者MTF cut off明显增高,SR、OSI值降低,FS-LASIK组患者SR值降低(均P<0.05)。

结论:ICL植入和FS-LASIK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屈光度,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质量分数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干眼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FS-LASIK术前无干眼、术后1周出现干眼的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度干眼患者和重度干眼患者各30例30眼,均取右眼进行分析,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给予0.1%或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在术前、术后1周(点药前和点药后15、30、60、120、180 min)、1个月和3个月使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Ⅱ)、Keratograph 5M眼表分析仪、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分析FS-LASIK术后3个月内干眼患者局部应用0.1%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后泪膜光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眼部不适症状(OSDI评分)、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 avg)、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轻度干眼患者不同时间0.3%玻璃酸钠组较0.1%玻璃酸钠组更能改善OSDI评分(F组别=10.913,P=0.003)和角膜染色(P=0.027)。与术前相比,轻度干眼患者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和点药后多个时间点基础客观散射指数(OSI)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干眼患者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总OSI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60),0.1%玻璃酸钠组点药后总OSI明显下降,点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总OSI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17);0.3%玻璃酸钠组点药后15、30、60、120 min总OSI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总OS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46、0.667)。轻度干眼患者NIBUT avg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90,P=0.022),0.1%玻璃酸钠组和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前NIBUT avg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药后NIBUT avg稍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3%玻璃酸钠组术后1周点药后60、120、180 min NIBUT avg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0.3%玻璃酸钠较0.1%玻璃酸钠更能显著改善FS-LASIK术后轻度干眼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和角膜染色,0.3%玻璃酸钠会引起泪膜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的短期波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2017年1至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CL植入术治疗的近视眼和散光患者32例(49只眼)。其中,男性11例(18只眼),女性21例(31只眼),年龄21~42岁,平均(26.38±7.39)岁。术前屈光度球镜-6.00~-11.00 D,柱镜-2.50~0 D,等效球镜(-9.39±1.80)D。全部行ICL植入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屈光度、客观眼内散射指数(OSI)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以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作为分类变量,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患者的OSI值和MTF cut off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49只眼中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47只眼,占95.92%;≥1.2者33只眼,占66.35%。其中,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者42只眼,占85.7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病例。术后6个月,等效屈光度为(0.30±0.20)D。OSI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0.77)、(1.04±0.60)、(0.99±0.60)、(0.86±0.38)和(0.85±0.37)。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各时间点OSI值均低于术前,但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OSI值与术前OSI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0.95;P>0.05),而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OSI值与术前OSI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6.05;P<0.05)。术后各随访阶段的OSI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MTF cut off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34.04±9.71)、(35.88±9.02)、(37.15±9.89)、(37.11±6.61)和(37.08±3.31),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MTF cut off值均高于术前,但术后1周的MTF cut off值与术前MTF cut o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05),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MTF cut off值与术前MTF cut of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6,23.85,17.88;P<0.05)。术后1个月MTF cut off值较术后1周MTF cut off值有明显提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MTF cut off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05)。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及散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术后视觉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视觉质量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交联手术前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15-01/07患有进展期圆锥角膜而进行紫外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利用双通道系统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6 mo 患者的客观散射指数( OSI)、对比度视力( 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 SR)。结果:共收录患者13例16眼。术后6 mo裸眼视力、最佳矫治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前节分析仪非侵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 NI Avg-BUT)比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术后6mo时的MTF cut off、Strehl Ratio、OSI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泪膜分析平均 OSI ( tear film analysis mean OSI)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交联手术没有使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受到影响,但对术后6 mo的泪膜稳定性有轻度影响,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及Pentacam角膜地形图对比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分别行小切口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03/09于我院行手术矫治的高度近视患者74例148眼,其中SMILE组43例86眼,FS-LASIK组31例62眼。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7d裸眼视力(UC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R)、客观散射指数(OSI)、模拟对比度视力(VA 100%、VA 20%、VA 9%)、高阶像差(HOA)、水平彗差(Z31)、垂直彗差(Z3-1)和球差(Z40)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UCVA、MTF cut off、SR、OSI、VA 100%、VA 20%、VA 9%、HOA、Z31、Z3-1和Z40均无差异(P>0.05)。SMILE组术后1d OSI值高于FS-LASIK组(2.3±2.1 vs 1.8±1.1),术后7d无差异(1.2±0.7 vs1.3±0.7)。FS-LASIK组术后1、7d HOA和Z40均高于SMILE组(P<0.001),但术后1、7d两组患者UCVA、Z31、Z3-1、MTF cut off、SR、VA 100%、VA 20%、VA 9%均无差异(P>0.05)。结论:FS-LASIK术后早期更易引入角膜高阶像差和球差,而2mm切口的SMILE术仅在术后1d引入更高的散射,因此,高度近视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采用SMILE术较FS-LASIK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佳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 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与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设计,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纳入屈光度为-4.00 ~-9.00 D且拟行近视矫正手术者26例52眼,按照角膜厚度分为ICL植入术组和FS-LASIK组,角膜厚度<500 μm者12例24眼接受ICL植入术,角膜厚度≥500 μm的14例28眼接受FS-LASIK手术,2个组间年龄、性别、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术前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2个组术眼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SE、OQAS测量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Strehl)比率及对比度100%、20%、9%时的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进行比较,并对各自组内术眼手术后UCDVA与术前BCDVA进行比较. 结果 ICL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BCDVA均优于术前UCDVA(-0.04±0.10与0.05±0.12;-0.07±0.12与0.00±0.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28、2.358,均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UCDVA和BCD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900、-0.653,均P>0.05).OQAS测量结果显示,2个组间术后MTF cut off、OSI、Streh4比和OV10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32、-1.440、-0.224,均P>0.05).ICL组术眼术后OV20和OV9值分别为0.82±0.14和0.80±0.21,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的0.59±0.15和0.47±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4.702,均P<0.05). 结论 ICL植入术和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在20%和9%的对比度下,ICL术眼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价不同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共收集行FS-LASIK的患者65例130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三组。采用OQAS系统检查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

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0d OV100%、MTF cutoff值高于高度近视组,OV20%、OV9%值高于中、高度近视组(均P<0.017)。术后1d低度近视组和术后1、10、30d中、高度近视组OSI和Mean OSI均比术前显著升高,而MTF cutoff、SR、OV100%、OV20%、OV9%均比术前显著降低(均P<0.0083)。Mean OSI 与OV100%、OV20%、OV9%、SR、MTF cutoff 均呈负相关,与OSI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下降,泪膜功能与视觉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低度近视比中、高度近视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术后是否使用人工泪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的泪膜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术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单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47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术后常规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对照组(21例),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2组受试对象均于术前及术后7 d、30 d、90 d分别进行 OSDI评分,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并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获取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基础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及总OSI,通过计算得出泪膜客观散射指数(tear film 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TFOSI)。分析不同时间组间、组内各指标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OSI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7 d OSI较术后30 d、90 d增加,术后30 d、9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FOSI均较术前增大,治疗组术后7 d(1.35±0.71)大于术前(0.79±0.56),术后30 d(0.73±0.40)、90 d(0.70±0.4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30 d(1.33±0.81)较术后7 d(1.83±0.85)小,而较术前(0.62±0.46)值大,术后90 d(0.75±0.53)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MTF cutoff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7 d较术前大,较术后30 d、90 d小,而术后30 d和90 d无明显差异;两组TFOSI、OSI与MTF cutoff均存在负相关性。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泪膜稳定性与视觉质量具有相关性,泪膜稳定性的恢复有助于视觉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在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光学质量和客观眼内散射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近视度数为-6~-12 D患者44例,年龄18~40岁,其中24例(48眼)接受飞秒LASIK术,20例(40眼)行ICL植入术,除角膜厚度(t=4.77,P<0.05)外,2组间术前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运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分别测量客观散射指数、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和对比度为100%、20%及9%的OQAS值。术后随访3个月,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ICL组相较飞秒LASIK组残余轻度散光(t=4.95,P<0.05);2组间裸眼及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数ICL组大于飞秒LASIK组(t=2.22,P<0.05)。术后3个月同术后1个月相比,ICL组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飞秒LASIK组有50%眼发生平均约(-0.72±1.23)D的屈光回退。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间各光学质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术后1个月ICL组的客观散射指数大于飞秒LASIK组(t=-2.14,P<0.05)。结论飞秒LASIK或ICL植入均能有效矫正-6 D到-12 D范围的高度近视,同飞秒LASIK相比,植入ICL更安全更稳定;尽管植入ICL早期客观眼内散射略大,但两者术后总体光学质量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干眼情况。方法:收集2014-01/04在潍坊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S-LASIK)及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的患者60例120眼,年龄27.46±6.65岁。其中LASIK组28例56眼, FS-LASIK组32例64眼。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 wk及术后1 mo时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结果:Oculus 干眼分析仪检查术前泪河高度为0.25±0.10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6.70±3.86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10.14±4.51 s。术后1 wk 泪河高度为0.19±0.04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4.87±1.71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7.77±2.30s,两组患者术后1wk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泪河高度为0.19±0.18mm,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8.72±2.54s,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5.02±2.30s,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后1 wk泪河高度及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mo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后1 wk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S-LASIK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和FS-LASIK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用人工泪液干眼症状有所改善。 Oculus干眼分析仪非侵入性的反映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有利于LASIK术后干眼的快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双通道技术动态监测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患者眼球散射情况,来客观评价MGD性干眼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MGD性干眼患者56例(74眼,干眼组)及正常人31例(53眼,对照组)。对2组对象进行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以及利用双通道技术--OQAS-Ⅱ系统检测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OSI)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MGD干眼组与对照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OSI均值与MTF cut off、SR的相关性。结果干眼组SⅠT、BU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MTF cut off、SR、OSI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4.7±2.8)mm、(4.9±2.1)s、(3.0±1.2)分、(3.2±1.3)分、(24.41±9.12)c/deg、0.13±0.06、2.26±1.08、0.61±0.68,与对照组[(15.7±5.1)mm、(13.2±2.0)s、(0.5±0.2)分、(0.6±0.1)分、(37.24±7.04)c/deg、0.23±0.06、0.71±0.18、0.11±0.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15、-22.399、9.925、6.965、-8.574、-9.752、10.341、5.315,P<0.05)。OSI均值与MTF cut off、SR均呈负相关(r=-0.67、-0.60,P<0.05)。结论双通道技术可用于客观评估MGD性干眼患者的视觉质量,表明泪膜改变造成的散射对MGD性干眼患者视网膜成像及视觉质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观察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dysfunction,MGD)患者的视觉质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0例(50眼)MGD患者按照是否伴随干眼症状分为MGD干眼组(22眼)和MGD非干眼组(28眼),同时选取25名(25眼)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利用OQAS-Ⅱ检测并比较3组受试者自然状态下的视觉质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scattering index,OsI).所有受试对象均行睑板腺相关检查(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挤压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和泪液相关检查.对3组受试对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对象的MTF cutoff、SR、O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GD非干眼组的MTF cutoff和SR分别为(31.36±1.83)e· deg-1和0.21 +0.02,均较对照组的(35.87±1.59)c·deg-1和0.23±0.03显著降低,OSI为0.57±0.06,较对照组的0.45±0.06显著提高(均为P<0.05);MGD干眼组的MTF cutoff和SR分别为(27.87±3.08)c·deg-1和0.16±0.02,均较MGD非干眼组显著降低,OSI为0.72±0.10,较MGD非干眼组显著提高(均为P<0.05).MGD患者的OSI、MTF cutoff、SR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睑板腺相关检查数据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OQAS-Ⅱ检测发现MGD患者的视觉质量参数发生变化,且MGD干眼患者较MGD非干眼患者变化更明显.MGD非干眼患者视觉质量的下降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