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d(11~21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经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均良好耐受动员、采集过程,造血重建顺利,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VP-16+G-CSF组全部采集成功,首次采集成功率为73%(44/60),采集优良率为17%(10/60),且采集物中CD34~+细胞计数高于化疗+G-CSF组。结论大剂量VP-16联合G-CSF方案总体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采集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Hyper-CVAD/MA方案和EPOCH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Hyper-CVAD/MA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EPOCH方案治疗。治疗6-8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CR 72.4%,RR 93.1%,3年生存率55.2%;对照组CR 44.0%, RR 84.0%,3年生存率28%。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和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等。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Ⅲ、Ⅳ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4%,Ⅲ、Ⅳ级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75.9%和12%,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Hyper-CVAD/MA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优于EPOCH方案,且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4.
李勤  洪鸣  钱思轩  李建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097-209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例MM患者检测采集物中有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共经过44例次单采,自化疗结束至采集日平均时间为10.55(8~14)天.获得有核细胞均数为6.01×108/kg(1.67~14.7×108/kg),CD34+细胞12.49×106/kg(1.9~38×106/kg).仅有2例患者采集物CD34+细胞<2.5×106/kg.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发现CD34+细胞产率与病程,动员前化疗次数,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化疗联合G-CSF方案应用于MM患者中,绝大多数能获得足够的干细胞,对于病程长,化疗次数多动员后血象恢复时间长的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一线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施多宁(EFV组)和克力芝(LPV/r组),分别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基础上加用EFV和LPV/r,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CD4+T细胞计数,免疫学有效率、用药及病毒载量情况。结果:EFV组和LPV/r组治疗后的CD4+T细胞计数为(272.3±76.0)×106L和(264.6±65.8)×106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免疫有效率、换药及病毒载量情况亦无差异(P〉0.05);LPV/r组的皮疹发生率低于EFV组(P〈0.05)。结论:AZT+3TC+EFV方案与AZT+3TC+LPV/r方案治疗艾滋病的效果相当,但后者的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D)4例。全部病例以MOED+G-CSF动员,以CEAC方案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PLT〉20×10^9/L,分别为8.6d、9.8d。随访至2009年5月,4例复发,其余患者无病存活1~23个月。结论以CEAC方案预处理的APBSCT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安全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估计动员效果差)使用化疗药物24~48 h后接受rhIL-11(25 μg·kg-1·d-1)和G-CSF(10 μg·kg-1·d-1)皮下注射直至干细胞采集结束.观察应用rhIL-11后的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结果 患者耐受良好,动员后(1.40±0.55)次干细胞采集可获足量CD34 细胞.移植后9~11 d内达到造血重建,血小板低于20×109/L时间为0~1 d,无出血表现.随访(28.8±8.58)个月,2例分别于移植后8、10个月复发,2例持续完全缓解,1例病情稳定.结论 化疗联合rhIL-11和G-CSF方案具有良好的动员效果,且血小板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8.
周建中 《江西医药》2011,46(5):426-429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贫血(MA)红细胞指数(MCV,MCH及MCHC)改变,以提高MA的诊断水平。方法以骨髓象确诊的55例初诊MA患者为研究组,以33例无贫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 MA组、对照组MCV分别为(106.8±19.3)fL,(85.8±5.0)fL(P〈0.0001);10例(18.2%)MA患者MCV〈92fL,MCV最小值55fL,MCV最大值143.9fL。MA组、对照组MCHC分别为(343.5±35.3)g/L,(348.5±10.8)g/L(P〉0.05)。Hb与MCV无相关性(P〉0.05)。结论部分MA患者为非大细胞性贫血;MA主要为正色素性贫血;贫血加重,MCV无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治疗中应用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为预处理方案进行Allo-HSC治疗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口服组[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口服白消安4.0 mg/(kg·d),共3 d]和静脉组[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住院患者,静脉滴注白消安3.2 mg/(kg·d),共3 d]。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造血功能重建情况及生存率。结果共收集到患者50例,静脉组34例,口服组1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入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患者口腔黏膜炎、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口服组[11.7% (4/34)比43.8%(7/16),17.6%(6/34)比50.0%(8/16),20.6%(7/34)比50.0%(8/16),均P〈0.05];未发现肝静脉闭塞病及癫痫等不良反应发生。静脉组和口服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2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3.5)d比(15.6±4.0)d,(17.5±5.0)d比(19.0±6.7)d,均P〉0.05]。静脉组和口服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12.1)%和(62.5±1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的Allo-HSC治疗中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联合环磷酰胺较口服白消安有更好的安全性,而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用MAG方案动员、BEAM方案预处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疗效和毒性。方法8 年采用APBSCT 治疗ML14 例[9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例霍奇金病(HD)],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MAG方案(Ara C 2g/m2 q12 h,d1~2,MTZ10 mg·m2d2~3,rhG CSF 300μg/d),为预处理采用BEAM方案(BCNU 250 mg/m2d1,VP 16 200mg2d2~5,Ara C 400 mg/m 2d2~5,Mel 140 mg/m2 d6)。化疗结束后36~48 h回输自体造血干细胞。结果13/14例一次采集即获足量干/祖细胞。回输单个核细胞(MNC)3 91(1 21~6 61)×108/kg、粒单核系祖细胞( CFU GM) 4 40 (2 33 ~ 6 47)×105/kg 和CD34 细胞17 79 (4 79 ~30 69)×106/kg。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 5×109/L时间为10(8~13) d,血小板(Plt)≥20×109/L为13(9~22) d。中位随访时间46(4~100)个月,12 例存活,总生存率85 7%,无病生存率78 5%。结论MAG方案动员/BEAM方案预处理APBSCT治疗ML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质干细胞(UCMSC)对Wistar大鼠的免疫毒性作用。方法:SPF级Wistar大鼠112只分为4组:溶媒组(给予溶媒5 ml/kg)、低剂量组(给予人UCMSC 1×107个/kg)、高剂量组(给予人UCMSC 5×107个/kg)和对照组(给予大鼠UCMSC 1×107个/kg)。每组28只大鼠,雌雄各14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2周1次,共注射4次。给UCMSC后每周进行受体鼠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评分,末次注射UCMSC后1、13周检测血IgG、IgM含量,CD3+、CD4+、CD8+T细胞数量,并对大鼠淋巴结、胸腺、脾脏进行脏器系数计算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给予UCMSC后,各组大鼠的GVHD评分值均为0。末次给予UCMSC后1周,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IgG[(0.65±0.12)、(0.63±0.14)g/L]和IgM含量[(0.06±0.01)、(0.06±0.01)g/L]明显高于溶媒组雄性大鼠[(0.41±0.17)g/L、(0.04±0.01)g/L,P<0.01或P<0.05];高剂量组雄性大鼠IgM含量[(0.05±0.01)g/L]明显高于溶媒组雄性大鼠[(0.03±0.01)g/L,P<0.01];对照组雌性、雄性大鼠IgM[(0.06±0.02)、(0.05±0.02)g/L]也明显高于溶媒组(P<0.01或P<0.05)。末次给予UCMSC后13周,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IgG、IgM与溶媒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给予UCMSC后1周,低、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的脾脏系数[分别为(0.274±0.016)%、(0.294±0.019)%]明显高于溶媒组[(0.232±0.012)%,P<0.01];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脾脏系数[(0.242±0.027)%]明显高于溶媒组[(0.202±0.012)%,P<0.01];对照组雌、雄性大鼠脾脏系数[分别为(0.261±0.019)%、(0.236±0.014)%]也明显高于溶媒组(P<0.05或P<0.01)。末次给予UCMSC后13周各组大鼠的脾脏和胸腺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大鼠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组大鼠胸腺、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可引起正常Wistar大鼠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脾脏系数的升高,该作用具有一过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联合β1受体阻滞剂方案与ARB、β1受体阻滞剂联合醛固酮拮抗剂方案在控制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压及心力衰竭风险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继发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24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给予ARB联合β1受体阻滞剂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2组患者均治疗24个月.分析2组血压、左心室功能、脑钠肽等的变化.结果 入组前和治疗2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脑钠肽分别为(204±34)、(128±25) ng/L,对照组分别为(200 ±33)、(156±27) ng/L.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脑钠肽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脑钠肽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39±16) mmHg(l mmHg=0.133 kPa)比(163±25) mmHg,(137±17) mmHg比(162±25) mmHg;舒张压:(89±14) mmHg比(98±19) mmHg,(89 ± 13) mmHg比(98±20) 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58±5)%比(53±4)%,(52±5)%比(46±5)%;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1.34±0.68)比(0.68±0.23),(1.06±0.55)比(0.71±0.2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累计发生心力衰竭例数分别为21例和44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37mAb对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功能调节。方法分离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常规CIK培养体系中加入CD137mAb为实验组(CD137-CIK组),同时对照组加入鼠IgG1同型对照(IgG1-CIK组)。动态观察CIK细胞体外增殖;流式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细胞表型及CD3+CD56+细胞内因子的表达;LDH酶释放法检测CI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两组CIK细胞均有很强的增殖活性,实验组细胞浓度最高达(20.92±3.57)×106/mL,对照组为(14.02±2.68)×106/mL(P<0.05);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CD3+CD56+细胞比例分别达到(35.48±5.46)%和(25.12±4.18)%(P<0.05);CD137-CIK组细胞凋亡坏死率明显低于IgG1-CIK组;实验组CIK细胞体外杀伤宫颈癌HeLa细胞株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检测CD137-CIK组中CD3+CD56+细胞内IL-2,IFN-γ表达上调,IL-4,IL-10表达下调。结论 CD137mAb介导的共刺激信号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和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计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NHL组(n=62)与正常对照组(n=30)空腹外周血2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4+、CD8+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可计算出CD4+/CD8+比值;两组数值之间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HL组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CD3+细胞数(823.3±211.5)、CD4+细胞数(423.8±234.8)](P〈0.05),CD8+细胞数(861.2±634.1)升高(P〈0.05),CD4+/CD8+降低(0.5±0.3)(P〈0.05)。结论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计数的检测对NH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8 ~ 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术毕清醒后,均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泵中药物配制为地佐辛0.25 mg/kg±舒芬太尼1.5 μg/kg±托烷司琼6 mg;舒芬太尼组为舒芬太尼2.5μg/kg±托烷司琼6 mg.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行镇痛效果评价;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T0)、术毕(T1)及术后12 h(T2)、24 h(T3)、48 h(T4)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患者CD3+、CD4+水平均明显降低[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47.2±6.3)%、(46.5±6.8)%、(46.8±7.4)%、(47.6±7.8)%比(54.2±8.7)%,(26.7±3.2)%、(25.8±3.0)%、(25.1±3.3)%、(28.1±3.6)%比(32.6±2.6)%;舒芬太尼组:(46.8±7.2)%、(45.7±6.4)%、(42.6±5.9)%、(46.1±6.9)%比(54.8±8.5)%,(26.3±3.1)%、(24.4±2.9)%、(21.2±2.8)%、(27.4±3.2)%比(33.2±2.1)%,均P<0.05],T1~T3时2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低于T0[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9.3±0.8)%、(8.9±1.3)%、(10.2±1.4)%比(13.8±1.2)%;舒芬太尼组:(9.5±0.7)%、(9.0±1.1)%、(8.6±1.2)%比(13.6±1.3)%,均P<0.05].2组各时点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T3时CD3+、CD4+、自然杀伤细胞水平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T4时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已恢复到T0水平,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都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前者更有利于肿瘤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比索洛尔(Biso)对腹主动脉结扎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腹主动脉缩窄(COA)+Vehicle组;COA+Biso组;假手术(Sham)+Vehicle组;Sham+Biso组。Biso干预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室插管法评估各组大鼠的心功能,计算左、右心室质量指数(LVMI、RVMI),高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的凋亡状态,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OA+Vehicle组相比,COA+Biso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COA+Biso组:(67±8)%比COA+Vehicle组:(43±8)%,P<0.05],血浆NE[COA+Biso:(570±41)pg/ml比COA+Vehicle:(908±75)pg/ml,P<0.05]和AngⅡ[COA+Biso:(357±49)pg/ml比COA+Vehicle:(476±51)pg/ml,P<0.05]水平降低,未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DNAladder"现象,TUNEL检测凋亡指数减少[COA+Biso:(9.6±0.5)%比COA+Vehicle:(7.2±0.6)%,P<0.05],RT-PCR检测Bax/Bcl-2比例降低[COA+Biso:(114±9)%比COA+Vehi-cle:(137±9)%,P<0.05]。与Sham+Vehicle组相比,COA+Vehicle组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恶化,心肌细胞凋亡较为严重。结论 Biso可降低血浆NE和AngⅡ水平,并通过阻断NE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结合,抑制凋亡相关通路,从而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脱氧核苷酸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脱氧核苷酸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给予单独化疗。随访21 d评估患者的骨髓抑制、体重改变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7 d后WBC计数为(3.9±1.3)×109/L,血小板计数为(65.2±23.7)×109/L,WBC恢复正常人数占63.2%,III度+IV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分别为(3.0±1.2)×109/L、(48.8±21.4)×109/L、33.3%、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 d,CD3+(62.3±18.7 VS 55.4±16.8),CD4+(39.1±14.2VS 38.3±5.0),NK细胞(33.5±12.6 VS 24.4±11.2)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治疗21 d后,治疗组肌肉不良事件发生率、肝损伤事件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体重增加量、生活质量(KPS)评分提高≥10分分别为10.5%、5.3%、5.3%、(1.9±0.5)kg、65.8%;对照组则分别为50.0%、20.0%、33.3%、(-0.8±0.2)kg、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氧核苷酸注射液减轻晚期胃癌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激活免疫功能,提高胃癌患者的体重,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