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天全  邹方亮 《现代康复》2000,4(8):1162-1163
目的比较多方位牵引、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92例患分为多方位牵引组、手法复位组和手术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并在治疗前后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评定百分法进行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3组评分无明显区别,但治疗后各组评分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治疗后手术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多方位牵引组和手法复位组(P均<0.05)。结论虽然手术疗法疗效优于非手术疗法,但后仍是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蒙医针刺拔罐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蒙医针刺拔罐结合腰椎牵引,对照组使用针刺结合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腰椎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疗程后发现2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的JOA评分、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6%.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医针刺拔罐疗法结合腰椎牵引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频电联合整复牵引手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整复牵引手法治疗,治疗组则于整复牵引手法治疗前辅以中频电疗.于入选时及治疗30 d后对2组患者腰腿痛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经30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的疼痛改善幅度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采用中频电及整复牵引手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患者腰腿部疼痛,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激光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扩管、脱水药物,行腰椎牵引、中低频电疗、按摩及超短波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激光针刀治疗。结果:治疗10d后,2组N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3.3%、50.0%,P0.05)。结论:激光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cKenzie法结合运动疗法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力学效应。方法:90例确诊患有该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A组采用McKenzie法结合运动疗法及牵引,B组采用中医推拿配合中频电疗及牵引治疗。治疗前后均使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背痛评分标准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JOA下背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d后2组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McKenzie法结合运动疗法及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骨科收治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65例。手术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腰痛缓解情况。结果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38%,显著高于非手术组的84.6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M-JO 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非手术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而手术组M-JOA评分低于非手术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预后,但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高,非手术治疗对缓解疼痛的效果较好。因此,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McKenzie法联合腰椎牵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cKenzie治疗,对照组则辅以推拿、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McKenzie腰椎评定表、日本骨科协会下背痛评价表(JOA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于治疗结束1年及2年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JOA、疼痛VAS评分及腰椎运动缺失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以治疗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2组患者复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基础上辅以McKenzie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抑制病情复发,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评价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与单纯牵引相比较。方法 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为牵引加微波治疗组和单纯牵引组,腰椎牵引采用Fowler体位,间歇和脉动式牵引方式。微波疗法使用脉冲式微波,与腰椎牵引同步在局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的得分,对其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评分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牵引加微波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优于单纯上治疗。2组治疗后评分均与其疗前评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方位成角快速牵引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取多方位快速牵引和传统的直线型慢牵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按摩、超短波、运动等疗法。采用“腰腿疾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腰椎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改善率及康复效果。结果多方位成角快速牵引方法在提高康复效果及提高优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多方位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提高,且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复康牌”药磁腰托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康牌"药磁腰托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按纳入标准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①腰椎牵引;②中频电疗法;③推拿按摩.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复康牌"药磁腰托疗法(腰托内含磁片和中药).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两周、四周分别进行疼痛及腰椎功能评估.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较治疗前都有改善(P<0.05或P<0.001);但随时间推移试验组的疗效逐渐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或P<0.001).结论"复康牌"药磁腰托疗法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因而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32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160例和非干预组160例,2组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子宫肌瘤剔除、血管介入治疗各40例.对干预组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综合心理干预,采用Olson婚姻质量调查问卷及诺丁汉健康量表对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婚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前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间诺丁汉健康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和Olson婚姻质量各项记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后,非干预组中全子宫切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升高、婚姻质量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或P<0.01),次全子宫切除组、肌瘤剔除组及血管介入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婚姻质量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或P<0.01).手术后,干预组中全子宫切除组、次全子宫切除组、肌瘤剔除组及血管介入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非干预组降低,婚姻质量评分较非干预组升高(P<0.05或P<0.01).2组患者手术前后卵巢功能均正常,手术前后女性激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术前后综合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P3-PL)、N2-P3峰峰波幅(N2-P3-Amp)、N2-P3峰峰潜伏期(N2-P3-PL)]的改变,探讨MECT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对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MECT治疗精神病的机制.方法 以36例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MECT组),36例同期住院相匹配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均进行ERP检测.同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 MECT治疗1~2周P3-PL缩短、N2-P3-PL缩短、N2-P3-Amp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P3-PL缩短在8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评分显示:MECT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CT组在治疗的第1~2周PANSS总分、精神病理分、阳性症状中的怪异行为、思维形式障碍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阳性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和阴性症状在治疗早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MECT较早地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MECT较早地改善精神病理症状和阳性症状中的怪异行为、思维形式障碍,而阳性症状中的幻觉、妄想症状消失较晚且较难;阴性症状也较晚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和系统非手术治疗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膝关节磁共振检查证实为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1例。手术治疗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非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生素、冲击波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使用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评分)、Tegner活动度评定量表(Tegner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并且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截止到2018年1月,除3例患者失访外,59例患者获得完整门诊随访,其中手术治疗组30例,非手术治疗组29例。手术组治疗前KOOS评分、Tegner活动度评定量表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308.8±11.2)分,(3.3±1.2)分和(65.2±9.6)分;而非手术治疗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306.7±10.3)分,(3.4±1.3)分和(64.8±8.1)分;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手术组患者KOOS评分、Tegner活动度评定量表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310.6±10.8)分、(3.5±1.3)分、(65.2±9.6)分,非手术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59.1±18.4)分、(4.6±1.7)分、(73.2±10.1)分,非手术组各评分均明显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优良率(72.4%)明显高于手术组(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退行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系统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的临床疗效,所以首选推荐使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于手术后第1天即开始接受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先给予丙泊酚1.5 mg·kg-1静推作为镇静诱导,再对患者进行持续静脉输注0.3~0.4 mg·kg-1·h-1,用药时间至少持续到手术后第3天。使用CT检查术后患者脑水肿的动态变化情况,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变化,术后6个月随访,使用MMSE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3~4天及第7~8天脑水肿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1);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观察组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可有效减轻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脑水肿的程度,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外伤性颅脑损伤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方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998年以前主要采用早期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组,96例),1998年以后主要采用早期非手术治疗(早期非手术治疗组,122例).结果 早期手术治疗组96例,死亡25例,病死率为26.1%.早期非手术治疗组122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7.4%.早期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非手术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非手术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常规护理并强化心理护理。于手术前、手术后第7d、手术后第14d、手术后第21d,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分。结果手术前、手术后第7d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手术后第14d、手术后第21d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使患者手术后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影像研究及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600例颈椎X线平片影像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物理综合治疗,以探讨颈椎病的最佳疗效。方法采用手法推拿并颈椎牵引综合疗法(综合组),对2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与单纯手法推拿和单纯颈椎牵引治疗的各200例作对比,至治疗结束时评定疗效,统计数据经Ridit分析法处理。结果综合组治愈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4.5%及98%。单纯手法推拿组为58%及97%,单纯颈椎牵引组为54.5%及93.5%,综合组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其他2组(χ2=6,P<0.05)。结论手法推拿并颈椎牵引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手术前后小剂量应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手术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行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80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术前100 d开始小剂量服用米非司酮直至手术时和术后停止;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小剂量服用米非司酮6个月;空白组患者仅给予安慰剂处理,处理结束后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初诊时子宫肌瘤大小、孕酮及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的子宫肌瘤及孕酮明显小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现发热例数、术后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肿瘤组织中孕激素受体水平(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月经恢复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孕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应用米非司酮可显著抑制肿瘤的发展、缩小子宫肌瘤大小、降低术中出血、促进术后恢复,术后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IB型经腕关节镜下修复术后的疗效.方法:TFCC损伤IB型经腕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2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1例.2组修复后均给予术后石膏托固定,拆除固定后,康复组采用中药熏洗、器械训练、手法治疗、中频脉冲电刺激、腕关节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康复宣教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自行康复锻炼.治疗后,评估2组的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术后6周,2组腕关节ROM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2组腕关节ROM均较术前及术后6周明显提高(P<0.05),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6周明显下降(P<0.05),且康复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关节镜术后综合康复治疗更有利于腕关节各项功能的恢复,对手术的疗效起到强化作用,可更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刚 《中国综合临床》2013,(12):1301-1304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对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3例)、单纯治疗组(23例),将同期符合标准的未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急症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给予血凝酶治疗。联合治疗组术前、术后给予新鲜血小板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残余血肿量、引流量、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前患者血肿量:联合治疗组为(53±11)ml,单纯治疗组为(51±13)ml,对照组为(50±15)m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P〉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6±6.2)%]、血小板黏附率[(41.6±8.5)%]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1±5.0)%]、血小板黏附率[(42.7±8.9)%]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5.2±6.1)%]、血小板黏附率[(64.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2.93、40.93,P均〈0.05)。治疗后1d,联合治疗组残余血肿量[(7±4)m1]、引流量[(301±21)m1]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残余血肿量[(19±5)m1]、引流量[(413±26)m1](P均〈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64.8±5.7)%]、血小板黏附率[(63.3±6.6)%],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51.6±3.7)%]、血小板黏附率[(50.3±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8.1±5.9)%]、血小板黏附率[(67.4±9.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可以明显改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