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学  李雄根 《当代医学》2010,16(14):21-2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F)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IRF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IRF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3例IRF均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效,有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 IRF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他莫西芬治疗效果较好,晚期出现器官压迫和梗阻时需手术治疗,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状况,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和国内报道159例RPF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 IRF 患者男∶女为1.86∶1,多以腰背痛、尿闭和腹痛为首发症状,常伴下肢水肿和腹水的体征。(2)诊断:CT对诊断腹膜后软组织异常、B超对诊断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非常有价值。(3)治疗: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输尿管梗阻和防止再狭窄,内科治疗目前仍以激素为主,新近应用他莫西芬,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晚期需外科治疗。结论RPF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经手术和病理。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重要。对继发腹膜后纤维化应警惕是否合并消化道肿瘤。早期与中期以内科治疗,而晚期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纤维化32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其CT/MRI下炎性-纤维包块进行测量和分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急性期反应物、肾功能、影像学变化及D-J管拔除情况变化,分析急性期反应物变化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0~78岁,平均60岁。首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腰痛、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26例(81.25%)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而确诊。32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31例接受他莫昔芬治疗,8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诊的18例患者均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D-J管,平均随访14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下降,肾功能较前改善,腹膜后纤维化包块较前明显缩小,D-J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3.1个月,拔管率80%。平均治疗8.1个月后,ESR、CRP变化与CT/MRI腹膜后软组织左右径线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66(P<0.05)。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物,改善肾功能和影像学表现,提高拔管率。治疗前后的ESR、CRP变化与CT/MRI软组织包块左右径线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克儒 《河北医学》2012,18(2):249-250
目的:分析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患者的治疗手段,一般预后情况.结果:本组4例患均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其中3例患者行手术方法治疗.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一般诊断较为困难,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影像学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疾病晚期多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F)的临床表现,以提高IRF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所遇3例和国内报道的96例IRF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IRF患者男∶女为2.3∶1。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71例,肾积水75例,肾功能损害50例,上段输尿管扩张41例,体重下降37例,少尿、无尿30例,下肢水肿28例,高血压26例。(2)腹部CT检查腹膜后组织异常者80例(80/87),B超检查肾积水或输尿管上段扩张86例(86/94),血沉加快36例(36/96),血尿14例(14/96),贫血14例(14/96)。(3)外科治疗89例,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42例,单纯药物治疗10例。随访6个月至5年,共死亡4例。结论IRF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CT、剖腹探查和组织学检查确诊。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他莫西芬治疗效果较好;晚期出现器官压迫和梗阻时需手术治疗,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对其CT/MRI下炎性 纤维包块进行测量和分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急性期反应物、肾功能、影像学变化及D J管拔除情况变化,分析急性期反应物变化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0~78岁,平均60岁。首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腰痛、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26例(81.25 %)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而确诊。32例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31例接受他莫昔芬治疗,8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诊的18例患者均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他莫昔芬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D-J管,平均随访14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下降,肾功能较前改善,腹膜后纤维化包块较前明显缩小,D J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3.1个月,拔管率80%。平均治疗8.1个月后,ESR、CRP变化与CT/MRI腹膜后软组织左右径线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66(P<0.05)。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物,改善肾功能和影像学表现,提高拔管率。治疗前后的ESR、CRP变化与CT/MRI软组织包块左右径线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吉林医学》2010,31(36):6831-6831
目的:探讨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RPF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肾盂输尿管积水及输尿管扭曲,肾功能不全,腹痛、肾区压痛等,经手术、激素治疗和手术加非手术治疗联合治疗,死亡4例,存活8例。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确诊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和严密周到的护理,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影像与检验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入组患儿共10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特征。采用开腹手术方式切除病灶,统计分析病理结果,并随访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儿术临床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无特殊,B超及CT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同。术后随访6~24个月,影像学检查无复发。结论:儿童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为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但B超、CT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术前可获得提示性诊断。手术切除效果好,术后无须化疗、需定期复查,远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7例确诊为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特发性者多见,有15例,继发于恶性肿瘤者2例。影像学检查起到主要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者10例,仅予对症治疗缓解者5例,行腹膜后纤维化松解术症状缓解者2例。结论熟悉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特点,了解CT和MRI是确诊腹膜后纤维化的主要检查手段,以及激素和外科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巨大副神经节瘤病例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定性诊断、治疗方法、病理诊断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块就诊,除1例包块部位钝痛外,无其他临床症状,术前均未能定性诊断。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及肿大淋巴结。1例术中血压剧烈波动,术后需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正常血压。另1例术中、术后血压平稳。随访35个月、2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发病率低,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术前鉴别诊断困难。CT、MRI、功能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查是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病理检查对肿瘤良恶性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