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复苏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在常温下,脑是最骄嫩的器官,停止血供>5分常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肺复苏应尽早进行。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一、诊断。诊断心跳骤停的要点为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可离开病人呼人抢救,或反复听诊心音,测量血压或作心电图等,否则延误时机,失去抢救机会。瞳孔扩大不是诊断指标,因老年人、用过鸦片类药物,瞳孔可以  相似文献   

4.
5.
Miln.  AD 《右江医学》1991,19(4):190-190
<正> 在发达国家,拥有现成的新生儿复苏设备被认为是产科业务上的主要部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生儿复苏设备通常在大的产科医院才有,但在那里分娩的只占10%。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邦智力与发育障碍协会估计,因缺乏新产儿复苏设备导致的婴儿死亡数每年超过100万人,并导致同样多的婴儿  相似文献   

6.
心肺脑复苏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勇  胡家胜 《安徽医学》2000,21(6):67-68
现代心肺复苏术 (CPR)有三大要素 :即体外除颤、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复苏的成功不仅是指心搏、呼吸的恢复 ,而应达到恢复智能。故应为心肺脑复苏 (CPCR)。一、作用机制进行心肺复苏以来 ,起初认为CPR时形成的前向血流是由挤压心脏而使血流前进 ,即心泵学说。近年来研究又提出了胸泵学说 ,认为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是胸腔内外的压力差 ,其最好的证明是冠脉造影过程中发生室颤时医生让病人持续咳嗽 ,咳嗽时胸腔内升高的压力把血从心脏挤出 ,在深吸气准备下一次咳嗽时 ,胸内负压把静脉血吸入胸腔进入心脏 ,再次咳嗽时便可排出 ,如此…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应用效果。方法对82例患者行复苏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为两组,机控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简称人工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实施标准心肺复苏。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情况以及按压有效率等五项指标。结果机控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两项指标明显优于人工组;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探讨(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骤停(CA)是最危重的急症,心肺脑复苏术(CPCR)是对CA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虽然CPCR技术不断改进、监测手段不断加强,但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仍未获得满意的效果。我院1995年6月至1998年9月救治心跳骤停46例,其中27例脑复苏获得成功,现...  相似文献   

11.
高玉河  李江 《中原医刊》1996,23(3):38-39
心肺复苏是临床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正确及时的选择和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 药物的选择:首选药物仍是肾上腺素。心肺复苏的关键是要立即恢复自主循环,而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是确保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肾上腺素是国内外同仁所共认,也是行之有效,并一致认可的心脏复搏首选药物。该药通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复苏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陶  王以新  王惠 《中国医刊》2002,37(5):29-31
新生儿复苏不同于成人 ,甚至与较大的婴儿或儿童亦不尽相同。这是由于胎儿出生转向新生儿时心肺发生很多生理变化。大约有 5 %~ 10 %的新生儿出生后需要不同程度的复苏 (如刺激呼吸 ) ,在医院分娩的新生儿有 1%~ 10 %需要辅助通气。全球每年约有 5 0 0多万新生儿死亡 ,其中 19%由于窒息死亡。通过简单的复苏 ,10 0多万婴儿的预后明显改观。因此 ,新生儿复苏引起了儿科医师及产科医师的广泛关注。1 新生儿有关生理1 1 刚娩出的新生儿 ,新生儿 ,婴儿的定义 刚娩出的新生儿指出生至生后 1周内 ,新生儿指生后 2 8天内 ,而婴儿则包括了整个…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高压氧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1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观察其神志恢复时间、转归及其与心跳骤停及心肺复苏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关。结果:11例患者中,6例神志恢复正常,行动自如;2例神志恢复,生活能力自理;2例神志恢复,但智力低下,共济失调;1例老年男性患者死亡。高压氧治疗后神志恢复时间为4-42天,平均23天。结论:心肺复苏越早,高压氧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5.
王奇 《医学文选》1995,16(2):159-16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肺脑复苏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复苏技术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点,本文就心肺脑复苏的若干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的比例,过去认为每一按压,放松周期分别占1/3和2/3,能获最大血流动力学效应。近年实践证明,当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时,心脏射血最多。按压次数过去为60~80次/分,但近来美国Dallos会议作了改进。认为增到80~100次/分时,可使血压短期上升8~9.3kPa,且可能使心脏复  相似文献   

16.
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的抢救,第一步即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的人称为“植物人”,实际已无生存价值。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一词改为心肺胞复苏,其目的就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的步骤,现在多半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药物治疗);E(心电图检查);F(除颤);G(各种仪器监测);H(脑的保护);I(复苏室强化治疗)。但国外有权威人士指出,这种抢救程序并非完全合理,认为复苏的重点应开始就放在脑的复苏上。大量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对窒息新生儿分别采用空气、低浓度氧气及100%纯氧复苏,观察比较三种复苏方式的疗效及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7例窒息新生儿(孕周≥37周)、4 000 g>出生体重≥2 500 g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气组(n=35,采用空气复苏)、高氧组(n=36,采用100%纯氧复苏)和低氧组(n=36,采用40%氧气复苏),记录三组患儿的初次啼哭时间、自主呼吸建立时间、复苏失败率、HIE发生率,观察比较三组出生后5 min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90%的时间,以及出生后1 min、5min、 10 min的Apgar评分、生后2 h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空气组、低氧组初次啼哭时间、自主呼吸建立时间明显高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组、低氧组2 h内血气氧分压(PaO_2)明显低于高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组HIE及复苏失败发生例数比空气组及低氧组高,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窒息新生儿采用低氧复苏和空气复苏后,可获得相似的疗效,且不会增加HI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心跳骤停是各科都有可能遇到的急症 ,并引起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心肺复苏中能否对这种病理生理改变做出针对性治疗 ,直接关系到复苏的成败。现就我科 1997~ 1999年进行心肺复苏的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1 循环呼吸支持1 1 循环的支持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 ,由于肺泡内残存的气体中至少还保持一定的氧分压 (一般不低于 5 0 mmHg) ,仅供机体 1~ 2分钟的氧耗 ,心跳的复苏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胸泵及心泵学说 ,我国制定了一套标准胸外按压术 ,抢救了不少患者 ,但由于个人每次按压的力度、速度不均及患者胸廓的弹性不均等 ,不易维持…  相似文献   

19.
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而心脏呼吸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术(CPR)。传统的CPR技术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MSCPR-1A型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气为驱动力的心肺复苏一体机,  相似文献   

20.
单阿莉 《医学综述》1996,2(9):511-512
1 材料和方法我们选用13例心肺脑复苏患者,年龄55~65岁,男10例,女3例,其中脑血管意外造成心跳呼吸停止的7例,慢性肺心病2例,胰腺癌合并型糖尿病2例,外伤引起呼吸衰竭2例。胰岛素采用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用量为44.62±21.26u,数据选取心肺复苏成功后第一个24小时的治疗结果,24小时前后抽血样测血糖、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血清钾离子浓度,取尿样测尿糖,根据血糖测定结果,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降低幅度控制在4mmol/L左右/24小时。2 实验结果胰岛素治疗前后血糖和血渗透压有极显著的差别(P<0.01),其中血糖平均下降了4.47±2.36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