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损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NSAIDs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恶心,严重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或穿孔。胃肠损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NSAIDs抑制了环氧酶(COX)系统而阻断了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干扰了正常黏膜保护机制导致局部受损。NSAIDs致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有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预防NSAIDs所致胃肠损伤的措施有:应用预防溃疡的药物,选择新一代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根据患者情况应用抗幽门螺杆菌疗法,依据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广泛应用于镇痛治疗,其所致的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较为严重,极有必要对这两大类不良反应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发布针对NSAIDs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进行综合防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但我国尚无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以国内外相关学术进展为基础,综述了NSAIDs胃肠道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综合管理策略,并介绍了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NSAIDs选择策略,以帮助医务工作者进行综合决策,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NSAIDs药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简旭 《北方药学》2013,(8):53-54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的因大量长期服用NSAIDs而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无服用或较少服用NSAIDs史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有HP感染史患者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酗酒史及溃疡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病灶数目及病变性质上均较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SAIDs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骨科围手术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生情况,总结及剖析其特点及原因。方法调取2019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筛选住院期间发生DILI的病例,根据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制定的判断标准对NSAIDs致DILI进行分型,应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因果关系,并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共1502例,使用NSAIDs患者1369例,发生DILI 15例,其中10例DILI由NSAIDs导致(氟比洛芬6例、帕瑞昔布3例及塞来昔布1例)。NSAIDs致DILI占所有DILI的66.7%。NSAIDs致DILI发生率为0.7%。平均年龄为(66±12)岁,其中女性6例(60%)。7例为肝细胞损伤型DILI,3例为混合型DILI。因果关系判定结果7例为很可能,3例为可能。10例均为轻度肝损伤。结论骨科围术期NSAIDs致DILI为偶见,轻度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为主。可能与患者情况、药物免疫反应、疗程及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骨关节炎住院患者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应用的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一年间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住院患者的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GI)风险因素,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病史和NSAIDs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6例OA患者中,42.2%的无任何GI风险因素,55.6%属于中度GI风险,2.2%的属于高GI风险;16.3%(50/306)的患者至少有一个CV病史。随着GI风险的逐渐增加,非选择性NSAIDs抑制剂的用药比例逐渐增加,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用药比例逐渐减少,胃黏膜保护药则更频繁用于有GI风险的患者。5例有高GI风险,同时无CV病史的口服NSAIDs的患者,无一例采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联合PPI的治疗方案。结论:OA患者NSAIDs应用与文献存在不适宜情况。该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也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成员的作用,并为国家规范NSAIDs应用指南或专家共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上海市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人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参数。方法 用整群抽样,回顾性询问填表法,获取了1002例患者的基本情况、NSAID s使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 调查显示,患者使用NSAIDs均在1年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66%),症状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皮疹、中枢症状,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约7%,药物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 NSAID s药物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骨关节炎住院患者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应用的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住院患者的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GI )风险因素,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病史和住院期间NSAIDs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306名入选的OA患者中,42.2%的患者无任何GI风险因素,55.6%属于中度GI风险,2.2%的患者属于高GI风险,16.3%(50/306)的患者至少有一个CV病史。随着GI风险的逐渐增加,非选择性NSAIDs抑制剂的用药比例逐渐增加,特异性COX-2抑制剂的用药比例逐渐减少,胃粘膜保护药物则更频繁用于有GI风险的患者。5例有高GI风险,同时无CV病史的口服NSAIDs的患者无一例采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联合PPI的治疗方案。 结论:我院OA患者NSAIDs应用与文献推荐不符,临床药师可在促进其合理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该结果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成员的作用,并为国家将来规范NSAIDs使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抽取2017年1月至9月我院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统计患者基本信息、胃肠道(GI)和心血管(CV)危险因素以及用药情况,在共计180例RA患者中,只有1.1%的患者使用了NsNSAIDs,绝大多数患者使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本院医生应用NSAIDs治疗RA存在用药不合理、不安全的情况,很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需要探讨改进,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NSAID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4):1988-1990
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方法:收集3家医院2013年5-12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2周内有无NSAIDs服用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59例)和非NSAIDs组(223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胃病史、消化道临床症状和服药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药学监护要点:建立新入院患者药学评估制度、药师查房、个体化用药教育、预防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用药建议、随访。结果:NSAIDs组患者年龄(63.79±10.94)岁,≥65岁37例(62.7%),22例患者(37.3%)有消化道症状;非NSAIDs组患者年龄(50.03±12.95)岁,≥65岁82例(36.8%),151例(67.7%)有消化道症状。两组患者年龄、高龄患者所占比例、出血前有消化道症状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胃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在高龄患者中多见,起病隐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合并使用其他易致溃疡的药物、空腹服药者更常见。临床药师应掌握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对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患者实施重点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1.
分析3例长期服用去痛片所致的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去痛片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和临床特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道黏膜慢性损害,多有典型溃疡症状,易并发严重消化道出血、穿孔症状。NSAIDs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可以引起严重消化道出血。严格掌握NSAIDs适应证,治疗时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避免同时应用多种NSAIDs,改变给药时间、途径和剂型,都可以降低NSAIDs对胃肠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穴NSAIDs雪对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消化系统损害的原因,以期提高对NSAIDs副作用的充分认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应用NSAIDs药品种类、用药时间、处方剂量、不同NSAIDs导致消化系统损害的具体情况、防治措施、消化系统损害的转归等。结果338例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后出现消化系统损害96例。常见消化系统症状为:上腹不适(22.4%)、食欲不振(22.4%)、烧心(13.2%)、反酸(15.8%)等;严重消化系统损害为:消化性溃疡穴3.2~3.9%雪、出血糜烂性胃炎穴4.3~5.3%雪、上消化道出血(2.2~2.6%)等。导致严重消化系统损害的药物以传统的NSAIDs为主。结论老年骨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后所出现的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老年患者服用NSAIDs时应强调剂量个体化及小剂量起始原则;对于长期应用NSAIDs的患者可用H2受体拮抗剂加以预防胃肠道副作用,而对于服用NSAIDs后有诱发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选用新一代NSAIDs(选择性Cox-2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取措施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病例中随机选取40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19~75岁之间。根据疾病病因将患者划分成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相关性组与非NSAIDs相关性组,其中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每一组有20例患者。利用统计学理论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服药时间、服药种类、服药剂量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两组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广泛性的胃肠黏膜病变。结论在临床中合理规范化用药是有效预防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邱位文  潘德孙  施海媛 《中国药房》2006,17(19):1497-1498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胃粘膜损伤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NSAIDs致胃粘膜损伤364例进行临床表现和内镜分析。结果NSAIDs引起的胃粘膜损伤与服药方法、年龄、用药时间有关。结论重视NSAIDs致胃粘膜损伤,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晶  潘卫三  杨悦  王瑜歆 《中国药事》2010,24(7):725-728
目的以辽宁省数据库中2006~2007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情况及显著特征。方法采用自发报告系统获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在274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NSAIDs不良反应(NSAIDs-ADRs)1030例(占3.8%)。对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比例进行分析表明,在19~39,40~59年龄组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分别为1:1.14和1.19:1。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器官为胃肠系统损伤;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视觉损伤;血小板,出血和凝血障碍以及男性生殖系统损伤。NSAIDs-ADRs所致严重病例报告共15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较低,同时无年龄性别差异。结论应关注NSAIDs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因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服药种类、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以老年人尤为多见(62.5%),年龄越大症状越重,且疗效亦差。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停用NSAIDs或对确需继续服用者换用小剂量、对胃肠损害小的药物,是治疗和预防NSAIDs胃肠黏膜损伤的关键。结论 NSAIDs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利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很难根治且又致残率高的疾病。非甾体类抗炎药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其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已为临床广泛认可,由于关节炎(包括骨性关节炎OA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故传统的:NSAIDs表现的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消化道损伤、对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影响等。这都和传统NSAIDs抑制环氧化酶(cox)合成前列腺素相关,其中以胃肠道损伤最为常见,据报导,还曾出现传统NSAIDs引起的严重消化道损伤及相关的死亡。故怎样减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15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门诊选取656例消化性溃疡无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再根据研究组中HP阳性者根除HP后随访2年,观察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所有入选患者均统计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NSAIDs服用、性别、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结果 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用不同种类NSAIDs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增加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年龄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大于60岁的老龄消化性溃疡患者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用不同种类NSAIDs较单用NSAIDs者消化性溃疡更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血前1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将患者分为NSAIDs组(43例)和非NSAIDs组(13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比较,NSAIDs组与非NSAIDs组在年龄、溃疡类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在眼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查阅医院信息系统的眼科病历档案,以及眼科医生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记录。结果350例使用NSAIDs的眼科患者中,34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9.7%。结论NSAIDs在眼科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一般停药后会自动消失且不影响疗效,但使用要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