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在中风闭证脱证辨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祖国医学称为“中风” ,根据发病有无神志不清 ,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中脏腑属于中风重症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为“闭证”与“脱证”。闭证是重症中之轻者 ,脱证则是重症中之极重 ,二者的治疗截然不同 ,因此能否准确的将二者分开 ,是迅速有效治疗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 ,脑血管病急性期 ,多表现为闭证 ,临床亦好明确 ,但何时出现脱证表现、开始向脱证转化或何时已为脱证 ,则难于体察。临床中能及时发现病情已由闭证向脱证转化 ,及时有效的给予固脱治疗 ,或根据闭与脱孰轻孰重权衡主次 ,标本兼顾 ,十分关键。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急期脑出血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方法:根据67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风急症证候辨证。结果:脑出血急性期中风急症证候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表现为闭证,脱证,或闭症与脱证并现,意识障碍表现为闭证,交感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阴闭证,副交感神经损害表现为阳闭证,出现多脏器功能失代偿或衰竭,可表现闭证脱证并现的中风急危重证候。结论:超急期脑出血中风急症证候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治风十二效穴及验案举例(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吴美倩指导高镇五主题词风穴位风证/针灸疗法针灸治疗风证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治疗外风比较常用的腧穴有风池、风府、大椎、曲池、合谷,治疗内风的腧穴有风池、风府、大椎、肝俞、血海、阳陵泉、筋缩、太冲。其...  相似文献   

4.
论脾虚生风     
风证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具体可分为内风与外风两种。其形成的原因复杂,传统观念认为风证责之于肝,内经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本项研究表明风证的形成多有脾胃内伤,而后风证发作。因此本文侧重于脾虚生风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试论闭与脱     
闭证与脱证都是临床一种危重证候,是疾病发展严重阶段时病理的概括,讨论了闭脱产生的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关系,阐述了闭脱的临床表现,分型,鉴别诊断及治则治法,认为明确闭脱在拯救重危病人中发挥的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癫痫患者进行证素调查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描述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脑电图特点,并进一步探讨证素与脑电图之间的联系。【方法】 按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癫痫患者,采集一般资料,使用《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进行证素调查,并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描述证素分布、证素组合分布、脑电图检查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证素进行分析归类,分析证素特点与脑电图特点之间的关联。【结果】(1)证素和证素组合分布:本研究共纳入癫痫患者64例。证素出现率从高至低依次为风、闭、痰、脾气虚、瘀、火、肾阴虚、心血虚、肾阳虚证;兼具两个证素的证素组合的出现率最高为风-闭、风-痰、痰-闭。(2)脑电图检查结果:23.44%(15/64)患者的脑电图正常,18.75%(12/64)调节调幅好,57.81%(37/64)反应性好,53.13%(34/64)出现光驱动反应;17.19%(11/64)背景频率慢化,59.38%(38/64)有局部性慢波,26.56%(17/64)快波增多;3.13%(2/64)出现棘波,12.50%(8/64)尖波,39.06%(25/64)棘慢复合波或尖慢复合波,7.81%(5/64)多棘慢复合波;10.94%(7/64)记录到癫痫发作。(3)证素特点与脑电图特点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证素分为3类:①瘀、火、肾阴虚、心血虚、肾阳虚;②风、闭;③痰、脾气虚。各证素的脑电图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证与调节调幅,瘀证与反应性、光驱动,心血虚证与顶尖波、棘波、尖波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风、闭、痰证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证素,三者的各种组合也是最常见的证素组合;某些证素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如风证与闭证,痰证与脾气虚证;证素可能与脑电图特点有一定的联系,风证的背景调节调幅较好,瘀证的脑电反应性较差、光驱动出现率较高,心血虚证的顶尖波、棘波、尖波的出现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求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与风痰证的相关性及其与外风的关系。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中医证候要素积分量表,将122例PCTIV患者进行辨证,对各证候要素频数、百分比和等级进行统计。结果 122例PCTIV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同时具有风、痰二证候要素者116例,占95.08%。68例(55.74%)患者可能具有外感风邪因素。结论 PCTIV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邱立新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5-2627
清代名医何梦瑶论治中风病别具特色,其特点有六:病因内风为主,摒弃单纯外风立论;诊断以详察脉理见长,善别疑似、吉凶;急救闭证以祛痰、吐痰为先,脱证灸、药、熏并用;内伤兼外风论治重病位,推崇黄芪、防风药对;内风发挥三家之说,辨治急症、后遗症内外结合;规避禁忌,养生防病。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的各类中医教材中.往往把“内风”与“外风”作为两个相互平行的概念进行介绍。例如:雷载权主编《中药学犷风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邓中甲主编《方剂学犷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犷常见的风证,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类似表述在现行各类教材中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皇甫贇  韩雷  吴成翰 《陕西中医》2011,32(2):146-148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血肿液MM P-9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MMP-9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EL ISA法检测MM P-9;并对ICH进行中医闭脱证辨证,GCS,NIHSS,出血量评价。结果:ICH组血肿液MMP-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存在动态演变。阳闭、阴闭、脱证MM P-9存在明显差异(P<0.01);且闭脱证的转化伴随MMP-9含量明显变化(P<0.01或P<0.05);ICH组MMP-9与出血量、NIHSS呈正相关,与GCS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肿液局部的高浓度MMP-9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的严重性直接相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客观化指标,并提供辨证的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型及证候学特点,丰富中医药治疗煤工尘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收集的208例煤工尘肺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煤工尘肺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热(火)、风(外)、痰、血瘀、寒(外)、阴虚、湿(内)。病位主要集中在肺、脾、肾。临床辨证有10种证候:肺气虚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脾气虚证、风寒犯肺证、痰湿阻肺证、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表寒肺热证。对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7类:肺气虚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辨证以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为主;合并急性感染时,常合并痰热蕴肺证、风热犯肺证的兼证。结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气虚为主。患者常因本虚,易感受风热、风寒之外邪。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煤工尘肺中医证候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煤工尘肺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中医证候名称,研究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现代文献检索,利用Excel软件建立煤工尘肺的证候类型文献数据库、录库,统计分析。结果将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候由规范前的36个缩小到了15个。总结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虚证多为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肾阳虚证、肺阳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实证主要有痰热闭肺证、瘀阻肺络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肾水凌心证;感受外邪时,常见风寒袭肺证、风热闭肺证、表寒肺热证。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因病性主要为气虚、热(内)、阴虚、痰、瘀、阳虚、风(外)、寒(外)、湿(内)。结论煤工尘肺目前没有统一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现有文献采用的是自拟标准或没有标准,不便于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目前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煤工尘肺稳定期常可见虚实夹杂,以虚证多见;当感受外邪时也可以并见外感疾病。临床实践,中医当辨明同一疾病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相似文献   

13.
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外感热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造诣深厚。提出了外感热病五大证,即热、痉、厥、闭、脱。五大证若治疗准确,可使邪去毒解正复,扭转险象,否则证情险变丛生,正气溃败。周仲瑛教授根据五大证的病机提出"热辨证型,痉察虚实,厥分寒热,闭为热痰瘀,脱为气阴竭"五大辨治纲要,并对五证的兼夹复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文章拟就此学术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外感热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性中风证型与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 根据67例不同部位脑出血患者,入院24h内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影像诊断和相应出现中风急症证型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将脑出血超急期中风急诊证型诊断为:少数出血量少的病例诊断为中风中经络,绝大部分表现为中风中脏腑、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闭证、闭证脱证并见,相互演变.结论 脑出血性中风证型特点是突然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还可见瞳神大小变化,气粗痰鸣,四肢痉强或瘫软,舌强、舌短或汗出肢冷等显著的临床证型,CT可以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痫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和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有关痫病辨证分型的文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痫病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进行频次分析。结果:规范后提取痫病证名共29个,主要证型依次为风痰闭阻证(19.28%)、痰火扰神证(16.87%)、脾虚痰湿证(10.04%)、瘀阻脑络证(8.84%)等。提取证素20个,其中病性证素13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以痰(30.72%)、闭(12.78%)、动风(11.75%)、气虚(10.31%)和热(火)(9.90%)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肝(27.34%)、心神(脑)(20.97%)和脾(19.85%)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41.22%,其中两病性证素+单一病位证素组合最常见,频率为34.69%。两病性组合时,痰+热(火)、痰+气虚和气虚+血虚出现的频率较高,频率分别为30.43%、18.12%和13.77%。结论:痫病涉及病理因素复杂,主要为痰,常与热(火)、气虚、血瘀、动风和闭相互为病,病位在肝。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因血虚血瘀,脑髓不充,因此应从血论治,虽不直接熄风,而养血活血却能达到行血熄风之旨,采用自拟佛手养血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病进行辨证分型。方法:检索1999-2009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缺血性中风病中医文献,收集缺血性中风病症状、体征,确定缺血性中风病症状术语条目表。运用频数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进行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结果: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结合频数分析得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瘀阻络、风痰上扰、肝阳暴亢、痰热腑实为缺血性中风病现代文献证。结论: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缺血性中风病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伤杂病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内外有别。外感热病倾向于量身定制的方法,而内伤杂病立足于普遍适用的规矩。现代中医面对的临床更加复杂,应该注意在诸多辨证方法中求同存异,抽象归纳出更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中医肝阳化风证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