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mIL-21基因治疗小鼠肿瘤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小鼠Sp2/0皮下肿瘤模型,以我们构建并鉴定过的真核表达质粒peDNA3.1/mIL-21在瘤体内直接注射,考察mIL-21基因治疗对小鼠Sp2/0肿瘤的疗效。结果显示pcDNA3.1/mIL-21质粒治疗对小鼠皮下Sp2/0肿瘤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CTL和NK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IFN-γ分泌升高显著,但抗体无明显升高。表明mIL-21基因治疗的抗肿瘤效应,可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猪白细胞介素 2真核表达质粒 (pcDNA IL 2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疫苗 (pcDNA PRRSV ORF5 )诱导BALB/c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pcDNA IL 2与PRRSVORF5基因疫苗 (pcDNA PRRSV ORF5 )共同免疫BALB/c小鼠 ,以空载质粒pcDNA为阴性对照 ,PBS为空白对照 ;采用流式细胞仪 (FACS)、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 )分别对小鼠外周血中CD4 + 、CD8+ 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 :pcDNA IL 2与pcDNA PRRSV ORF5共同免疫小鼠后外周血对ConA有明显的反应性 ,CD4 + 、CD8+ T淋巴细胞数在免疫后 7天显著超过对照组 ,共同组与单独pcDNA PRRSV ORF5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pcDNA PRRSV ORF5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其机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 ,猪pcDNA IL 2能够显著增强pcDNA PRRSV ORF5诱导小鼠细胞免疫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 2 1(Interleukin 2 1,IL 2 1)是最近发现的γc家族新成员 ,和IL 2、IL 15、IL 4高度同源 ,主要由活化的CD4 + T细胞产生。IL 2 1受体复合体由特异的IL 2 1受体识别亚单位和γc信号传导亚单位组成 ,高表达于胸腺、骨髓基质细胞、外周B细胞和NK细胞。IL 2 1能促进骨髓NK细胞增殖与分化 ,与抗CD4 0抗体协同刺激B细胞增殖 ,与抗CD3抗体协同刺激T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新发现的A族链球菌(GAS)表面蛋白Fba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以及Fba蛋白、M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对它们诱导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进行评价分析。探讨Fba蛋白作为GAS候选疫苗的可能性。方法:以SSI-9菌株(GASM1血清型标准株)作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Fba基因,测序正确后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ba;将雌性CD1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Fba蛋白免疫组、M蛋白免疫组、pcDNA3.1/fba+Fba蛋白免疫组、pcDNA3.1/fba免疫组、pcDNA3.1空质粒对照及PBS对照组。ELISA检测各免疫组血清IgG的动态变化水平;脾细胞增殖试验检细胞增殖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体内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试验结果经SPSS10.0统计处理。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ba;质粒或蛋白免疫后小鼠IgG产生水平以Fba蛋白免疫组增高最为明显,其次为Fba质粒蛋白混合免疫组及Fba质粒组。特异性抗原诱导后体外脾细胞增殖试验显示:pcDNA3.1/fba免疫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与此一致,并显示以CD4+T细胞水平升高为主,CD8+T细胞水平在各组别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结论:(1)Fba蛋白与M蛋白一样均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提示Fba蛋白很有希望成为GAS的候选疫苗。(2)成功构建了Fba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ba,且该重组质粒能有效地诱导抗链球菌所需的抗体,并能增强CD4+T细胞、CD8+T细胞的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质粒pcDNA3. 1 IL- 15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1 IL- 15, 以其转染小鼠骨髓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的DC表面CD40、CD80及CD86的表达, 并分析转染的DC刺激脾淋巴细胞中CD4 、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用MTT比色法检测转染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检测T细胞产生IFN- γ的水平。结果: pcDNA3. 1- IL- 15转染的DC表面CD40、CD80及CD86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重组质粒转染的DC可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 、CD8 T细胞增殖, 但CD4 /CD8 T细胞的比值降低。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 1 -IL- 15转染可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并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潘月龙  郑树  孝作祥  姚航平  曹江 《免疫学杂志》2002,18(6):471-473,478
目的 观察微囊化mIL 1 2基因修饰的 (中国仓鼠卵巢 )CHO细胞皮下移植对荷瘤小鼠TH1 TH2 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外源性IL 1 2对TH1 TH2 平衡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将mIL 1 2基因转染到正常细胞CHO ,然后进行微囊化 ,移植到荷瘤小鼠的皮下。 2 0d后 ,测定小鼠血清TH1 和TH2 类细胞因子IFN γ、IL 2、IL 1 2和IL 4、IL 1 0的水平。结果 经微囊化mIL 1 2基因修饰的CHO细胞皮下移植干预治疗后 ,小鼠血清TH1 细胞因子IFN γ、IL 2、IL 1 2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而TH2 类细胞因子IL 4、IL 1 0则明显降低 (P <0 .0 5)。结论 外源性mIL 1 2促进荷瘤小鼠TH1 细胞的分化 ,使TH1 TH2 向着TH1 方向漂移 ;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的移植 ,有望替代基因工程药物 ,成为恶性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DNA疫苗诱导健康小鼠细胞免疫及HBV转基因小鼠抗-HBs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HBVDNA疫苗成功地诱导健康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基础上 ,探讨其作为抗 HBV治疗的可行性及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编码HBV中蛋白 (preS2 +S)及人白细胞介素融合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S2 .S及pFP ,继经肌注免疫健康Balb C及HBV转基因 (Tg)小鼠并观察健康小鼠细胞免疫应答及HBVTg小鼠HBsAg的血清转换。结果 :1 体外HBsAg对DNA疫苗免疫后的T细胞的刺激呈浓度相关 ,HBsAg 30 μg ml时刺激pS2 .S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指数(5 6± 0 9)明显较pcDNA3 1组 (2 0± 0 5 )高。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免疫实验组IL 2及IFN γ的分泌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 ,而IL 4水平于各组影响不明显。 2 pS2 .S免疫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DCs诱导HBsAg致敏的T 细胞增殖指数(4 2 0 )较pcDNA3.1组 (2 5 5高 )。 3 高剂量的pS2 .S组与联合pFP组各有一只Tg小鼠分别于 2、4w开始发生HBsAg血清转换 ,且其抗体水平随时间而增长。结论 :结果表明HBVDNA疫苗能有效诱导HBsAg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HBV Tg小鼠初步实验结果为治疗型HBVDNA疫苗的深入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抗原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HBV复合多表位DNA疫苗诱导体液及细胞免疫的可行性。方法 :将HBV多表位抗原基因BPT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PT。将其通过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 ,用间接免疫ELISA法、CTL杀伤功能检测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检测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 ,并观察其对免疫小鼠的毒副作用。结果 :用重组质粒pcDNA3.1/BPT免疫BALB/c小鼠后 ,在效靶比为 10 0∶1时 ,可诱导显著地特异性CTL应答 (P <0 .0 5 )。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G的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在BPT基因原核表达蛋白的刺激下 ,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著 (P <0 .0 5 )。RT PCR分析表明 ,IL 12mRNA的水平亦明显升高。结论 :HBV多表位基因疫苗可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为预防、治疗性HBV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BALB/c小鼠U14宫颈癌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探讨mBD2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内毒素质粒大抽试剂盒抽提pcDNA3.1(+)/mBD2、pcDNA3.1(+)/rmBD2和pcDNA3.1(+)质粒DNA.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采用pcDNA3.1(+)/mBD2、pcDNA3.1(+)/rmBD2质粒治疗,同时设立pcDNA3.1(+)、顺铂和PBS组对照;观察肿瘤生长状况、荷瘤小鼠存活时间,绘制小鼠生存曲线.结果:成功建立了BALB/c小鼠U14移植瘤模型.采用pcDNA3.1(+)/mBD2、pcDNA3.1(+)/rmBD2、pcDNA3.1(+)治疗造模成功的荷瘤小鼠, 结果显示:pcDNA组及PBS组肿瘤生长迅速,出现大范围出血、坏死,并于治疗后7 d全部死亡;mBD2组与rmBD2组小鼠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出现局部出血坏死等现象,至治疗2周,出现死亡,至治疗结束时,每组仍有3只小鼠存活,而Pt组小鼠肿瘤生长慢,小鼠生长较为活跃,至治疗21 d,开始出现死亡,pcDNA和PBS组与mBD2组和rmBD2组及Pt组与mBD2组和rmBD2组生存时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mBD2组和rmBD2生存时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D2能够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在抑瘤效果上,mBD2优于外加信号肽重组mBD2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已构建的mIL-21/pcDNA3.1重组质粒对H22细胞建立的小鼠肝癌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察IL-21对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对小鼠生存的影响。采用BALB/c小鼠左腋皮下注射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建立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给荷瘤小鼠瘤体内注射mIL-21/pcDNA3.1进行基因治疗,MTT比色法检测IL-21对荷瘤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观察治疗后荷瘤小鼠生存情况及肿瘤生长情况的改变。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小鼠移植型肝癌模型,MTT比色法显示基因治疗后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升高,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生存期显著延长。IL-21基因治疗肝癌荷瘤小鼠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构建重组的小鼠pcDNA3.1(+)-PD-L1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高表达,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药物筛选模型用于免疫调节药物的筛选。方法以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的PD-L1全长片段;以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为载体,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PD-L1;脂质体转染到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通过G418筛选得到高表达PD-L1的稳定细胞株并经免疫荧光鉴定;用丝裂霉素处理过的PD-L1高表达细胞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成功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模型之后向其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天然产物提取物,并设复孔。结果通过Eco RI/Xho I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PD-L1正确。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在L929细胞中高效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建立PD-L1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模型,并筛选出阻断PD-L1活性的有效药物。结论获得了稳定高表达PD-L1的细胞,并且用于免疫调节的药物筛选,为免疫调节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47× 10 3 蛋白基因的DNA免疫效果。方法 将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Mr 为 47× 10 3 的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47。在证明该重组质粒可在哺乳动物COS7细胞中表达的基础上 ,单独和将其与Mr 为 40× 10 3 重组蛋白联合免疫小鼠。在每次加强免疫之后 10d ,检测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质粒DNA和蛋白联合免疫组所诱导的抗体水平和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高于重组质粒DNA和蛋白单独免疫组 ,而第二次加强免疫后重组质粒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则显著弱于其它免疫组 (P <0 .0 5 )。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 .1 47和重组Mr 为 47× 10 3 蛋白在刺激小鼠免疫反应上具有相互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慧敏  范晓磊  刘劲枫 《免疫学杂志》2004,20(6):450-452,455
目的 观察HCV核心蛋白基因的DNA免疫效果。方法 将HCV核心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c。在证明该重组质粒可在哺乳动物COS7细胞中表达的基础上 ,用重组质粒 10 0 μg免疫小鼠 ,同时设立空白质粒组和PBS组两组对照 ,初次免疫后 4周、8周各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小鼠体液免疫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检测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MTT法。结果 pcDNA3.1 c可在COS7细胞内表达HCV核心抗原 ,接种于Balb c小鼠能有效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1 c对于丙型肝炎防治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过继转输的小鼠胚胎抗原耐受T细胞内细胞因子及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特征。方法 :以♀CBA/J×♂DBA/ 2为自然流产模型 ,将自然流产模型CBA/J孕鼠于孕 4天 (着床期 )分别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0和CD86mAb或大鼠同型IgG。于孕 9天 ,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分选两组孕鼠的脾脏T细胞 ,将T细胞进行碳氧氢化荧光素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 (CFSE)体外荧光标记 ,再分别过继转输至孕 4天的CBA/J×DBA/ 2孕鼠。在宿主孕鼠孕第 9天 ,处死小鼠取脾细胞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在DBA/ 2父系抗原刺激下过继转输的T细胞细胞因子IL 2、IL 4、IL 10和IFN γ及协同刺激分子CD2 8和CTLA 4的表达。结果 :与过继转输的胚胎抗原非耐受T细胞相比 ,过继转输的胚胎抗原耐受T细胞IL 10的表达显著增加 ,IL 2和IFN γ的表达则显著下降 (P <0 0 5 ) ,IL 4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细胞表面CD2 8的表达显著下降 ,而CTLA 4的表达却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过继转输的小鼠胚胎抗原耐受T细胞内Th2型细胞因子和表面CTLA 4表达上调 ,而Th1型细胞因子和表面CD2 8的表达则下降。胚胎抗原耐受T细胞通过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优势和协同刺激信号降调节 ,在母 胎免疫耐受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核杆菌抗原活化的γδT细胞中ZAP-70的酪氨酸磷酸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结核杆菌抗原 (Mtb Ag)活化的γδ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ZAP 70酪氨酸磷酸化的特点。方法 用Mtb Ag和抗CD3单克隆抗体 (CD3McAb)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诱导活化 ,在含IL 2的培养液中扩增培养 ,分别获得Mtb Ag激活的T细胞 (MtbAT)和CD3McAb激活的T细胞 (CD3AT)。再分别用Mtb Ag和CD3McAb刺激 ,在不同时间内提取细胞裂解液 ,用抗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抗体作免疫沉淀 ,用抗ZAP 7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印迹。结果 MtbAT中γδT细胞可达 6 0 %~ 80 % ,CD3AT中CD3 细胞可达 90 %以上 ,而γδT细胞 <10 % ;MtbAT细胞用Mtb Ag再刺激后 15min时出现ZAP 70的酪氨酸磷酸化 ,30min达高峰 ,可持续到 6 0~ 12 0min ,而CD3AT用CD3McAb再刺激后仅在 5min时检测到ZAP 70的磷酸化。结论 与CD3McAb对普通T细胞的作用比较 ,Mtb Ag刺激可优先活化γδT细胞 ,其对γδT细胞ZAP 70活化的特点是 :较慢、较强、较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转染Foxp3至哮喘小鼠脾淋巴细胞,探讨Foxp3表达对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制作哮喘小鼠模型,收集培养脾脏淋巴细胞;使用电穿孔法转染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Foxp3至脾脏淋巴细胞,并设转染空质粒组和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Foxp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CD4+CD25+ Treg细胞/CD4+细胞比例;MTT法检测转染后的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检测脾淋巴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 转染组Foxp3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转染Foxp3后CD4+CD25+ Treg细胞/CD4+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相比,转染pcDNA3.1(-)-Foxp3质粒明显抑制了脾淋巴细胞增殖;转染组细胞上清中IL-4和IFN-γ含量低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结论: 转染pcDNA3.1(-)-Foxp3至哮喘小鼠脾淋巴细胞,Foxp3得到有效表达。Foxp3的高表达能增加CD4+CD25+ T细胞的数量,抑制哮喘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Th1和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本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汉滩病毒M基因G2片段与S基因0.7Kb片段嵌合基因基因免疫的研究。方法 构建汉滩病毒76-118株M基因G2片段与S基因5‘端700bp片段的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2S0.7。用该质粒免疫Balb/c小鼠,并用ELISA法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基因免疫后的免疫应答效果。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鉴定结果表明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正确。用pcDNA3.1-G2S0.7直接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汉滩病毒核蛋白(NP)及糖蛋白(GP)特异性的抗体,抗体效价分别为1:200及1:80。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嵌合基因免疫小鼠脾细胞对NP及GP的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汉滩病毒M基因G2片段及S基因0.7kb片段的嵌合基因,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汉滩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为进一步进行汉滩病毒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CD4mAb增强抗CD3mAb刺激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杀瘤活性的作用。方法将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采用4种不同的方案培养1单独加2×104U/LrIL2IL2组2单独加抗CD3mAb抗CD3组3加抗CD3mAb48h后,再加入抗CD3mAb和2×104U/LrIL2抗CD3 IL2组4同时加抗CD3mAb和抗CD4mAb48h后,再加入抗CD3mAb、抗CD4mAb和2×104U/LrIL2抗CD3 IL2 抗CD4组。然后分别检测4组效应细胞的增殖水平、杀瘤活性及表型。结果抗CD3 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和20d分别为:22045、13986和1931;抗CD3 IL2 抗CD4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和20d,分别为46193、31047和7443,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在培养12d时,抗CD3 IL2组的细胞对FBL3细胞株的最大杀伤率为83.6%;抗CD3 IL2 抗CD4组细胞的最大杀伤率为91.7%。细胞表型:FACS分析表明,抗CD3 IL2 抗CD4组培养12d的细胞,99%以上为Thy1.2 细胞,且CD4 、CD25 细胞的百分率均高于抗CD3 IL2组。结论抗CD4mAb对抗CD3mAb刺激、IL2诱导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和杀瘤活性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pcDNA3.1+/MAGE-3 DNA疫苗,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通过RT-PCR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MAGE-3;以pcDNA3.1+/MAGE-3 DNA疫苗免疫已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每10 d重复免疫1次,共3次,以pcDNA3.1+、PBS为对照。末次免疫后5 d检测血清中MAGE-3抗体滴度、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杀伤活性、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浓度,同时计算抑瘤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MAGE-3 DNA疫苗,用此疫苗免疫已接种B16/MAGE-3细胞的小鼠后,能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MAGE-3特异性的杀伤活性,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浓度明显增高,血清中抗MAGE-3抗体在1∶20滴度时阳性,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与pcDNA3.1+组、PB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pcDNA3.1+/MAGE-3 DNA疫苗,该疫苗在小鼠体内既能激活CTL杀伤活性和CD4+ T细胞活性,又能激活体液免疫反应,从而诱导出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抗CD3分子的单克隆抗体 (mAb)yCD3的免疫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 观察其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CD3AK体外及动物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yCD3的特异性, 以及CD3AK细胞的免疫表型和产生细胞因子的情况。用 3H -TdR法测定yCD3对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乳酸脱氢酶法 (LDH)测定CD3A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观察静脉注射CD3AK细胞后肿瘤生长的情况、转移灶数量和小鼠存活天数。结果: yCD3与T细胞呈特异性反应, 5μgyCD3可竞争抑制 70%的标准抗CD3抗体与细胞表面CD3分子的结合。yCD3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为 8μg/L, 并与IL- 2、抗CD28抗体有协同作用。活化的CD3AK细胞中CD3 、CD8 和CD25 细胞增多; 产生IL- 2和IFN γ的CD3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在抗CD28抗体协同刺激下分别增加 3. 29和 2. 47倍。当效靶细胞比为 80∶1时, CD3AK细胞对体外肿瘤细胞杀伤的百分率为 57. 54%。分组观察荷瘤动物, CD3AK细胞治疗组的抑瘤率为 33. 17%, 对小鼠肿瘤肺转移的抑制率为39. 70%, 与LAK细胞联合治疗的疗效更显著。结论: yCD3可活化T细胞, 诱导的CD3AK细胞在体外及动物体内显示抑制肿瘤的作用, 在临床抗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