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经》是医学家王叔和的巨著,它和《内经》、《难经》皆道冠古今。王叔和,名熙魏晋时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约生于201—280年,他对医学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对历来卓有成效的脉诊,进行了深刻研究,撰著了《脉经》十卷,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医学最早的脉学专著。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巴蜀医学在本草学、脉学、产科学、内科及养生学等方面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本草学代表作,史堪《史载之方》有多篇论述脉学,杨子建的《十产论》为论述伤产和难产的专著,《史载之方》等书论述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症状、脉候和治疗等,而苏轼等人则对养生学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4.
《难经》是中医脉学理论起源之一,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扩展、深化脉学理论,特别在脉学判断预后方面有独特之处.《难经》的脉学预后观是以脏腑气血生理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首倡寸口脉诊预后,通过诊寸口脉之原气、胃气、浮沉及脉症相应与否推断疾病预后,从而确定了以脉为先的预后观,影响了后世中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追溯伊本·西那《医典》的历史背景及其之前的西方脉学历史脉络,进而把《医典》的脉学内容与盖仑脉学具体内容进行对照,发现《医典》脉学与中医脉诊不同,它源自西方脉学,而且主要是盖仑的脉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最早总结脉学的经典著作,文章从脉的定义、形成、脉重气口、脉重胃气及脉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内经》脉的生理,说明《内经》奠定了脉的生理基础,是后世脉学的基石及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我国最早总结脉学的经典著作,文章从脉的定义、形成、脉重气口、脉重胃气及脉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内经》脉的生理,说明《内经》奠定了脉的生理基础,是后世脉学的基石及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9.
谈脉象     
<正> 中医的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最古老的医书《内经》记载了21种脉象,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23种,晋王叔和《脉经》记载24种,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记载27种,日本学者丹波元简《脉学辑要》记载28种,清程锺龄《脉学金针》记载29种,随着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中医脉学也不断发展,有记载30种、32种或更多的,成为中医临证诊病必须观察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恽铁樵,名树珏(1877~1935),江苏武进人。恽氏在其后半生努力研究中国医学,对《内经》、《伤寒论》颇具卓识,且医术精良。著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脉学发微》、《热病学》等二十余种,现就恽氏的学术思想作一简要述评,不妥之处,祈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1.
《脉学辑要》为日本医家丹波元简所著。丹波元简,字廉夫,号桂山、栎窗,中名刘桂山,法号本觉文懿孝宪居士,日本著名汉医学家。本书版本众多,其中刊印最早,保存最好的是日本宽政7年(公元1795年)江户万笈堂刊本聿修堂藏版影印本。其所含内容,虽可谓述而不作,然其检选之功,亦非等闲之力,上至《难经》,下逮明清诸大家脉学。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和扩延了脉学理论,是学习和研究脉学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濒湖脉学》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脉学专著,全书以歌诀体裁编写而成,语言简明、比喻贴切,论脉简要而不失生动。作为后世学习脉学之圭臬,《濒湖脉学》善用比象思维,还原脉学本原,善于辨析脉象异同,倡导以脉象论述病机。只有将《濒湖脉学》中的脉学理论与经典记载以及后世诸家论点进行参悟比对,在临床中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将四诊之一的脉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以《脉诀刊误集解》辨《脉诀》之误,驳七表八里九道分类之非,创分、合、偶、比、类脉学研究法,倡诊病四诊合参,不可拘泥于脉。书中有论有辨,论据切实,博采诸家之长,观点颇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三指禅》一书论脉以缓脉为标准,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27脉,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论病以脉诊结合病因、病机、病症而决定治法和方药。通过对《三指禅》一书脉学思想的探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裨益。  相似文献   

16.
姚心源著《脉学复古》,倡导脉学复古运动,传承古代中医脉诊学术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推崇三部九候诊法,重视脉贵有根,提倡三部脉相比较,阐释阴阳关系论脉,恰当借鉴西医认知等方面,对现代脉诊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脉学历史悠久,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脉经》中二十四脉之动脉由于历史的原因已被埋没、被误解将近两千年,致使整个独取寸口脉法因此而欠缺了一个重要的诊察方面。虽然古人对脉象变化的认识方法和表达方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循着脉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新发现动脉的实质、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切脉是中医诊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自王叔和著述《脉经》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对脉学有极深刻的研究,他在《伤寒论》中对脉的论述,说理精当,辨证细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后世深入挖掘,本文拟就仲景在《伤寒论》中述及的迟脉之含义、主病,形成机制、脉形特征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脉诀刊误》,元代戴启宗撰著。该书撰成后近200年,未能刊刻,后由汪机加以校核,并附以诸家脉书要语和《矫世惑脉论》,于1523年刊刻。该书对《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加以修订,并对“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进行了驳斥。对于研究学习脉学,该书还提出了“分、合、偶、比、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