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医家孙一奎,其一生潜心医学,医术精湛,著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在其著作《赤水玄珠》第九卷中专设血证一门,各科血证共13章节,论治详细,颇具特色,在其《医旨绪余》和《孙氏医案》中亦有关于血证的精彩论述,通过对孙一奎《赤水玄珠》中各科血证诊疗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孙一奎临证辨治血证多补血止血并举、重视温补、不纯用寒凉的学术特色,同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血证提供思路,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新安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中治疗脚气病的57个效方,提炼孙氏治疗脚气病的核心药对,分析其辨治脚气病的药物配伍特色。其认为脚气病的发病有风、寒、湿、热、虚等因素,诸邪常合而致病,且易滞血成瘀,兼见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更有脚气入腹、冲心及迫肺之变证,并根据病情变化分别确立了治疗策略。另外,孙氏善于将专效的核心药对灵活配伍,对脚气病的不同证型和不同时期病情变化起到针对性治疗,拓展了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5.
孙一奎的伤寒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赤水玄珠·伤寒门》中,孙氏从理、法、方、药等方面阐发补充了仲景学说。其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包括:论治伤寒,以"明证"为首务;阐发伤寒,援入儒易之理;拾遗补缺,充实四诊内容;扩充治法,重三焦命门元气;合法不执方,慎用寒燥淡渗;突破成规,创男子热入血室。  相似文献   

6.
《孙文垣医案》是孙一奎诊疗实践的记录,案中夹议夹论,阐发证治,蕴含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孙氏三则代表性医案详细分析,借以分析孙氏诊治痰证学术特色。其中积块跳动不止案中,体现孙氏治病求本、怪病责痰的学术特色,治疗中其妙用二陈,对症下药,知常达变,随证易方;脾泄案中,体现孙氏善于析证、圆机活法,且其精研脉诊,急则治标;经闭案中,孙氏去伪存真、补偏救弊,认为气郁痰生、气顺痰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安医家吴澄所著《不居集》中有关血证论治的医论、医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吴澄辨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其将纷繁复杂的血证病因、病机归纳为血证八法统纲来以点明血证病机;用易学理论帮助理解血证病机,医易互参,颇具特色;着重阐发血证亦可源自外损,不惟内伤,其中风寒为病者最多;强调血证治疗各法中均需顾护脾胃,并创立"理脾阴"一说;气为血帅,尤重于理气治疗血证,如补中气、温阳气、行气滞、降气逆;治疗血证有因肝气逆、肝火上炎者,强调不妄用苦寒,以免伐肝。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古徽州地区的地方医学,在针灸治痹方面既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法宗《内》《难》,尊而不泥;灵活取针,各施其长;取穴精当,对症施针;辨证施治,穴位配合;常用阿是,适当用针;针药同理,并补兼施;刺灸并用,各有特色,是为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新安江畔,名医辈出,孕育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以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线,选取了5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并初步探讨其针灸治未病的学术特色,分别是:徐春甫、吴亦鼎、余懋、王君萃、吴谦。新安针灸医家博采众长,学术理论丰富,敢于开拓创新,直言己见,或精于针,或重于推,或专于灸,在针灸治未病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老的新安医家"针灸治未病"技艺将在未来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更好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对郁证治疗的论述较多,认为郁证的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体质素虚、久病致郁。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分别采取精神调摄、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通郁、健脾养心、补虚安神、调气畅郁等方法进行治疗。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经验对现代郁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化湿法是治疗湿邪为患疾病的主要治法。新安医家对湿病的治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颇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汪机巧用参芪,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孙一奎温阳益气健脾化湿;王意庵化湿攻下巧妙结合,独树一帜;汪昂首提"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  相似文献   

12.
脉诊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笔从凭脉诊明确六经辨证、审脉诊识别治法方药、举脉诊论述病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对《伤寒论》脉诊的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家中存在温补一派:汪机阐发营卫,主用参芪以补营气、胃气之不足;孙一奎阐发命门动气,以温补下元为重;吴楚私淑东垣,善用甘温益气之法;程杏轩兼收并蓄,撷前贤温补精华,受张景岳影响最深。温补派不能等同于温补培元派,汪机作为温补培元之代表人物似欠准确。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我国最早创用、至今一直沿用的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常被看作是中医临证的缩影,甚至为中医的代名词。在中医学中,脉诊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15.
脉诊之我见     
脉诊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用来识别病证的主要手段,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笔者于学习运用过程中,既深感其博大深奥,又有诸多的迷茫困惑,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17.
新安医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医家辈出,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名医世家,经久不衰;学术交流,引领时尚;海外传播,广受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微学文化这6个"有机统一与结合"方面.  相似文献   

18.
阿维森纳《医典》中脉诊与中医脉诊关系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有关阿维森纳《医典》记载的48种脉中有35种与中医脉诊相同、或与《脉经》所载相同的说法是否准确,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追查,对中医脉诊以及《医典》中的脉诊不同语言术语的含义、以及脉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医典》脉诊的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脉诊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明确中医脉诊与《医典》中脉诊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和阿拉伯医学交流史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服务与新应用的日益丰富,人类社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时代分析的是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然后对事物做出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规律。中医脉诊是总体样本的反映,是全息化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核心。而脉诊心理认知过程更是信息数据的转换,进而向更深层次研究因果关系,最终把脉象的本质反馈出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两都医案》的整理分析,探析明代医家倪士奇的辨证思维及脉诊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将《两都医案》中涉及到脉象及脉理阐释的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分析倪士奇脉诊特色。[结果]《两都医案》共载医案69则,均有详细的脉象描述及脉理分析,其脉诊特色为:以脉定病因,通过人迎脉辨别内伤外感,并且将人迎脉的变化作为疾病痊愈的标准;以寸、关、尺脉象局部脉判断患者五脏生克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内在机制;以脉定病性,对于厥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多舍症从脉;治内痈,皮色不变难以辨证者,以脉诊确定病位,左手沉数则内痈在左,右手沉数则痈在右,中央沉数则痈在中。[结论]《两都医案》内容丰富,阐理详尽,反映了倪士奇的系统辨证思维及诊脉特色,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研读、总结及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