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进行测序。患者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并采用SIFT、PolyPhen_2、Mutation Taster和GERP++软件对致病性不明的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结果: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分别检测到1个NF1基因变异: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c.4064delC和Exon14_36del。其中c.4064delC与Exon14_36del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结论:本研究中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发现3个NF1基因突变,其中2个为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I型神经纤维瘤病1家系、1例散发患者及2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结果:在家系的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DNA中检测到NF1基因c.3975-2 A〉T突变,其他家系成员未发现突变位点;在散发病例中检测到c.3619delA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 I型神经纤维瘤病具有遗传基因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遗传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新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发现可疑突变位点后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先证者检测到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变异,先证者父亲及先证者两个双胞胎儿子均存在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位点杂合变异,先证者之妻未见该位点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为新发变异。结论 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变异为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家系、1例散发患者及2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结果:在家系的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DNA中检测到NF1基因c.3975-2 AT突变,其他家系成员未发现突变位点;在散发病例中检测到c.3619delA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具有遗传基因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1例I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NF1)家系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本家系共累及三代人,抽取其中的3例临床表现符合NF1的患者和3个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同时采集健康对照血样100份,利用PCR技术对I型神经纤维瘤病致病基因NF1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本家系患者中,发现NF1基因16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新的无义突变c.2620AT(p.K874*);家系中正常对照及1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突变。结论该家系除临床表现外,利用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证明该家系患者为家族遗传性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p.K874*突变是其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法检测1例NF1患者、2例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NF1基因突变.结果 在NF1患儿中检测到1个移码突变c.3822delC,患者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在该例NF1患儿中新发现1个NF1基因移码突变c.3822delC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致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三例散发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进行NFl基因检测。方法:提取3例患者及5名正常家系成员和100例无NF1家族史的正常人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经纯化后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结果:患者1,患者2和患者3分别检测到39号外显子发生碱基G缺失(c.5635 delG),47号外显子大片段碱基缺失(c.7041~7062+4del),21号外显子发生碱基A、C缺失(c.2714-2715delAC)。患者家属及100例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在3例NFl患者中发现NFl基因3种新突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检测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奉贤区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门诊收集5例表型温和、仅有皮损的NF1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在家系调查的基础上,观察和记录NF1的临床表型,并利用二代靶向基因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来检测和验证致病突变。结果 5例先证者都仅有皮损(包括咖啡斑、雀斑、神经纤维瘤),无其他系统损害;5个家系先证者共发现5种突变,分别位于NF1基因的不同外显子中,包括1个大片段缺失突变(hg38:chr17:31327199-31335928 del 8 730 bp)、1个剪切突变(c.7970+1G>T)、1个插入突变(c.3011 _3012insTATG,p.N1004fs*)、1个缺失突变(c.1754_1757delTAAC, p.T586Vfs*18)和1个无义突变(c.C503G,p.S168X),前3种是未经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在5个先证者表型温和的NF1家系中检测出5种突变,鉴定出3种新突变,丰富了NF1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4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儿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情况。方法 收集4例RDEB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使用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基因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致病基因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双向验证。结果 4例患儿基因检测均显示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共8个突变位点。例1为中度泛发型RDEB,存在父源c.7828C>T和母源c.448G>A突变;例2为中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3625_3635del和母源 c.2726_2728del突变;例3为局限型,存在父源突变c.682+1G>A和等位基因突变c.5532+1G>A,其父母外周血DNA未发现c.5532+1G>A突变;例4为重度泛发型,存在父源c.5196delC和母源c.500_501insAGGG突变。其中c.2726_2728del和c.5196delC突变既往未见报道。结论 4例RDEB患儿均存在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为其致病原因。其中,双等位基因移码突变携带者的表型重于双等位基因剪切位点、错义和无义、移码和氨基酸缺失及插入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2例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对2例NF1患者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NF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2例NF1患者中检测到两个突变:无义突变c.1009G>T和移码突变c.3443-3444delCA,在患者家属中正常人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该2个突变以前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结论: 2例NF1患者中NF1基因的新发现的无义突变c.1009G>T和移码突变c.3443-3444delCA,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而引发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Bjornstad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儿,其表型正常父母及10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DNA,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基因突变,然后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及其父母在BCS1L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在第7个外显子上发现c.818delC缺失突变,在第8个外显子上发现c.917G>A错义突变。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到BCS1L基因突变。结论:该患儿存在BCS1L基因突变,可能与Bjornstad综合征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 目的 对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进行比对,比对结果采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并预测生物学信息,在100例健康对照中验证该位点。结果 患儿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共携带3个致病突变,即COL7A1基因c.3625_3635 del11、c.6270delT突变和PLEC基因c.12772G>A突变。其中COL7A1基因c.6270delT突变和PLEC基因c.12772G>A突变皆为新发突变。COL7A1基因c.3625_3635 del11及c.6270delT突变来自父亲,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PLEC基因c.12772G>A突变来自母亲,导致网蛋白第4258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p.Glu4258Lys)。结论 该患儿是由COL7A1与PLEC双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例散发的伴丘疹损害的先天性无毛症(APL)患儿进行Hairless(H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儿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血液样本DNA,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APL患儿HR基因突变。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H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位于第10号外显子的新的移码突变c.2270delC和位于第15号外显子内的新的错义突变c.3038 T>C。以上两种突变在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结论:在该患者中检测到了HR基因的突变,其产物无毛蛋白的缺失或者功能减退可能是导致该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Hailey–Hailey disease (HHD) is a kind of autosomal dominant dermatosis. The ATP2C1 ge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pathogenic gene of HHD since 2000. In this study, direct DNA sequencing was used to identify ATP2C1 gene mutations in four Chinese families and two sporadic cases with HHD. The entire coding and flanking intronic sequences of ATP2C1 were screened for mutations and five heterozygous mutations of the ATP2C1 gene were detected in the four pedigrees and two sporadic cases with HHD. Four of them were novel, including three frame‐shift mutations (c.1330delC, c.888_889insT, c.478_479insA) and one nonsense mutation (c.1720C>T). These data added new variants to the database of ATP2C1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H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