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探讨有效控制策略和方法。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2所小学为干预组,再选另2所小学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为期1 a;对照组则不进行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比较2组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近1周不良交通行为发生率以及1 a内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伤害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干预后交通安全知识的答对率比干预前有显著上升(P0.01);干预组干预后近1周不良交通行为发生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干预后近1 a交通事故发生率和交通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以上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交通安全知识与交通事故有统计学关联。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性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伤害干预活动的效果,为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整体健康促进模式开展创建工作,并重点进行伤害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335和527名学生预防伤害的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学生预防伤害知识及信念评价得分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学生安全行为评价得分为43.6分,干预后提高到46.6分(P<0.01)。结论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预防伤害的健康促进与综合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分别在北京市3个城区、近郊区和远县各选择1所初中和1所高中作为干预学校,然后根据干预学校的规模、教学水平在各区县分别确定另外1所初中和高中作为对照学校。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在干预学校开展以宣传道路交通法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活动前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行为以及调查前1年内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变化情况评价干预活动的效果。[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干预组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平均知识和违章行为得分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平均知识得分从原来的10.1分上升到13.9分(t=-26.56,P﹤0.01),调查前1月平均违章行为得分从原来的1.8分下降到0.3分(t=15.51,P﹤0.01),调查前1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原来的14.8%下降到8.4%(χ2=114.198,P﹤0.01)。与此同时,对照组平均知识得分也较前有明显改善,从原来的10.4分上升到11.1分(t=-7.442,P﹤0.01),但平均违章行为得分较前无明显变化,从原来的2.0分下降到1.9分(t=1.61,P﹥0.05),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却有所上升,从原来的13.1%上升到13.2%(χ2=7.799.2,P﹤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活动提高了中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农村小学预防伤害干预活动的效果。方法运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对农村小学预防伤害干预,分别对干预前后的300名和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预防伤害的知信行,观察并统计干预前后的评价得分情况。结果学生预防伤害知识得分和信念评价得分在干预后均有所提高,但是干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后学生的安全行为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农村小学预防伤害干预活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藏山南市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伤害发生,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藏山南市3所小学作为调查学校,基线调查后选取2所小学为干预组,1所小学为对照组,通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进行干预效果评估。使用SPSS 22.0软件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伤害发生率、伤害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学生干预后伤害发生率为14.0%,低于干预前的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干预后学校学生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比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保护和危险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7.48±5.83)分,干预后伤害保护行为得分为(18.36±6.01)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负向(危险)行为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小学生伤害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西藏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提高伤害相关知识水平和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闸北区中学生发生校内意外伤害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闸北区2所中学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1年的一系列集体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分析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学生的伤害知、信、行改变情况和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校内伤害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8.18和8.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校内伤害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9.21和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两组间伤害预防态度、相关不良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校内伤害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学生伤害及其预防相关知识水平。若能持续开展类似干预活动,从长远看,对改善伤害相关不良行为和预防中学生校内意外伤害发生,降低校内伤害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初、高中学校各1所作为干预学校,再分别确定本区另外两所初、高中学校作为对照学校。在干预学校开展以宣传道路交通法为主的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持续一年,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分别在开展干预活动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行为以及调查前一年内交通伤害发生率的变化情况评价干预活动的效果。【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干预组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平均知识和违章行为得分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平均知识得分从原来的10.08分上升到13.88分(t=-26.56,P〈0.01),调查前一月平均违章行为得分从原来的1.71分下降到0.27分(t=15.51,P〈0.01),对照组平均知识得分也较前有明显改善,从原来的9.8分上升到12.11分(t=-12.81,P〈0.01),但平均违章行为得分较前无明显变化。从原来的1.45分下降到1.28分(t=1.56,P〉0.05)。【结论】干预活动有效她提高了中学毕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杨浦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知识信念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学生预防自行车伤害的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杨浦区7所中学的4250名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中学生交通法律法规和自行车交通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62.5分,女生略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57,P=0.000)。83.29%的学生愿意了解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及交通安全知识,但只有19.38%的学生接受过培训和教育。18.41%的学生认为自行车伤害不会给家庭、个人、社会带来负担。在调查前1个月内,经常违法违章的学生占8.51%,至少有1种违法违章的占81.42%;学生过去1a中自行车伤害发生率为7.12%。结论杨浦区中学生预防和控制自行车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对中学生加强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自行车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知识、信念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从而为开展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的方法,分别确定具有城区、近郊区和远县特征的区县各1个。然后分别确定每个区县的2所初中和2所高中作为被调查学校。最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每个被凋查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和高中学校的高一、高二年级各两个班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平均得分为64.1分,各年级之间学生平均知识得分无明显差别(F=2.738,P〉0.05);听说过道路交通法的中学生比例为85.7%,在学校接受过交通法教育的中学生只有68.1%。认为交通安全应该由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负责的学生比例为69.5%。在调查前一月至少有过1种以上违章行为的中学生比例达60.6%,有过2种以上违章行为的比例为43.3%;在过去一年中有14.0%的中学生发生过交通事故,其中有37.0%的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开展以宣传道路交通法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健康促进项目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农村小学生预防伤害的认知和行为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对试点学校开展以预防伤害为重点的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不同学龄段小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3.7%~24.3%,大多数(20项)健康行为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农村学校预防伤害发生健康促进项目对于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建立预防伤害健康行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上海市杨浦区中学生进行自行车伤害干预,探讨预防和控制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措施和方法。方法从上海市杨浦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现况调查的7所中学中,随机抽取2所作为干预学校,另外5所作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的1 823名学生实施以健康教育、制度管理、严格执法以及环境改造等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学校的2 306名学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1 a后,比较2组学生干预前后自身及相互预防控制自行车伤害知信行及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9.08分增加到干预后的10.32分(P<0.01),骑车违章率由97.20%下降到94.94%(P<0.01),态度、信念各指标明显提高,自行车伤害发生率由7.46%下降到2.19%(P<0.01);对照组知识得分前后基本保持在8.49分,骑车违章率由97.09%下降到96.81%,自行车伤害发生率由6.85%下降到5.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的效益-费用比值为3.02∶1。结论以宣传教育、制度管理、严格监督执法以及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自行车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城乡结合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模式,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宁波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为对象,建立并实施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和环境改变综合干预对策,通过一年半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伤害发生及知信行等方面变化。结果:干预后中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被调查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经常在马路上打闹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从1.3%和1.9%下降至0.6%和0.8%);干预前后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技能培训和环境改变为辅的伤害干预方式在5所学校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为城市城乡结合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学校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情况,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提高初中生预防艾滋病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方式。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多种形式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再进行终期效果评估调查。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1.7%上升到87.3%,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由67.1%上升到80.3%,对艾滋病宣传教育持有的正确态度率由92.6%上升到95.7%,艾滋病宣传教育愿意参与率由88.6%上升到89.7%,干预前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重要场所及主要途径,开展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淮南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检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为相关部门开展中学生防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淮南市3 000名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淮南市中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和书籍等途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经过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水平从干预前的44.1%提高到干预后的86.0%,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取干预措施后,学生们除“是否对艾滋病感到恐惧”外其它方面态度均得到明显正向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其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得到明显正向转变,提高了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预防宣传,同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减轻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骨折的流行特征,实施预防骨折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改善中小学生对骨折知识行为的认知,降低目标学校中小学生骨折伤害的发生。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南山区2所中学454名中学生为骨折调查对象,通过"深圳市中小学生骨折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南山区3所中小学263名中小学生为骨折干预对象,通过骨折防控健康教育和校园环境评估等方式进行干预,采用χ~2检验比较骨折干预前后问卷调查回答正确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过去1年里,454名深圳市南山区中学生的骨折发生率为6.2%,15.2%学生能够完全正确判断是否骨折,21.6%学生具备充足的预防骨折安全意识,采用骨折知识教育进行骨折干预,83.3%相关骨折知识、态度和行为题目的回答正确性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骨折发生率较高,学生的骨折知识不足,预防骨折的意识和行为有待于提高,监测点学校开展预防骨折健康教育课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北京市大兴区农民工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通过现场培训、资料发放、播放DVD等活动对大兴区13家企业的1500名农民工进行为期6个月的职业卫生行为干预,并调查干预前后农民工职业卫生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状况。结果干预后,农民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有了一定提高,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9.83±2.939提高到10.97±2.7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态度得分与行为得分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场培训、资料发放等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提高农民工职业卫生知识水平、改变其职业卫生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肖富香 《中国健康教育》2012,(5):404-406,413
目的评价对职业中毒病人实施跟踪连续性健康教育效果,以探讨完善教育模式。方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106例职业中毒病人实施住院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出院后采用医院一社区联动教育模式进行跟踪连续干预,并在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进行测评,比较病人在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变化。结果病人知识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65.82分上升到88.71分,态度平均得分由61.10分上升到81.97分,行为平均得分由59.55分提高到77.88分,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态度和行为干预效果好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病人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教育前(P〈0.05),且高年龄组干预后行为得分好于低年龄组(P〈0.05)。不同文化程度病人干预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职业中毒病人采用医院一社区联动模式实施跟踪连续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职业中毒病人防治知识水平,显著改善病人对疾病防治的态度和行为,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学生对甲流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评价在宁波市中学生中开展甲流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从宁波市抽取800名中学生,分别在开展甲流健康教育前、后两次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甲流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甲流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6.72%和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健康教育,再次调查的知识平均得分有所提高,达到22.43分;甲流相关态度和行为问题的肯定回答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流相关知识得分、过去半年曾患流感和学校组织甲流疫苗接种是"是否愿意接种流感疫苗"的影响因素。中学生甲流健康教育总体需求率为76.3%-90.6%。结论:学校预防甲流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抵御甲流的能力,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甲流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为教育部门开展学生预防艾滋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梅州市梅江区中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方面教育,在干预前后随机抽取所辖的完全中学各2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66.4%提高到干预后96.0%,除“与HIV感染者共用剃须刀”干预前后(分别为83.0%与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相关态度也有明显改变,除“是否愿意与HIV感染者学习工作”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教育效果明显,但仍需重点的有针对性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南宁城市社区居民伤害预防干预效果,为城市居民社区伤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社区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南宁市抽取被调查社区,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干预前后的资料。干预过程主要采取了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后伤害发生率由28.34%降至14.06%,下降50.39%,干预前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04,P〈0.001);多发性伤害发生率则由3.74%降至0.00%,干预前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28,P〈0.001);伤害知识知晓率、正确认知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55.27%、71.60%上升至干预后的86.76%、89.52%,危险行为发生率也由干预前的57.79%降至干预后的33.12%,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伤害干预,能提高社区居民伤害安全知识水平,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态度和建立健康的行为,从而有效的降低伤害的发生率,是预防伤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