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小脑具有语言加工功能,并且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小脑右侧,但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此外,小脑左侧是否同样参与语言加工?目的:通过检测参与言语产生加工过程的相应激活脑区,观察右侧及左侧小脑在言语产生中的激活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8—06/07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室完成。对象:8名健康的右利手大学生,无色盲或色弱等,均自愿参加实验。方法:实验采用组块设计,作业任务是动词产生,要求被试根据屏幕中间呈现的名词默念1个与呈现名词相关的动词;对照任务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间呈现的注视点“+”。同时实时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利用AFNI软件对功能数据进行划感兴趣区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分析动词产生作业中小脑的激活位置、坐标、体积等统计数据和脑激活图。结果:动词产生激活了右侧小脑,同时左侧小脑也表现出明显的激活,且激活体积比右侧大。结论:小脑的语言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右侧小脑,左侧小脑可能也参与了语言功能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吸食海洛因所致脑白质病变的CT表现(附1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吸食海洛因脑白质病变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吸食海洛因患者的脑部CT表现,结果:7例均有双侧大球脑白质对称性广泛性密度减低,双侧基底节内囊后肢及小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2例表现为基底节内囊后肢及小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1例表现为小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结论:大脑及小脑半球脑白质,基底节区对称性密度减低是吸食海洛因所致脑白质病变特征性CT表现,尤以小脑改变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王省  孙银平  蔡新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242-243,F003
背景:神经肽Y能神经元分布于大脑皮质、尾壳核、边缘系统、丘脑、脑干等多个部位,与运动的学习、记忆及高级整合功能有关;小脑具有通过学习而重新组合的能力,研究大鼠小脑皮质内神经肽Y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可对小脑皮质运动学习的形态学基础有所了解。目的:研究大鼠小脑皮质内神经肽Y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探讨神经肽Y能神经元与小脑运动学习、记忆的关系。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新乡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病理生理教研室和形态中心。材料:实验于2001-07/12在新乡医学院形态中心进行。清洁级SD大鼠1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00-200g。方法:腹腔麻醉后,升主动脉灌注固定,开颅取小脑,入相同固定液中后固定48h,常规石蜡包埋;沿小脑矢状面作连续切片。神经肽Y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照采用大鼠大脑切片;阴性对照用正常小牛血清替代第一抗体,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替代第二抗体。光镜下观察,显微照相。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大鼠小脑皮质内神经肽Y能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结果:大鼠小脑内神经肽Y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在皮质的Purkinje细胞层,胞体呈梨形或烧瓶状,细胞核清晰不染色,轴突伸向颗粒层,树突呈网状伸向分子层,突起未见染色。分子层和颗粒层未见阳性细胞,但可见神经纤维的存在。结论:小脑Purkinje细胞层内神经肽Y阳性神经元可能与运动学习、记忆、内脏活动及高级整合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脑位于后颅窝这一较特殊部位,且供应小脑的3对动脉: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后下动脉(PICA),从相应的动脉发出后均同时供应脑干。故临床表现多样化,给诊断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过去绝大多数病例只能在手术及尸检中得以确诊,随着CT的普及和MRI的应用,其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现将我院2000年6月~2006年3月收治的26例小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2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分析,并对CT及MRI表现按脑动脉支配区进行分型。结果:小脑前下动脉区24例,小脑后下动脉区10例,小脑上动脉区8例。结论: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多变,缺乏特异性,而MRI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MRI对小脑梗塞的诊断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6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法。结果:小脑上动脉(SCA)区梗塞7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12例;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36例;小脑上动脉(SCA)并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6例;双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7例.小脑梗塞灶T1WI呈略长T1低信号,T2WI呈略长T2高信号,边缘清楚光滑,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对后颅窝病变,如小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创钻孔血肿清除术对小脑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6—年1月间3例小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钻孔治疗,术后康复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微创钻孔治疗小脑血肿疗效显著,且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运动后大鼠小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敬  方明  黄叔怀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514-7515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运动后大鼠小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探讨一氧化氮在小脑运动调节中的意义及小脑对运动中枢的调节机制。方法:43只SD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运动力竭即刻组,大负荷运动后6,18,24h组,分别测定小脑iNOS活性。结果:对照组与力竭运动后即刻组及大负荷运动后6h组,18h组和24h组iNOS观测值分别是(1516.939&;#177;252.852)。(2406.874&;#177;342.065)。(2249.791&;#177;107.140),(1686.835&;#177;205.366)和(1600.744&;#177;109.029)μkat/g。力竭组小脑iNOS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276,P=0.000)。大负荷运动后6h组小脑iNOS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大负荷运动后18,24h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8.760,P分别为0.000,0.000,0.ooo)。结论:大鼠小脑iNOS活性在力竭运动后即刻、大负荷运动后6h明显升高,表明一氧化氮参与了运动调节,是小脑对运动调节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分析30例临床确诊的不典型小脑梗死的MRI资料。结果:30例小脑梗死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范围从3cm至一侧小脑半球,其中发生于小脑下部18例,小脑上部9例,一侧小脑半球3例。梗死在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16例,等信号6例,稍高或混杂信号8例,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20例增强病例中,无明显强化7例,不规则环状、脑回样强化4例,结节样强化4例,肿块样强化5例。结论:MRI对形态、信号、范围等均不典型小脑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例中听神经瘤86例,脑膜瘤38例,三叉神经瘤25例,表皮样囊肿23例,星形细胞瘤16例及颈静脉球瘤11例。结论:MRI能较好的显示桥小脑角区肿瘤,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胆脂瘤形成的原因,方法:经乙状窦后进入桥小脑角,将胆脂瘤表面蛛网膜切开,剥起胆脂瘤自切口处刮出,并将碎屑冲吸干净。结果:11例全部治愈,除1例原动眼神经麻痹未恢复处,其他症状体征均消失,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9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桥小脑角胆脂瘤的首选疗法,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采用后颅窝扩大重建与或部分小脑扁桃体切除,以达到打通颅-脊脑脊液循环,建立正常的脑脊液循环状态。结果:20例中除2例因脊髓空洞太大恢复较差外,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讨论:后颅窝扩大重建+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不仅能解除本病的成因,而且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脑常见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月至2003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CT、MRI综合诊断的250例小脑常见肿瘤。全部病例都做增强扫描检查,本组病例均做迭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76例在术前经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得到明确诊断,有特征性表现147例。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及CT表现有助于小脑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脑传入神经纤维对成年大鼠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外科吸引术毁损小脑蚓垂和小结,观察中枢耳石器神经元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小脑蚓垂小结毁损后,规则型放电神经元的比例增加,C神经元呈现出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种放电类型,而少数Ⅰ神经元表现出规则型放电。同时,各类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均值或增强或减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小脑蚓垂小结毁损后,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受到了明显影响。提示当动物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功能特性的中枢耳石器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受小脑蚓垂和小结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Frenkel训练法治疗小脑性协调障碍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芳  谭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182-3183
观察Frenkel训练法对小脑性运动协调障碍患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用Frenkel训练法对小脑性协调障碍患40例进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协调性检查方法对小脑性运动障碍患进行协调性的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结果:协调性 ,训练后四肢和躯干协调运动能力有显性提高,Barthel指数提高388.0%,两经统计学处理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Frenkel训练法对改善患的小脑性协调障碍有效,并能提高ADL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Ⅰ/RDN),刺激小脑FNI/R组(Ⅰ/RFN);其中Ⅰ/RDN,Ⅰ/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再灌注24h;于缺血前1,4,7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 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缺血前1,4,7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lt;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作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聪敏  王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8-2209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 小脑电刺激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 Vojta) 康复中心训练;康复组:执行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中心训练;对照组仅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康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小脑电刺激组法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小脑电刺激可作为脑瘫康复的较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深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的认识,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脑镰、小脑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CT复查12例;结果;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新月状影、片状高密度影、扇形高密度影、U形高密度影,累及大脑镰后部者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7/1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取健康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4组:①心肌梗死组(n=30):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②电刺激组(n=30):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予以左冠状动脉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n=30):毁损小脑顶核5d后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行左冠状动脉结扎。以上3组又分别分为心肌梗死后1,7,21d3个时相组,每组10只。④假手术组(n=8):开胸术后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但不结扎,电极插入小脑顶核,但不与予以刺激。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心肌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组织标本,测定心脏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应用生化方法,表示乙酰胆碱释放量。 结果:去除死亡、心肌未梗死、小脑顶核电刺激或毁损失败的大鼠,最终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组、电刺激组、小脑顶核毁损组、假手术组分别为13,20,13和8只。①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q=12.080-15.396,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q=9.934,10.82l,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q=5.283,3.780,P〈0.05-0.01)。②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4.339-5.318,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q=5.449,4.465,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3.843,P〈0.05)。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早期心脏梗死区或非梗死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