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 方法 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643例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 结果 643例房颤患者,年龄40~94岁,男女比例为1∶0.68;房颤病因中,<50岁患者最常见的是孤立性房颤,≥60岁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 结论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由2017年1月-2019年12月,择选出我院收治的1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参照不相同的药物种类,把其分成华法林组、新型组,对华法林组共83例患者施予华法林,对新型组共73例患者施予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观察比较其最终的结果 .结果 对于总依从性,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高(P<0.05);对于血栓与出血的总发生率,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低(P<0.05).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5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状况及卫生经济学特点,分析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一病区住院的1 93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 406例(72.60%),女性530例(27.40%),平均年龄(56.4±10.4)岁。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660),利伐沙班组(n=620),达比加群酯组(n=656)。对其围术期抗凝方案、药物构成比例、治疗费用及出血、栓塞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期限为术后3个月。结果:1 936例患者房颤病程中位时间为(31,6)年。2015~2019年华法林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2015年vs. 2019年:79.80%vs. 20.24%,P0.001),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使用比例均呈明显上升(P均0.001);2015~2017年年化人均药物费用[元(/年·人)]呈显著上升趋势(2 609.9 vs. 6 096.4 vs. 10 339.4,P0.001);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具有更优的成本效果比(217.8 vs. 13 158.7 vs. 12 142.1,P0.001)。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共发生大出血9例(0.46%)及栓塞事件17例(0.88%),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栓塞15例;华法林组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的栓塞发生率(1.20%vs. 0.65%vs. 0.76%,P=0.35)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0.76%vs. 0.32%vs. 0.30%,P=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 936例患者中1 439例患者为间断性抗凝治疗,497例连续性抗凝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华法林与NOAC抗凝药使用后患者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华法林与NO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华法林较NOAC有明显的效价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华法林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对 5 4 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 ,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 :华法林用量为 2 .5 4± 0 .7(1~ 6 )mg/d ,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率 (INR)在 2~ 3范围时 ,轻度出血率为 3.15 % ,经相关处理并调低INR值 ,所有出血均停止 ;无一例因严重出血而终止抗凝治疗 ;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75岁以上房颤者出血发生率增加。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 ,INR维持在 2~ 3范围可能是安全的 ;轻度出血患者经调低INR值 ,出血可以停止 ,不影响继续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依从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保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性患者272例,根据应用抗凝药种类不同分为华法林组96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76例,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抗凝依从性和各自停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华法林组与NOACs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8.80±3.51)月,NOACs组停药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57.39%vs.22.92%,P<0.001)。对房颤疾病本身及其危害认识不足是两组患者停药的共同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购买因素、出血因素、对疾病缺乏认识对两组患者停用抗凝药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服药依从性仍较低,多种因素影响房颤抗凝,其中对房颤缺乏正确认识是导致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口服华法林治疗干预,针对治疗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干预,对比两组非瓣膜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现状,为老年房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875例,将其中济南军区总医院的445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为60~74岁158例,75~80岁118例,81~84岁11 2例,≥85岁5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房颤分类及用药情况。结果所有阵发性房颤治疗以药物复律为主,占61.4%,所有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占80.1%,抗血栓治疗以阿司匹林为主,占77.7%,华法林占1 4.5%。与60~74岁比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建议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80岁比较,75~80岁、81~84岁患者实际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使用胺碘酮最多,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普遍,基层医院华法林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詹莹  周晗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11):1027-102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治疗率。方法选取2013-01~2015-12收治的51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ADS2评分法筛选出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2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CHADS2评分≥2分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的291例患者中,规范化抗凝治疗只有61例(20.9%)。结论应加强对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10.
胡曙云 《内科》2007,2(3):358-35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心房颤动的抗凝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了146例房颤住院病人华法林的应用情况。结果146例房颤病人中仅有20例加用华法林抗凝,总抗凝治疗率为13.70%,其中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45.16%,而非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6.3%。未加用抗凝治疗者有9例发生脑梗塞,3例发生下肢动脉血栓。结论基层医院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不足,抗凝率偏低,血栓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