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肝尾状叶的突起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肝尾状叶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离体无病变成人肝脏34例,对肝尾状叶的突起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34例肝尾状叶均有尾状突,该突位置较恒定,前邻肝门静脉,右邻下腔静脉,左邻乳头突,后邻右膈脚。11例(32.3%)肝尾状叶有较明显的乳头突,该突前邻肝门静脉左支,右邻尾状突,左邻静脉韧带裂,后邻腹主动脉。尾状突和乳头突下方有肝总动脉横过。32例(94.1%)肝尾状叶有下腔静脉后突,该突前下邻下腔静脉及第三肝门,前上邻下腔静脉及第二肝门,后邻膈。下腔静脉后突包绕下腔静脉后壁的1/3至2/3,平均包绕下腔静脉后壁1/2;其中2例(5.9%)完全包绕下腔静脉与肝右叶相遇。结论 肝尾状叶的突起与三个肝门紧邻,对其精确定位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 mm和(6.34±1.45) 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 mm和(5.83±1.37) 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 mm和(7.65±1.52) 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 mm和(8.16±3.22) 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 mm和(6.08±1.86) 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 mm和(7.53±2.04) 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 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 mm及(18.94±8.72) 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胎儿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在肝门处的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胎儿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在肝门处的吻合情况。方法3-10个月胎儿47例,解剖显露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测量直径、长度等,绘图记录它们在肝门处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脐静脉肝内长度为0.97±0.29cm,入肝处压扁直径为0.33±0.14cm。②门静脉右支和左支起始处直径分别为0.37±0.15cm和0.34±0.13cm。右支入肝右叶,而左支入门窦,入门窦处压扁直径为0.33±0.13cm。③门窦由脐静脉与门静脉左支汇合而成,呈梯形,前部宽为0.59±0.16cm,后部宽为0.62±0.16cm,长度为1.10±0.40cm。④静脉导管始于门窦左后部,末端注入下腔静脉,长度为1.05±0.34cm,始端直径为0.43±0.15cm,静脉导管与门静脉左支夹角为86.51±19.41°。结论脐静脉、门静脉、静脉导管之间在胎儿肝门处存在吻合, 吻合处为门窦。门窦由脐静脉与门静脉左支汇合而成,末端连有静脉导管和门静脉左支。脐静脉、门静脉左支将血液汇入门窦, 而静脉导管和门窦周围发出的分支将血液导出门窦,分别至下腔静脉和肝血窦。  相似文献   

4.
目的MSCT血管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门脉左支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78例接受CT上腹部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组、正常组,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其分支分型、肝静脉间与和下腔静脉的夹角、门静脉MSCT显示结果、门静脉各段紧密接触面,评估肝脏体积与左、右肝体积。结果78例扫描者肝静脉分型:Ⅰ型52例,Ⅱ型26例;门静脉分型:Ⅰ型61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3例;肝硬化组的肝右静脉[(63.85±6.47)°]、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68.75±6.93)°]均较正常组[(53.27±5.49)°、(56.72±5.76)°]大,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夹角[(64.31±6.58)°]大于正常组[(56.72±5.69)°,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长度与直径、门静脉左支直径、门静脉分叉夹角均大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左支与肝脏紧密接触面积[(33.69±3.42)%]较正常组[(41.87±4.25)%]小(P<0.05);肝硬化组全肝体积、右肝体积小于正常组,而左肝体积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在TIPS术者,可准确评估其血管解剖信息。肝硬化状态下门静脉右支上壁和后壁,左支顶部、矢状部有密切联系,可作为门静脉安全穿刺点。  相似文献   

5.
肝尾状叶及其血管的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肝尾状叶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成人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22例、矢状断层标本14例和冠状断层标本5例研究了肝尾状叶及其血管的断层解剖。结果肝尾状叶有5面,在外形上可分为固有肝尾状叶(Spigelian叶)、腔静脉旁部和尾状突三部分。固有肝尾状叶,在横断面上,14例(63.6%)伸出腔静脉后突,11例(50%)出现孤立乳头突现象;在矢状断面上,4例(28.6%)下端出现分又。在15例(68.2%)横断层和12例(85.7%)矢状断层标本上,可见肝尾状叶鞘系,主要出现于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层面。在断层标本上,可见1~3支尾状叶静脉,大部分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中、下份。粗大的肝右后下静脉分别见于10例(45.5%)横断层、4例(28.6%)矢状断层和1例冠状断层标本上。结论肝尾状叶依内部脉管构筑,应视为为一个独立肝段(段1),但在外形上又可分其为3部;肝尾状叶切除术前,应用MRI或增强CT检查,充分认识肝右后叶的静脉引流情况。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暴露途径,为右三肝叶和肝左外叶切除提供解剖学基础。②方法 取30例成人肝标本,以肝镰状韧带和左纵沟所在的平面为中心,向两侧行平行连续性切面以观测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及其分支情况。③结果 矢状部、囊部的左右侧和角部的左右侧在肝膈面的对应点三维坐标(单位均为cm)分别为(0.65、4.64、4.35),(-0.45、4.72、4.40),(0.55、6.65、3.76),(-0.45、6.67、3.70);在肝脏面对应点三维坐标分别为(0.66、4.50、2.74),(-0.45、4.54、2.40),(0.50、6,51、2.76),(-0.51、6.54、2.70)。④结论 在肝脏面左纵沟右0.5cm处做切口较易暴露处理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右侧分支;在肝的膈面镰状韧带左0.7cm处做切口可以较为容易地结扎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的左侧分支,从而避免损伤矢状部主干。  相似文献   

7.
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P国临床进行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例成人肝标本上观测肝静脉的汇合类型,开口纵径,横径,肝静脉与静脉交叉处的长度,横径,两静脉间距离 。结果;三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分三种类型,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后上支交叉,肝中,左静脉与门静脉左干交叉。结论: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的首选部位是在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及右后上支之间;其次是在肝中静脉与门静左干之间,肝左静脉不宜行肝内门-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解剖过程中发现一男性成年人的腹腔动脉分支异常,出现食管、肝、胆、胰迷走动脉。一、腹腔动脉于第十二胸椎体下1/3的前方由腹主动脉发出后,于其上壁先发出一长0.2cm的膈下动脉短干,然后发出胃左动脉,最后分为脾动脉和肝总动脉二终末支.膈下动脉由腹腔动脉发出后,立即分为左、右膈下动脉向外上布于膈肌。二、食管迷走动脉:肝固有动脉由肝总动脉发出后分为肝右动脉、肝食管动脉、幽门动脉和胃右动脉。肝食管动脉先后分出肝中和肝左动脉后向左至食管腹段分支特称其为食管迷走动脉。三、胰横迷走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于幽门下方分出胰十二指肠前上动脉后不久,即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横迷走动脉。后者绕胰颈下缘至胰背面穿胰腺实质与胰大、胰尾动脉相吻合,分支供应胰腺血液。四、肝迷走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后壁发出,在门静脉合成处与下腔静脉之间先向右,然后于胆总管左侧向上,走在肝总管后方与其交叉后进入Calot三角,分出胆囊动脉后继续向上,全长7.0cm,在门静脉右支右侧经肝门入肝右叶。五、胆囊迷走动脉:在Calot三角内由肝右迷走动脉分出后,水平向右长1.3cm,于胆囊颈上方达胆囊体左缘,分三支布于胆囊前后面及其左缘。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患者女 ,36岁。因腹胀乏力 5年加重 2月 ,于2 0 0 1年 3月 31日以布 加氏综合征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混合闭塞型收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T 36 .4℃、P 78次 /min、R 19次 /min、BP 12 0 /80mmHg。ECG及心脏彩超除下腔静脉闭塞外大致正常 ,腹部彩超示 :肝脏增大 ,上下径 88mm ,前后径38mm ,肝尾叶增大 ,左肝静脉 4mm ,中肝静脉9mm ,右肝静脉 7mm ,三者入口处呈节段性闭塞 ,尾叶肝静脉 12mm及右后肝静脉 7mm血流汇入下腔静脉 ,流速为 11cm/s及 10cm/s。肝静脉间可见多支交通支。门静脉主…  相似文献   

10.
在53具成人尸体上,对肾上腺静脉的腺内段和腺外段,以及与肾上腺静脉造影有关的静脉作了解剖学的形态观测。主要结果如下:左、右肾上腺静脉腺外段均为一支,左侧的恒定地汇入左肾静脉,右侧的以汇入下腔静脉为主(83.02±5.15%),少数汇入右付肝静脉。肾上腺静脉腺外段(自腺门至汇入处)的平均长度,左侧23.05±5.96(43.25~11.00)毫米,右侧8.73±5.13(18.5~5.50)毫米;平均外径,左侧4.99±0.82(7.10~3.25)毫米,右侧2.93±0.87(4.85~2.00)毫米。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117.35±11.95°(150~100°);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47.5±14.53°(75~30°)。测量了自股静脉(腹股沟韧带下缘)经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门处各段的长度,为肾上腺静脉插管造影提供参考数据。 肾上腺静脉腺内段的形态,可分为单支型、双支型及三支型。其中以单支型最多见(左侧86±4.91%,右侧50±7.07%),三支型仅见于右侧。 本文从解剖学的角度讨论了左右肾上腺静脉插管造影的难易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肝硬化大鼠联合门静脉结扎与原位肝脏劈离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模型,探讨ALPP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50只肝硬化SD大鼠行ALPPS,选择性结扎大鼠右叶、尾叶、左外叶、左内叶门静脉分支,保留中叶及乳头叶血供,行肝中叶及左内叶肝实质劈离,大鼠以术后存活7d以上视为建模成功。结果50只肝硬化建模大鼠,ALPPS术后存活40只,手术时间(26.75±12.15)min;死亡原因主要为术前麻醉过深,术中失血、膈肌穿孔、下腔静脉损伤、肝静脉分支损伤,术后肝功能衰竭、胆瘘、腹腔感染;存活大鼠7d后处死可见肝右中叶明显增大。肝硬化大鼠ALPPS建模成功率为80.0%。结论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的肝硬化大鼠模型上行ALPPS是安全可行的,可增大术后肝脏剩余体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剖观测胎儿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入下腔静脉的形态特征。方法选择3~10月胎儿肝脏47例,测量肝左、中、右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直径,记录肝静脉属支数。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压扁直径分别为0.34±0.16 cm、0.38±0.21 cm、0.33±0.18 cm;其属支数分别为1.63±0.73个、1.93±0.79个、1.66±0.73个;下腔静脉肝上、肝下压扁直径分别为0.95±0.32 cm、0.52±0.20 cm,后者与前者比为0.57±0.14。结论胎儿肝左、中、右静脉直径较成人细,其中肝中静脉最粗,肝左静脉次之,肝右静脉最细。肝左、右静脉分支以1支居多,肝中静脉以2支居多。胎儿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直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叶坏死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应用Lewis大鼠和BN大鼠分别作供、受者,采用Kamada“双套管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50次,对所有死亡大鼠进行尸体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术后10只大鼠死于肝叶坏死.2只死于门静脉主干栓塞,全肝灰黄色、坏死.8只死于门静脉分支栓塞,其中左支栓塞5只,右支栓塞1只,右后叶分支门静脉栓塞2只.结论:肝叶坏死是大鼠肝移植术后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止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肝叶扭转和预防感染是防止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应用37具成人尸体解剖观测了腹主动脉、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胆总管及下腔静脉各阻断部位的可分离长度和管径,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认为阻断的位置应选在下腔静脉的膈与肝上缘、膈与右心房下腔静脉口、肝下缘与左肾静脉之间,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点段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腹腔动脉与膈之间的腹主动脉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胰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研究2例成人上腹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86例健康成人上腹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位图像上胰腺的分部、毗邻和大小。结果 胰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集中出现在下腔静脉后缘前55mm和其后13mm的范围内。标志性层面为:经肠系膜上静脉层面、经肝门静脉主干层面、经下腔静脉前份及左肾静脉层面、经下腔静脉后份和主动脉裂孔层面。相应层面胰颈、胰头、胰体、胰尾的最大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1.63±3.62)、(11.06±2.33)mm,(47.56±6.47)、(36.55±6.69)mm,(30.13±5.32)、(52.29±10.80)mm,(22.16±2.07)、(35.14±6.06)mm。结论 胰腺MSCT冠状位图像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弥补了横断位CT图像显示病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对肝细胞癌侵犯血管的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4月~2009年2月我院治疗的60例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或肝脏手术前接受门脉3D CE MRA,采用仪器为Philips achiva 1.5test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所获的原始图像经计算机重建成类似血管造影的3D CE MRA图,用于诊断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受侵情况。3D CE MRA的诊断结果同术中超声X线造影和手术-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3D CEMRA。所有病例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均显示良好。手术或门脉造影发现受累血管门静脉23例,肝静脉15例,下腔静脉12例。3D CE MRA检测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的总体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92.8%、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3D CE MRA对肝癌侵犯血管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直观和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ITAPVC)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ITAPVC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多排螺旋CT或心导管造影证实为ITAPVC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多排螺旋CT或心导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误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53例病例中,29例在外院初筛,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0例,疑似2例,漏诊15例,误诊2例,2例均误诊为完全性心内型肺静脉异位连接,漏误诊率58.6%;本院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44例,疑似3例,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中均显示左房壁回声完整,4根肺静脉均未与左房连接,可见共同肺静脉干连接垂直静脉,并穿过膈肌同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并行走行进入肝脏,与肝静脉、门静脉或下腔静脉连接。本组检查漏诊5例,误诊1例,漏误诊率11.3%,3例漏诊为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因同时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右房异构而漏诊,1例误诊为完全性心内型肺静脉异位连接。结论:ITAPVC易于漏诊,当出现右房室明显增大、左房室偏小、房水平右向左分流时,应常规探查肺静脉的走行情况。若剑突下扫查发现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扩张则需高度怀疑ITAPVC,且同时进行心导管或CT血管造影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儿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