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资料。随机抽取经院前急救转运体系转运的患者和自行来院的患者各117例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时间与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明显缩短急性STEM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及进门-球囊时间(D-to-B),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应用,可缩短急性STEM患者FMC-to-B、D-to-B,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值得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急性胸痛患者呼叫及使用院前急救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在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基层胸痛中心收治83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急诊胸痛护理服务,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62例胸痛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流程优化的护理服务,分析两组病人相关指标发展趋势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所有胸痛病人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STEMI病人从入院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FMCtoN)、转运PCI的STEMI病人从入门至转出时间(Door-inand Door-out)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实施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可有效缩短急性胸痛病人急救抢救时间与转运时间,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而提高急性胸痛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人治疗效果的经验。[方法]选取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82例主动脉夹层病人,其中对照组47例,为成立胸痛中心前收治的病人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35例,为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病人行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治疗期间死亡率、急诊救治有效率、转运时间、治疗转归等。[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急诊治疗期间病人死亡率(5.7%)低于对照组(10.6%),观察组痊愈出院率(87.5%)高于对照组(76.2%)。[结论]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的实施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对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手机软件指导下流程改进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D2B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42例急诊STEMI病人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流程,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8例急诊STEMI病人为观察组,采取以手机微信APP为指导的改进流程。对两组病人的D2B时间以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D2B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8.58±9.27)min和(7.98±1.87)d,均短于对照组的(96.62±12.38)min和(9.12±2.96)d,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院内病死率为1.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2%(P0.05);病人出院1个月、3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及累计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手机软件为指导的改进流程可缩短急诊STEMI病人的D2B时间,有效改善病人的救治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胸痛中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我院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胸痛中心接诊的46例急诊PCI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7年2—8月我院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前胸痛中心接诊的46例急诊PCI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从急诊至导管室行PCI的时间、入导管室至安全转运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流程时间和入导管室至安全转运至病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住院时间和围术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缩短胸痛中心急诊PCI急救流程时间,提高手术预后效果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顾琴 《全科护理》2020,18(9):1109-1111
[目的]探究急诊绿色通道路径应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中对急救效率、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行急诊常规护理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1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行急诊绿色通道路径护理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1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前后急救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护理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路径应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中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陈尹 《全科护理》2020,18(14):1727-172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及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各4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救治模式进行急救,观察组应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病人实施救治。比较两组病人救治效果及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120"接警时间、指派急救站时间、接受任务至出诊时间、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及病人送至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病人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救治效率,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就诊10min内完成规定项目达标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所占比例、射血分数、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D-to-B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房颤动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就诊10min内完成规定项目达标率、PCI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中可有效优化诊治流程,缩短D-to-B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162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未成立胸痛中心时收治的13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床旁肌钙蛋白T(TNT)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家属签字同意时间、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 D-to-B)、住院用时、人均住院费用、住院病死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12.90±2.34)min、床旁TNT时间为(27.37±3.9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26.35±2.46)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48.44±7.80)min、门球时间为(116.20±42.62)min;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86±0.49)min、床旁TNT时间为(16.80±2.1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17.67±2.38)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30.06±4.70)min、门球时间为(69.95±16.36)min;两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用时(10.64±4.09)天、人均住院费用(43407.00±544.00)元、住院病死率(7.63%)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6.87%)与观察组住院用时(7.77±3.06)天、人均住院费用(36425.00±370.00)元、住院病死率(1.85%)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可减少激活导管室时间和家属签字同意时间,缩短D-to-B时间和住院用时,减少人均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死亡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急性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中心成立时间分为成立前(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85例和成立后(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8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成立前,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成立前(P0.05),D-to-B达标情况明显高于成立前(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成立前(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性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急诊胸痛中心的救治模式。方法将2015年1-7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例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7月STEMI患者8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原有就诊抢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急诊专科护士提前介入,急诊医护团队化抢救模式,比较两组STEMI患者的D2B时间、DIDO时间、急诊处置时间、候诊时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医护互评满意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2B时间、DIDO时间、急诊处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急诊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配合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提高医护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诊断为STEMI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责任制、全程优质、分级分区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急诊平均就诊时间、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留观室滞留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急诊平均就诊时间、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和急诊留观室滞留率降低,护理满意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全程优质、分级分区护理可以显著缩短STEMI病人急诊就诊时间,降低滞留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金梅 《全科护理》2016,(8):837-838
[目的]研究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对急诊重症脑卒中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急诊接受治疗的158例重症脑卒中病人,2013年3月开始开展急救护理管理,重新改进急救护理环节管理的程序,加强急诊转运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病人设为观察组(89例),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病人设为对照组(69例),未开展急救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病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重症脑卒中病人加强急救护理管理,可明显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建立移动重症监护室(ICU)在提高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外科在2016年5月—2016年7月转运的275例危重症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8月—2016年10月重症外科实施转运的275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模式,观察组采用移动ICU转运模式。比较两组危重症病人转运安全转运情况、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急救物品缺项、仪器蓄电量不足、氧气不足、管路护理不当及转运途中病情监测不到位等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移动ICU有助于提高危重症病人安全转运,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展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3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1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自制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的差异,并统计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危重病人的转运交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降低,缩短了交接时间,规范了交接流程,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管理下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STEMI患者64例为对照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STEMI患者6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首份心电图完成、确诊到术前准备完成、门-导管室(D-to-C)、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