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奔豚为古病名,多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关系密切。现代医家借鉴古人治疗奔豚的理、法、方、药,结合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等当代情志病,效果显著。笔者从发病机理和症状二个方面对奔豚与情志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许多相近之处,认为奔豚与神志病都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基础,与肝肾关系尤为密切,情志致心气内虚作为诱发因素,内外相引,而发奔豚上冲心,故而临床表现以气起自少腹,上冲胸咽,其状若奔豚为特征的情志病,即可按奔豚证辨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最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相似文献   

3.
奔豚病临证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篇中对奔豚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都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但由于仲景所论甚简,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比较混乱,使后学无所适从。且随着临证的积累,奔豚气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都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变化,仅用仲景关于奔豚气的理论指导临床已捉襟见肘,况且直到今天,有关奔豚气发病原因、机制、所关联的脏腑经络和证治规律还都不十分明确,所以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作进一步的探讨,使这一古老的理论能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此正遵循医圣“医道变化,玄冥幽微”之告诫耳。  相似文献   

4.
<正>奔豚气病因病气冲上如豚之奔状而得名,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作时有濒死感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的发病特点为发病之初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或冲胃冲心冲咽喉冲头或冲躯干,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张仲景把奔豚气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列有专篇详细论述。奔豚气病在临床上不是很多见,并且患者症状有的典型,有的则不典型、表现复杂,诊断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在临床工作多年,曾诊治过2例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5.
奔豚汤治疗神志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由生葛根、李根白皮、淡黄芩、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甘草组成,专治下焦肝肾气结、冲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临床所见不少神志疾病由痰火上扰或痰气上逆而致,由于"气有余便是火",降气有助于降火,以及痰可随气升降,降气有助于涤痰,因此可用具有清肝降气、镇冲化痰作用的奔豚汤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疗效.现就奔豚汤治疗神志病医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奔豚气病因病机及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气病,其症如《金匮·奔豚气病》篇所描述的"气从少腹上至心","上冲胸","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可知该病主要特征为:气起自少腹,上冲胸咽,其状若奔豚(豚,小猪之意,见<说文》).凡具备此特征的,可名之日"奔豚病".如此,则奔豚病的记载可上溯于《内》、《难》时期.从任脉的循行及主病,可知这里所描述的是任脉经气上逆而引发的奔豚.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主方奔豚汤。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奔豚气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例1:张××,女,27岁,81年10月就诊。患者一年来少言寡语,心情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发病机理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为治疗奔豚的典型方剂,其药物组成以养血药为主,兼以清热、生津、降逆.治疗症状为"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9.
“奔豚气”虽非多发病,但临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现就个人见解略作如下分析: “奔豚气”究竟是一个病,还是一个证?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奔豚气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难经·五十六难》又把奔豚与肥气、伏梁、痞气、息贲作为五脏之积之名称,并对其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张仲景则把奔豚气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列有专篇,篇中有“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从《难经》和《金匮》中对奔豚气的描述,各条经文叙证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10.
牟慧琴 《中医药学刊》2004,22(7):1301-1302
奔豚汤为治疗奔豚的典型方剂,其药物组成以养血药为主,兼以清热、生津、降逆。治疗症状为“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归纳出奔豚气病古方用药证治规律,展现古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概貌,从而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运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奔豚气病古方用药的规律,据此归纳出奔豚气病治疗原则,并以此倒推出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结果:除了阳虚寒积、肝郁化火、阳虚饮动病机以外,奔豚气病尚存在肝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血瘀、中焦气滞以及中气亏虚等多种病机,其用药实际与五脏相关。结论:汉代以降的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在《难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奔豚气证治体会杨金英(浙江省缙云县中医院缙云321400)关键词奔豚病中医治疗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其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减,终至平复如常。现代中医内科教材无此病名,而临床常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张仲景治疗奔豚病的思想,总结治疗奔豚病的临床经验与心得。方法:在笔者的临床资料中通过循证的方法,选取奔豚病的5个特殊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个案例有其代表性,足可说明奔豚病的特点、类型及其治法。结论:奔豚病从"惊发得之"者主要为肾气奔豚;肝气奔豚有复杂难治之证,李根白皮降奔豚气有独特疗效;肝火旺性躁之人可引发肝火肝气上冲之奔豚;奔豚病可与其他病并发,急跑致胸中瘀血可并发奔豚病,惊恐病亦可并发奔豚病。  相似文献   

14.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30031)钱天雷关键词旋复代赭汤,奔豚气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至汉代《金匮要略》把奔豚气病列专篇。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所载49个病证七未见奔豚气病列入,但笔者临诊30余年屡见不鲜,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5.
奔豚气病机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气病机理刍议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辉(050082)《金匮要略》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对奔豚气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作了较完整的论述,但尚有以下问题需要再加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1奔豚气病的病因不拘于“惊恐”与“汗后伤阳”,情志刺激是...  相似文献   

16.
桂枝加桂汤病因是已发汗后,复用烧针方法强迫使汗,阳气受损,不能固护,寒邪由针孔侵入,引动冲气,而发为奔豚.桂枝加桂汤主要作用为助肝疏泄肾中元阳之气补充心阳,以达到平冲降逆之功,故其“阳气受损”的病机单指心阳虚,并不涉及肾阳虚,肾阳虚所致奔豚不可单用桂枝汤作主方治疗.  相似文献   

17.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奔豚病的概念,肾积奔豚即奔豚气病,同病而异名,仲景强调奔豚气病是让医家认清该病为气病。奔豚的病因是惊恐,奔豚病的发生是因邪气循冲脉上逆,病机为惊则气乱,恐则伤肾,肾气不固,心阳不足,阳虚阴乘,肾脏阴寒、水湿邪气随肾间动气循冲脉上逆,或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突受惊恐,气机逆乱,下焦肾间动气挟肝胆之相火上冲,发为奔豚。仲景降逆平冲治疗奔豚,因其病机不同,治疗法则差异颇大。方药有三,奔豚汤用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下焦肾间动气挟郁火上逆;桂枝加桂汤用于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外寒合内虚寒之气引肾间动气乘虚冲逆;苓桂甘枣汤用于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下焦水饮引肾间动气上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20.
奔豚气病诊治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气病诊治偶拾奔豚气病诊治偶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