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疗本草》残卷(S·76号)是唐代著名医家孟诜所著,孟诜在武后长安中(公元701年~704年)任同州刺史,此间孟公撰写了《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改编而成《食疗本草》。《旧唐书·艺文志》有“孟诜《食疗本草》三卷”的记载;《嘉桔补注本草》所引书传有《食疗本草》,云“唐同州刺史孟诜  相似文献   

2.
九、黄绣宫黄宫绣,字锦芳。清代.我省宜黄人。生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享年八十七岁。其父名为鹗,邑廪生。宫绣出身儒家,幼承庭训,向习举子业,后来放弃科场考试,专心致志钻研医学,成为清代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宫绣学问渊博,对医学有高深的造诣,他根据《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古典医籍的理论,参考历代名家的学说,结合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撰有《医学求真录》一书,《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存目》有著录,云:“是书成于乾隆庚午,据其凡例,称尝著《医学求真录》十六卷,别钞其全书总论,勒为五卷,以标明其宗旨,讨论亦明白易解,然不无臆说,如论风土不齐而云西北人不可  相似文献   

3.
丹波康赖公元982年开始撰《医心方》,至984年书成,呈进日本圆融天皇,这一年正是日本圆融天皇(公元970-984年在位)永观二年,又是中国宋太宗雍熙元年。据日本学者杉立义一推断,当时书成以后抄有三部,最善一部呈献给朝廷,称为“御本”;一部留在丹波家,传于后人,称为“医家本”;一部赠呈给关白(日本古官名,辅佐天皇的最高官职)藤原赖通,称为“宇治本”。  相似文献   

4.
刘若金 ,字云密 ,潜江 (今属湖北 )人 ,著《本草述》三十二卷。1 刘若金生平考1.1 生卒 :据竟陵吴骥于康熙丙午 (16 6 6年 )为《本草述》所撰原序 ,刘氏于书成之后 ,曾嘱托吴骥为其作序 ,但序未成而刘氏已卒。“(刘氏 )诿郑重而别 ,逾年乙巳 ,公正星辰之位 ,又逾年 ,乃克为序。”[1 ]可知刘氏卒于清康熙四年乙巳 ,即16 6 5年。至于刘氏的出生年 ,《本草述》卷二十七·白僵蚕中刘氏的愚又按说 :“此乙未春夏之交 ,余年七十一 ,患头风而有效者也。”卷五·磁石中刘氏的愚按说 :“余年七十有三 ,于丁酉夏秋手臂腰足屈伸不便。”卷十九·食…  相似文献   

5.
<正> 《历代名医图赞》云:“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孙真人,即孙思邈,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一百零二岁。但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曾于周宣帝时(公元578~579年),“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公元578~580年),征为国子博士,称疾  相似文献   

6.
儒家气功养生十六字真传: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士勋 《气功》2000,21(1):6-9
《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朝人把这四句话称为“十六字真传”。《尚书》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有《今文尚书》与《古书尚书》之分。部分学者对《古文尚书》持怀疑态度,认为是伪书。《大禹谟》系《古文尚书》中的一篇,旧传...  相似文献   

7.
《隋志·北周书》中姚僧垣有传。据谢观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姚僧垣条载:“字法卫,梁·武康人……生平治效甚多,著有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北周书》有传。”(见该书1772页)据此中医古籍中之《集验  相似文献   

8.
"扶舆"辨正     
《晋书·皇甫谧传》有“扶舆”一语。其上下文:仰迫天威,扶舆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其中“扶舆”一语,有的教材注为“支撑着登车”,而我主编的教材未加注释,并属失审。实不知其为鱼部叠韵联绵词,系勉强扶持义。《后汉书·宋均传》:均自扶舆诣阙谢恩。”王先谦集解引沈钦韩曰:扶舆乃汉晋人常言。”明言其为“勉强扶持之意”。所引书证如《晋书·山涛传》“遂扶舆还洛”,《刘寔传》“遂自扶舆冒险而至”,包括《皇甫谧传》之“扶舆就道”。《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又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之“…  相似文献   

9.
白兔藿藿指豆的幼苗。《说文解字注》草部云:“藿,未之少也。”段玉裁注云:“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又《诗·小雅·白驹篇》:“食我场藿”。《毛传》曰:“藿,犹苗也。”藿指豆叶:《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云:“豆角(?)之荚,其叶谓之藿。”《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郑玄笺云:“菽,大豆也。采叶以为藿。”《唐本草》赤小豆条引《别录》云:“赤小豆,叶名藿。”藿也指豆:《诗·小雅·小宛篇》:“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云:“菽,藿也。”又《诗·豳  相似文献   

10.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又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生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死于元至大十七年(公元1280年),享年八十五岁。窦默是金元时代的政治家与针灸家,据《元史·窦默传》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时值金元交战,“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所以窦默在《通玄指要赋》中自称“承外舅之训言”。可以作为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5.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6.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7.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20.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