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T(TnT-hs)、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 mass)质量浓度、肌红蛋白(Mb)定量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6 h内定量检测TnT-hs、CK-MB mass、Mb浓度,比较测定结果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AMI患者TnT-hs、CK-MB mass、Mb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32.35±99.91)pg/ml、(7.91±5.89)ng/ml、(75.75±51.38)ng/ml,较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TnT-hs、CK-MB mass和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60.00%、33.00%、47.00%,特异性分别为75.00%、96.00%、99.00%。结论三项心肌标志物定量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与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27例AMI病人的血标本,同时检测cTnI和CK、CK-MB,然后两者进行比较。结果:cTnI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K、CK-MB,其敏感性分别为96.0%、85.2%、88.9%,P>0.05,特异性分别为100%、78.3%、86.0%,P<0.05。结论:cTnI对于AM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种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亚单位(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72例AMI患者和58例非AMI患者血清Mb、CK-MB和cTnI,并比较其早期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nI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P<0.01),Mb敏感性又显著优于cTnI(P<0.01)。CK-MB和cTnI特异性显著高于Mb(P<0.01),CK-MB和cTnI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确诊或排除AMI以联合检测Mb和cTnI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研究心肌肌钙蛋白I和T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及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MI组和非AMI组。AMI组共有按WHO标准诊断的AMI病人121例,随机分二组分别作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检查。作cTnI的共62例,作cTnT的59例。非AMI组包括健康人80例及陈旧心肌梗死、心绞痛、肾衰等患者。本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cTnI和cTnT的正常值均为0.2mg/L。CK-MB正常为25U/L。结果 在AMI早期cTnI诊断敏感性较cTnT为高,胸痛2h阳性率分别为41.7%和0.0%(P<0.01)。在AMI中晚期则cTnI较cTnT为低,AMI第10d阳性率分别为38.7%和62.7%(P<0.05)。连续检测两者敏感性均可达100%(AMI8~12h)。各期敏感性均优于CK-MB。在非AMI组cTnT可出现在肾衰病人。cTnI、cTnT和CK-MB诊断AMI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cTnI和cTnT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它们均可达100%。血管再通和梗塞部位及有无Q波影响它们在AMI早期的敏感性。结论 cTnI和cTnT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在AMI早期检测cTnI而中晚期检测cTnT可提高AMI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H-FABP的临床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胸痛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分为三组:甲组,<3h;乙组,3~6 h;丙组,>6 h,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CK-MB、cTnI以及H-FABP水平的变化,比较它们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①甲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0.3%,明显高于CK-MB的9.2%和cTnI的45.7%,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84.3%,与CK-MB(88.3%)和cTni(87.5%)比较,无明显差别,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②乙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9.2%,明显高于CK-MB的55.3%和cTnI的65.2%,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94.3%,与CK-MB(88.8%)和cTnI(94.5%)比较,无明显差别,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③丙组显示,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88.5%,与CK-MB的90.2%和cTnI的76.3%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显著性(P>0.05);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特异性为94.3%,与CK-MB(94.8%)和cTnI(99.5%)比较,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H-FABP水平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明显优于传统的CK-MB和cTnI,但特异性与传统的CK-MB和cTnI相比,并无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33例冠心病患者的CTnI及其心肌酶谱的测定结果。结果:AMI患者的各项指标阳性率分别为:CTnI(90.6%)、CK(62.3%)、CK-MB(69.8%)、AST(50.9%)、LDH-L(45.3%)、LDH1(49.1%)。在AMI患者在发病后4h~6h。血清CT-nI即可灵敏检出阳性,且发病后4h~6h血清中CTnI的阳性敏感性最高,与“金标准”的CK-M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阳性持续时间大部分达5d~12d;CTnI的特异性也显著高于CK-MB及其他心肌酶谱。结论:CTnI的检测对AMI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3例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对cTnT的定性测定和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发病后6h和24h内cTnT定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40.2%和92.8%,特异性为100%;而发病后6h和24h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6%和78.5%。结论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宜床边检测,有利于AMI的早期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方面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发病6 h内入院的胸痛患者104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即刻采用H.FABP快速诊断试纸进行定性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_T酶(CK-MB)、肌红蛋白(MYO)水平,比较上述4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AMI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人选患者中最终确诊AMI者51例,非心肌梗死者5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6例.非心源性胸痛者(NCCP)20例.参照标准诊断,H-FABP、MYO、CK-MB和cTnT检出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6.27%.68.63%.47.06%和47.06%,H-FABP显著高于后3者(P均<0.05);检测特异性分别为84.9007@,84.9007@.96.23%和98.11%.H-FABP的特异性较cTnT差(P<0.05),而与MYO、CK-MB无显著差异.对于胸痛发生3 h内的患者,H-FABP、MYO、CK-MB和cTnT诊断AMI的敏感性依次为79.17%,58.33%,37.50%和33.33%;对于胸痛发生3~6 h的患者,相应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92.59%,77.78%.55.56%和59.26%;在上述2种时间段HFABP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K-MB和cTnT(P均<0.05).在胸痛6 h内,H.FABP联合cTnT检出AMI的敏感性为92.16%,显著高于MYO、CK-MB和cTnT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76.47%.(P<0.05).而2种组合的检测特异性无显著差异.结论:H-FABP快速定性检测试剂盒使用简便怏捷,在AMI早期(发病≤6 h)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H-FABP与cTnT联合用于AMI的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敏感性,且保持较高的特异性,优于传统的MYO、CK-MB与cTnT 3项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92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患者,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发病0~3 h、3~6 h 和6 h 后血清的H-FABP,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在0~3 h(66.7%)和3~6 h(85.71%)时间段显著高于cTnI(16.67%、61.9%)和CK-MB(8.3%、66.7%);在诊断特异性上,H-FABP高于CK-MB,比cTnI低.结论 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更适合于临床AM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点高敏心肌肌钙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诊AMI患者164例和正常对照组90例,在AMI患者入院0h,6h,24h,48h及5d分别取血检测血清hs-cTnT、hs-CRP,CK-MB的浓度。结果:AMI血清hs-cTnT、hs-CRP,CK-MB浓度均显著升高,hs-cTnT升高的更早,持续的时间更长。结论:hs-cTnT在诊断AMI时,比hsCRP,CK-MB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选取115例疑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胸痛患者,并按胸痛时间分为〈3h和3~6h两个时段,分别进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检测,比较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显示,胸痛发生≤6h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T、CK—MB、MYO(P值分别为0.026、0.005、0.048);H—FABP的特异性低于cTnT、CK-MB(P〉0.05)。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间H—FABP敏感性分别为81.6%、78.1%(P=0.095)。无论胸痛发生〈3h还是3-6h,H—FABP联合cTnT检测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均优于cTnT、CK—MB及MYO联合(P值分别为0.005、0.028)。提示,H—FABP在AMI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对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N-末端脑钠肽(NT-proBNP)、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效率,对几种标志物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比较。方法测定84例AMI患者和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H-FABP、NT-proBNP、cTnT和CK-MB含量,各组之间进行比较,通过ROC曲线计算4种标志物在AMI早期诊断中的诊断效率、灵敏度、特异度和阴阳性预测值,比较几种标志物对AMI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AMI组的H-FABP、NT-proBNP、cTnT和CK-MB水平都明显高于U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诊断上,H-FABP是4种标志物中诊断效率、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的,cTnT是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的,所有标志物诊断效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AMI早期诊断上,4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特别是H-FABP和cTnT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AMI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感性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在6 h内的高度怀疑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即采集血液检测高敏感性肌钙蛋白T,并与常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意义。结果高敏肌钙蛋白T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P<0.01或P<0.05)。结论与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高敏肌钙蛋白T灵敏度能提高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了MicroRNA-133(miR-133)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35例。在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人院时(T0:5.24h±1.38h),AMI发病24h(T24),AMI后第7天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血浆中miR-13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R-133的表达水平在AMI患者人院时、24h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第7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AMI患者入院时血浆miR-133表达水平已经达到峰值,发病24h时明显下降且于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AMI早期血浆miR-133与cTnI显示了相同的升高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13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1D与T24时分别为0.802、0.753(所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miR-133在AMI早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且拥有较之肌钙蛋白酶I(cTnI)更早的时间窗。血浆miR-133在诊断AMI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这提示其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6例,2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7d,观察CK-MB、NT-proBNP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第8天,2组心肌酶CK-M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proBN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为20.0%(3/15),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能有效降低AMI患者急性期NT-proBNP,有效减少3个月内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血中microRNA-1(miR-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AMI患者28例和同期住院患者26例(对照组)。在心肌梗死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入院时(T0)、8 h(T8)、12 h(T12)、24 h(T24)、7 d、14 d,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检测AMI不同时间血浆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结果:AMI患者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在T0、T8、T12、T24、7 d时间段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AMI后第14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提示miR-1的ROC曲线下面积在T0、T8、T12、T24、7 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31、0.828、0.835、0.774(P〈0.01)。结论:全血中miR-1可能作为早期诊断AMI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刘德林 《西部医学》2012,24(11):2126-2128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PCI,42例)和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40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L(sCD40L)等指标变化,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112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40mgqd)、治疗2组40例(术前服阿托伐他汀40mg,术后服阿托伐他汀20mgqd)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测定3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PCI治疗后12h、24h、7d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个治疗组术后12、24h的CK-MB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通过抗炎、抗血小板、稳定冠脉血管内皮及粥样斑块等作用,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与活性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与酶免疫抑制法分别测定36例AMI患者、38例心绞痛患者(angina pectoris,AP)及30例正常对照组CK-MB的质量与活性。结果 AMI组患者CK-MB质量与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完全相同,但CK-MB质量的升高倍数(18倍)明显高于CK-MB活性(7倍);AMI组患者CK-MB的质量与活性均明显高于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的CK-MB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P组CK-MB质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的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都较敏感,但CK-MB质量的测定在对抗干扰因素方面明显好于CK-MB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和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2例AMI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LGF和血浆APN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cTnT)。结果:AMI患者在<6h、12h、24h采血,PLGF水平在6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开始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明显升高,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水平在6h内即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显著降低,与6h内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PLGF水平与Mb、APN无相关性(P>0.05),与cTnT呈正相关(r=0.67,P<0.05);APN与Mb呈负相关(P<0.05)。结论:PLGF及APN分别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PLGF和APN有利于对AMI早期心肌坏死程度的评估及危险终末事件发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