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47例小儿肾病血、尿AT-Ⅲ、α_1AT、α_2的含量。显示血浆α_(2M)明显增高,α_1AT与AT-Ⅲ下降。3种血浆抗凝血酶含量与尿蛋白的排出有关。血浆AT-Ⅲ、α_1AT与尿蛋白的排出呈负相关,而α_(2M)的含量与尿蛋白的排出呈正相关。血浆抗凝血酶的变化,可能是由于α_(2M)增加合成的代偿AT-Ⅲ、α_1AT的下降,以达到体内抗凝与纤溶均衡,有文献表明,α_(2M)的增高,可以防止AT-Ⅲ缺乏的儿童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系Ⅷ复合物中分子量大的ⅧR抗原部分,ⅧR:Ag的降低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的诊断具重要意义,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尤其在高凝状态,ⅧR∶Ag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抗凝血酶Ⅲ(ATⅢ)及α_2巨球蛋白系体内重要的生理抗凝物质,在血栓性疾病及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情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α_2巨球蛋白(α_2-MG)和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变化,发现RA活动期α-AT含量明显升高,AT—Ⅲ含量降低。对活动期组病人治疗后随着症状缓解其α-AT及AT-Ⅲ均逐渐恢复正常。缓解期组α-AT及AT-Ⅲ无明显变化,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α_2-AT及AT-Ⅲ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RA是否活动的一个辅助指标,也可以作为了解RA病情变化及观察药物疗效的一个辅助指标。而AT-Ⅲ含量的变化提示活动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vWF:Ag含量,t—PA、PAI-1活性及血粘度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AT-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且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凝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血凝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31例RNS为实验组,另设31例正常对照。两组均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的变化。结果:ⅧR:Ag、Fbg、PAgT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AT-Ⅲ、Plg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APTT时间显著缩短,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ⅧR:Ag、AT-Ⅲ与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1b)呈正相关,Fbg、PAgT与A1b呈负相关。结论 RNS存在严重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收集2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48例对照组的血浆作凝血纤溶参数的测定。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和α_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_2—PI)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显示头颈部恶性肿瘤组同时有凝血、纤溶机能的亢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系统及抗凝血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无明显差异的OSAHS患者 63例和健康查体者 56例 ,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 ,以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 (Fg) ,以发色底物法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活性 (PAI- 1 :A) ,抗凝血酶 -Ⅲ活性(AT -ⅢA) ,以酶联免疫法测vonWillebrand因子 (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t-PA :Ag)、纤溶酶原含量 (PLg:Ag)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含量 (PAI- 1 :Ag)。以免疫火箭电泳法测抗凝血酶 -Ⅲ抗原 (AT -ⅢAg)。 结果 OSAHS组与对照组比较vWF、Fg、PAI - 1 :A、PAI- 1 :Ag明显升高 (P分别 <0 .0 0 1 ,0 .0 5 ,0 .0 1 ,0 .0 5) ,AT -ⅢAg、AT -ⅢA、PLg :Ag、t -PA :Ag明显降低 (P分别<0 .0 1 ,0 .0 5 ,0 .0 5 ,0 .0 5)。结论 OSAH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纤溶及抗凝血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9.
观察3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高凝指标变化,急淋32例,急非淋3例,选用PT,KPTT,AT-Ⅲ,ⅧR:Ag,Ⅷ:C,ⅧR:Ag/Ⅷ:C,FN 等7项凝血指标,异常率(%)分别为:PT14.3,KPTT28.6,FN73.5,AT-Ⅲ83.3,ⅧR:Ag91.4,Ⅷ:C100。急性白血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反映高凝指标的敏感性依次为:Ⅷ:C>ⅧR:Ag>AT-Ⅲ>FN>KPTT>PT。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物质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在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诊断的高脂血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抗凝血酶 Ⅲ抗原(AT- Ⅲ:Ag)、α1 抗胰蛋白酶(α1 - AT)和α2 巨球蛋白(α2 - MG)采用免疫浊度法;抗凝血酶Ⅲ活性(AT -Ⅲ:A)用发色底物法;血栓烷B2 (TXB2 )和6 - 酮前列腺素F1α(6 - K PGF1α)用放射免疫法。结果:患者组AT Ⅲ:A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 >0 .0 5 ) ,但AT Ⅲ:A与正常组比较降低,α1 - AT无差异,α2 - MG有显著意义增高(P <0 .0 5 ) ,患者组TXB2 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而6- K PGF1α明显降低(P <0 .0 1 )。结论:抗凝指标降低(AT- Ⅲ:A)示高凝状态,TXB2 和6 - K PGF1α的改变是高脂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病理意义的研究是有帮助的,也显示患者极易发生动脉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液凝固性和血管活性激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c、ⅧR:Ag、ET和AT-Ⅱ增高更为显著,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和ⅧR:Ag/Ⅷ:c比值增高(>1),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隐性冠心病患者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冠心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存在,同时伴有血管活性激素异常,而且与临床病情相一致.从而提示:二者均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正常妊娠时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凝血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我院1986年12月对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连结素(FN)三项测定。所有对象均排除了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内科病,选择正常晚期妊娠  相似文献   

14.
据《中华内科杂志》1886年35卷第10期报道 为观察感染性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时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特点及意义,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刘贵健等对68例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测定观察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Fn)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凝血因子Ⅱ、Ⅶ、Ⅹ、Ⅻ(F Ⅰ、F Ⅶ、F Ⅹ、FⅫ)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π-PA)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活性、血小板(Plπ)数量。 结果表明,重症感染合并MSOF时,PT、APTT异常率明显增高,FⅡ、FⅦ、FⅩ、FⅫ活性明显减低,Plπ明显减少,Fn含量显著降低,AT-Ⅲ、PLG活性均明显减低,Fg、D-Dimer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较常见。其出血机制,除血小板因素外,尚有其它的影响因素。本文观察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纤溶酶原(PIG)含量,以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与ANLL患者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86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与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ⅧR:Ag 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1),其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分期有一定联系。本文对ⅧR:Ag、AT-Ⅲ活性在 EHF 中的变化机理及临床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各组分别采血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1)凝血系统指标变化:AT-Ⅲ:给药24h后明显升高(P<0.05),然后开始下降,1周时下降最明显(P<0.05);TM:给药后24h开始升高(P<0.01),1周时升高最明显(P<0.01)。2)纤溶系统指标变化:tPA:给药后24h至2周时均明显降低(P<0.01);PAI-1:给药后24h至2周时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模型动物的凝血-纤溶系统存在明显功能障碍,这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指标在不同类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3例肺癌患者血浆,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D-二聚体(D-D)的含量并统计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组)和小细胞肺癌组(SCLC组)的ATⅢ:C和F-Ⅷ: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D水平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SCLC组中鳞癌患者F-Ⅷ:C低于SCLC组;D-D含量在是否有淋巴转移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SCLC患者纤溶指标的D-D含量明显高于NSCLC组,D-D含量在肺癌淋巴转移组中明显升高,不同病理类型和是否存在淋巴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纤溶指标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20.
肾小球疾病因免疫机制的损伤而伴发凝血纤溶平衡的紊乱。某些肾小球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已得到公认,但对其纤溶活性变化尚存争议。本文对40例肾活检病例,使用EIA法及底物显色法等检测血浆α_2纤溶酶抑制因子纤溶酶复合物(α_2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