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新安医家吴澄尽毕生精力、坚持不懈地刻苦专研虚劳病证,著有《不居集》.吴氏博采前贤治虚之名论,总结阐述了内损之理,参以自己生平临证之心得,创“外感致虚”学说,可谓独开生面.笔者从医学背景、概念、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对吴氏外损致虚理论作出研讨,旨在为虚劳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仁佳  吴坚  郝娟 《环球中医药》2023,(9):1859-1862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DLEAD)可归属于中医“消渴”变症“脉痹”范畴。现代中医治疗DLEAD,多强调成瘀期活血化瘀,而忽略了脉痹早期中医药防治及全程调治。通过临床观察可发现,消渴日久,正气亏虚,因虚致瘀,热灼瘀血,干结脉络,变生脉痹的疾病过程,与张仲景提出的“虚劳干血”理论相契合。因此,课题组基于虚劳干血探讨DLEAD,认为消渴本虚,病久气血津液亏损是本病根本,因虚致瘀,瘀受热灼,干血胶结脉络为主要病机,“虚、瘀、热、结”是主要病理阶段,临床治疗DLEAD当强调“补以缓其虚,通以去其瘀,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痹”,早期、全程中医药防治消渴脉痹。  相似文献   

3.
《理虚元鉴》是一部中医虚劳症治的专著,对中医虚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该书不仅适用于虚劳诸症,对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临床表现多样,西医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本文结合《理虚元鉴》中提出的相关理论浅探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成因多与先、后天之因、病后、医药及境遇之因有关,与汪绮石提出的“虚劳六因”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多数医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时候往往从先后天肾脾入手。鉴于《理虚元鉴》“治虚三本”和“治虚二统”的理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时可适当加用宣降肺气的药物以调达肝脏气机,加用滋补肺阴的药物促进肾阴产生,进而达到补肝阴的效果。同时,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应“治其未成”,做到情志有节,注意外感防护,重视服药与摄养的重要性,禁用燥烈、苦寒、伐气之类的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丽光 《天津中医药》2008,25(3):253-25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属祖国医学的"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本虚标实论治本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病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林 《河南中医》2001,21(2):43-44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 ,属祖国医学中“血证”、“热劳”、“急劳”、“虚劳”、“失荣”等范畴 ,是一种造血干细胞获得性恶性增殖异常综合征。其遗传学、免疫基因水平的异常类似于中医的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 ,向白血病转化及伴发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同时其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不良及其导致的动血耗血诸症 ,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热毒滞留、虚阳亢奋。故正虚邪实为MDS的发病病机。1 正虚以何为本 ?肾精亏虚、气阴两虚 ?MDS在疾病的确诊到转成急性白血病或死亡过程中 ,尤其在RA…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多因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所致。总的治疗原则是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虚劳多易感外邪,故当兼感外邪时治宜益气滋阴,解表达邪。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生髓藏精,故治疗要注重健脾补肾,调和阴阳。同时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少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症多有脾胃损伤,故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开胃。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腹水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腹水中医属“鼓胀”范畴,历来列为四大危症之一(风、痨、臌、膈)。一般认为,本病乃肝、脾、肾受病,以气滞、血瘀、水蓄为病变特点,属本虚标实之证。前人多采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攻攻补补三原则,总以疏肝理气、健脾益肾、活血行水诸法。但在肝硬化腹水的不同阶段,其病机特点不尽相同。在临床上,我们把肝硬化腹水分为三型,早期肝硬化腹水阶段,从肝脾论治,以疏肝活血,健脾益气利水;  相似文献   

8.
虚劳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理虚元鉴》是由明代著名医家汪绮石所著,虽然书中重点论述肺痨(肺结核病)的诊治,但是对虚劳产生的原因、本源、脉症、治法、方药及禁忌均有详尽的论述,其防治思想对亚健康、慢性疾病的防治及术后的调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汪绮石《理虚元鉴》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以指导临床。方法: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结论:《理虚元鉴》在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祖国医学“虚劳”、“血虚”、“血枯”等范畴。中医认为 ,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 ,伤及气血脏腑 ,出现气血两虚、虚劳诸症。本质上是虚劳 ,肾虚是其根本。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在补肾。现就本病的诊断治法阐述如下。1 基本病机肾为先天  相似文献   

11.
介绍史晓林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史晓林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范畴。存在多虚多瘀、因虚致瘀的病机特点,治用益气温经法,即在补益肝、脾、肾三脏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药物,既益脾肾以补一身之气,又温诸经以活血通络,标本兼治。以经验方强骨饮随症治疗,且注重生活起居及锻炼的调护。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疾病中医属“水肿”、“腰痛”、“虚劳”等不同范畴,证候总不外以虚为主,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关键为“虚、瘀、湿”。然临床无症状者又不可拘泥干“症”,此时应辨病与辨证相合、重视中药药理的作用,以弥补中医辨证之不足。导师舒惠荃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病变早期多以气虚为主,中晚期多瘀、多湿;根据肾脏疾病易反复、易加重的特点,同时提出补肺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注重未病先防,饮食调摄,而中医治疗中优势所在为加减随证、灵活方便、内外兼治。故中药内服与灌肠相结合治疗慢性肾功不全病人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疾病中医属"水肿"、"腰痛"、"虚劳"等不同范畴,证候总不外以虚为主,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关键为"虚、瘀、湿".然临床无症状者又不可拘泥于"症",此时应辨病与辨证相合、重视中药药理的作用,以弥补中医辨证之不足,导师舒惠荃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病变早期多以气虚为主,中晚期多瘀、多湿;根据肾脏疾病易反复、易加重的特点,同时提出补肺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注重未病先防,饮食调摄,而中医治疗中优势所在为加减随证、灵活方便、内外兼治,故中药内服与灌肠相结合治疗慢性肾功不全病人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15.
王红 《中医药学报》2001,29(2):62-62
《理虚元鉴》为明末医家绮石先生所著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 ,注重形神关系 ,尤其重视情志———即心理因素在虚劳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本文试就《理虚元鉴》在病因、治疗、防护三方面所体现的心理学思想略析如下。1 虚劳发病 ,情志为先  《理虚元鉴》把虚劳的病因归纳为六条 ,称为“虚证有六因”。六条病因中 ,有两条强调了情志因素是虚劳发病主要因素。如在“后天之因”中说“因后天者 ,不外酒色劳倦 ,七情饮食所伤……或劳神伤心而心神耗疲 ,或郁怒伤肝而肝弱不复调合 ,或忧愁伤肺而肺弱不复肃清 ,或思虑…  相似文献   

16.
葶苈子致虚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葶苈子致虚浅析李国臣(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264000)葶苈子首载《神农本草经》,功能泻肺平喘,利尿消肿。后世历代医家多用葶苈子治疗肺气壅实、咳嗽痰喘和浮肿、小便不利等症。今人亦常用葶苈子治疗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通过葶苈子强心利尿作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历代也有不少医家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它有一定的副作用,认为其性峻烈不减硝黄,可令人虚。仲景创葶苈大枣泻肺汤,为防葶苈子苦寒?  相似文献   

17.
无脉症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属中医眩晕、厥证、痹痛、虚劳等范畴。临床虽表现多种多样,但可归纳为气血亏虚和气滞血瘀两类,治则以补益气血、化瘀通脉为主,方药多以煎剂和自制丸散配合,临床颇获效益。现介绍张锡君主任医师证治经验,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大黄蓥虫丸主证病因病机的标本缓急、药理研究及该证与虚劳病中它证的对比分析等诸多方面,研究论证了“缓中补虚”可理解为“缓用补虚”之误,意谓“当先去邪攻实,再行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19.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减少症当属于中医学“虚劳”、“气血虚”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昏失眠、腰膝酸软、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中医理论认为,白细胞减少症与心、肝、脾、肾4脏有关,其中脾肾尤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