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对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为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产妇孕前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通过孕期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增长在合理的范围内,分析BMI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结果低体重组分娩后至泌乳时间与正常体重组差异不明显(P〉0.05),而超重组分娩后至泌乳开始时间长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结论产后乳汁分泌与孕前BMI有关,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肥胖人群的孕前宣教,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营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徐志红  曾蔚越 《四川医学》2005,26(9):950-951
目的 探讨妇女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孕期BMI变化和早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513例单胎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BMI,按孕前BMI分为低于标准体重、标准体重、高于标准体重3组。按分娩孕周分为足月产(≥37周)、早期早产(≤32周)和早产(〉32周)3类。分组分析不同孕前BMI、孕期BMI增加与早产的关系。结果 3组中早期早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均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于标准体重组早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小于足月孕妇,有显著差异(P〈0.05)。标准体重组和高于标准体重组早产与足月孕妇相比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孕前低于标准体重、孕期低体重增加与低BMI增加与早产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尤其以早期早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BMI增幅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5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身高、基础体重和产前体重计算出孕妇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根据孕前BMI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BMI为18.5 ~25)和肥胖组(BMI ≥25),根据孕期BMI增幅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MI增幅<4)、B组(BMI增幅4~6)、C组(BMI增幅≥6),记录各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孕前肥胖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C组和B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A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小(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明显影响孕妇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58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HDP分为HDP组(n=190)和非HDP组(n=12068).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HD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孕前BMI及其他相关因素与HD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产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分娩孕周、是否为辅助生殖、孕前BMI及B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孕前偏瘦、孕前BMI正常、孕前超重的孕妇(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孕前肥胖可增加HDP的发生率,建议孕前肥胖的妇女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1 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 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m2);根据孕期体 重增加(GWG)情况分为GWG不足组、GWG正常组及GWG过度组3组。比较各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妊娠结局。结果 消瘦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 <0.05),GWG高于正常组(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高于正常组(P <0.05),GWG 低于正常组(P < 0.05)。GWG不足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GWG正常组(P <0.05);而GWG过度组 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均高于GWG正常组(P <0.05),新生儿体重低于GWG正常组(P <0.05)。与正常 组比较,消瘦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 高于正常组(P <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正常组(P <0.05)。与GWG正常组比较,GWG不足组胎膜早 破、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0.05);GWG过度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膜 早破、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高于GWG正常组(P <0.05)。结论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可导致妊娠 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妇营养评价和体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低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 < 110 g/L)、中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高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分为3组:孕前BMI过低组(BMI < 18.5 kg/m2)、孕前BMI正常组(BMI为18.5~24.9 kg/m2)、孕前BMI过高组(BMI≥25 kg/m2);根据妊娠期体重增加分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过度3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低Hb组、中Hb组、高Hb组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前BMI过低组、孕前BMI正常组、孕前BMI过高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正常组、孕期增重过度组的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期血红蛋白、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均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1160例足月、单胎健康产妇,根据IOM指南对孕前BMI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孕前BMI、体重增长情况及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1160名产妇中,孕前体重正常820例,消瘦265例,超重及肥胖75例,32.8%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消瘦及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产妇产下的低体重儿比例较高(14例及12例),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产妇产下的巨大儿较多(11例及38例)。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控制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近五年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巨大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分娩的出生体重≥4000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2500~3999 g的活产新生儿306例为正常体重新生儿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①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及孕周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P<0.01).②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妇年龄、孕周、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分娩次数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胎儿性别为女性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结论:孕前BMI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孕妇年龄、孕妇分娩次数、孕周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的增加值的逐渐变大,巨大儿发生的危险性是逐渐增加,胎儿性别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分析产科分娩因素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489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245例和剖宫产组244例,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产科分娩因素(常见的分娩因素有年龄、BMI、产次、孕次、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分娩孕周、胎儿体重等)与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结果 489例产妇有79例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6.16%,阴道分娩产妇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为22.86%,高于剖宫产的9.43%,阴道分娩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的例数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经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没有影响,BMI≥24 kg/m2、产次>2、怀孕次数>2、分娩孕周≥37周、胎儿体重≥4 kg为影响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BMI、产次、孕次、分娩孕周以及胎儿体重对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应该建议产妇重视BMI指标、产次、孕次、分娩孕周和胎儿体重,孕期不要过分摄入营养造成胎儿过大,以降低产妇产后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王静  王小新 《中国医刊》2023,(4):448-451
目的 通过分析产妇分娩孕周、胎盘质量与巨大胎儿的关系,探讨母体相关临床指标对娩出巨大胎儿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68例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体重将新生儿分为巨大胎儿组(出生体重≥4000g)和正常体重组(出生体重2500~<4000g)。收集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巨大胎儿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产妇主要临床指标与巨大胎儿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产妇临床指标对巨大胎儿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羊水状况、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例、贫血比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比例、胎膜早破比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巨大胎儿组产妇妊娠糖尿病比例、定期产检比例、孕周、胎盘质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1、5、10min的Apgar评分及性别、黄疸比例、喂养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56例巨大儿(体重≥4000g)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及分娩方式,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156例巨大儿进行研究。选择同期分娩的156例正常体重(2500g≤体重〈4000g)作为对照。两组的孕周、宫高、腹围、超声检查、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分娩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组的孕周、宫高、腹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母体并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巨大儿组中剖宫产亚组较阴道分娩亚组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的软产道裂伤及母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分娩的孕周,分娩时宫高、腹围以及超声检查是产前预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母体易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苏健玲 《当代医学》2013,(28):45-46
目的探究孕妇在不同的孕期中体重指数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以及和新生儿的体重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上的产妇在不同的孕期阶段进行适当的饮食调整和运动计划调整,以利于更好、更安全地进行分娩。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进行孕期检查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分别分析产妇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以及分娩时的体重指数(即BMI)与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时的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的体重的相关关系。结果孕妇的孕前、孕早期、孕中期以及孕晚期的体重指数越高,选择剖宫产或者阴道助产的机会越多,孕期体重指数与分娩方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产妇孕前以及孕期过程中,产妇体重指数会迅速超标增长,孕妇的BMl大于27时,应该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出现异常情况应该考虑进行剖官产分娩。孕期中随时根据产妇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指导和运动.以降低产妇的剖官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期代谢异常在子痫前期中的预测价值,及子痫前期对孕妇和胎儿出生体重及出生后第1天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67例子痫前期孕妇(Pre‐eclampsia)为研究组,同期正常孕妇75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孕妇产前检查的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报告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第1天黄疸指数, 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2组孕妇在分娩前空服血糖及各项生化指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erson相关分析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上述观察指标的依存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新生儿体重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子痫前期孕妇在BMI、TP、ALB、ALB/GL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2)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TP、ALB极相关(P<0.05),与BMI、TBLL 较相关(P<0.10)。(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是新生儿体重与子痫前期组和产次负相关,与孕周、年龄、BMI、第1天黄疸指数正相关。结论:孕妇代谢异常中的体重指数升高和白蛋白降低均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多产、年龄小、BM I低可能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儿过低相关,同时与第1天黄疸指数高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人不同孕前BMI的孕期理想热能供给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7月~2007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既往无心、肝、肾疾病,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遗传性疾病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0~24.9)、肥胖组(BMI≥25.0),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BMI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热能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以上各组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定期B超检查,分别观察胎儿增长规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三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巨大儿的发生经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与巨大儿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可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分娩镇痛产妇持续性产后尿潴留(PUR)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分娩的125例产妇为观察对象,依据是否发生持续性PUR分组,其中25例发生持续性PUR纳入观察组,100例未发生持续性PUR纳入对照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孕次、分娩镇痛时间、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产钳助产、会阴Ⅱ度裂伤、会阴切开、产时发热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二产程时间较长、产钳助产、产时发热是分娩镇痛产妇发生持续性PU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分娩镇痛产妇持续性PUR发生风险较高,主要受到第二产程时间、产钳助产等因素影响,应加强对高危产妇的重视,通过早期干预降低此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