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报道1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LH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方法,分析和观察1例ALHE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 该病例以枕后包块就诊,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旁间质内呈实性片状或条索状生长.间质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淋巴细胞的浸润相对不明显.结论 ALHE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上皮样增生,以上皮样血管瘤进行命名较为妥当.ALHE与Kimura病应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曾燕  戴冽  郑东辉  刘海俊  李晶 《广东医学》2006,27(4):503-504
目的 提高临床对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脚)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近8年收治的5例ALI-I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头颈部肿物,1例表现为下肢肿物,病程2—16年,病情反复,2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病理特点为血管增生明显,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周围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无嗜酸性脓肿。结论 ALHE的临床表现以头颈部肿物多见,可伴有皮肤表现,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病理学特点,但要注意和木村病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随诊注意有无复发。  相似文献   

3.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科1950-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拟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Kimura病的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例Kimura患者行病理检查,观察其病理特点,采用CD45、CD20、CD79a、CD3、CD45RO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例Kimura患者均为男性,其中2例发生于头颈部,1例发生于背部软组织;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镜下均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淋巴滤泡形成;滤泡间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样小血管,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局灶可见嗜酸性小脓肿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淋巴滤泡表达CD20、CD79a,滤泡间组织多表达CD3、CD45RO。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疾病,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可行局部手术切除病变,术后进行放疗、糖皮质激素或化疗等治疗。  相似文献   

5.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增生(ALHE)是一种罕见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是皮肤上出现一个或多个丘疹或结节。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血管显著性增生伴特征性大内皮细胞及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报道1例32岁女性高加索人,皮肤、皮下组织和末节指骨出现多发性结节,用中电压放射治疗(40Gy/20fractions)治愈,随访9年未见任何副作用。放疗成功治愈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甲床和骨血管淋巴增生@Conill C.$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Hospital Clinic, Villaroel 170, 08036 Barcelona, Spain @Toscas I. @MascaróJr. J.M. …  相似文献   

6.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cosinophilia简称AHE)是一种少见疾病,活体组织检查以大量淋巴样细胞、嗜伊红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为特征。本文报告一例表现为头皮多发性肿块,经手术切除后随访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齐良波  肖文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03-103,132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多呈空泡状,细胞间可见血管腔,免疫组化:CD34(+)、CK(-)、TG(-)。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CAS200细胞成象分析仪,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测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增生状况(乳头的数目和高度增加),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细胞的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聚集,以及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食管癌变中的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食管上皮从正常到增生和间变的进行性发展,食管固有膜血管乳头数目增多,乳头高度增加,乳头区细胞的PCNA表达升高。轻度增生的病变,P53蛋白聚集多发生在乳头区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也与病变的进展程度有关。结果提示乳头区增生细胞可能是食管上皮最早发生癌变的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机体对细胞增生的一种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9.
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2002,(2):57-59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8岁。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是以内衬上皮栗细胞的毛细血管型小血管的增生和以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为特征,3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ⅦRAg和CD34。随访结果2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失访。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鉴别,并且本病与Kimura病应是不同的两个疾病。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管淋巴样增生(附3例报告)一院皮肤科杨维玲张岩刘丽丽关希丽姜美波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hyperplasiawith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增生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粘膜不同时期浸润的炎细胞的免疫表型及部分组织病理学指标的表达,为UC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UC活动组(59例)、非活动组(28例)及对照组CD20、CD45RO、CD68的表达,并分析各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情况.结果:UC非活动组、活动组CD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0%,明显高于对照组(17%)(P<0.05),CD6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2%,与对照组(7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组CD45RO阳性表达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83%)(P<0.05).UC活动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为78%,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5),UC活动组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与非活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免疫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活动期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和体液免疫在UC病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区分疾病严重程度;腺体的不典型增生与UC活动性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明远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19-120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CT和X线特征性诊断与鉴别。方法分析1例PLG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5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左下肺肿块,伴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术后病理示:多形性淋巴样细胞浸润、血管炎及肉芽肿病,免疫表型:CD79α(+),CD30少(+),EBVIO-50个/HPF,Vimentin(+)等,在病理学上以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肉芽肿病变为特征。结论PLG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EBV感染有关,诊断困难,临床上需与Wegener肉芽肿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耳后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报告王德福,胡叶芬,邓良珍,韩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关键词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嗜酸细胞增多症1临床资料女,29岁。因右耳后肿物4+年疑为血管瘤于1993年4月23日入院。4年前发现右耳后一约豆粒大肿物,无红...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颈部玻璃样变血管型(Castleman)病的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②方法 对10例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③结果 Castleman病的病理学特点为淋巴组织增生性改变,玻璃样变血管可出现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形成旋涡状结构。免疫组化:CD21、CD35呈强阳性反应CD45RA阳性。④结论 Castleman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34例粘膜相关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4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起源的粘膜相关淋巴瘤(MAL)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瘤组织主要由滤泡中心样细胞(CCL细胞)构成,可见嗜上皮性、浆细胞样分化及绣毯样图象等特征;转移至淋巴结时主要累及淋巴窦,而淋巴结结构常存在结果提示,MAL组织学上是以小B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可转化成快速进展行为的高度恶性大细胞性淋巴瘤MALT的器官中,CCL细胞弥漫性浸润是诊断MAL的主要依据,结合淋巴上皮病损,浆细胞样分化及绣毯状结构将有助于与易混淆的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光镜下,3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肿瘤细胞体积大,多边形或梭形,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浆,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呈空泡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HMB45、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actin)和波形蛋白(Vim)弥漫阳性;CD68散在阳性;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AEl/AE3阴性。结论在未出现远处转移前,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理组织特征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见界限不清小巢状、片状及弥漫排列的肿瘤组织,有的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结构,如本例;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CK5/6、P63、P40等表达阳性,CK20、NapsinA等腺癌标记物阴性;TTF-1表达不一,大部分文献报道为阴性,但本例为阳性;淋巴细胞CD3、CD5、CD20等表达阳性。结论 淋巴上皮瘤样癌原发于肺部极少见,排除其他部位等转移而来,尤其鼻咽部;伴结核样肉芽肿结构时需与肺结核鉴别。此外,还与肺原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报告国内首例嗜酸性脂膜炎。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反复出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5个月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8×10~9/L),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为混合型脂膜炎,脂膜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本病的分类、鉴别诊断、治疗及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