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的疗效。方法:对45例患者采用中药通腑汤灌肠配合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与仅采用常规治疗处理的45例腹部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术后排便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汤灌肠在腹部术后对恢复肠道功能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腑清淤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中药组用通腑清淤汤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如灌肠、新斯的明肌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结果:中药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分别为47.50%,87.50%,提示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通腑清淤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见效快、疗效显著、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腑清淤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中药组用通腑清淤汤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如灌肠、新斯的明肌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结果:中药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分别为47.50%,87.50%,提示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通腑清淤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见效快、疗效显著、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通腑顺气汤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予自拟通腑顺气汤口服;对照组予术后常规处理。结果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中药组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 h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低于对照组,2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2 h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低于对照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自拟通腑顺气汤可加快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改善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脑出血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受试标准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疗程7d,评价患者排便的效果及排便强烈感及腹部不适感。结果治疗后患者排便的效果及排便强烈感及腹部不适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初步表明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能促使脑出血患者排便,减轻便秘的程度。提示直肠滴注化痰通腑醒脑液是改善脑出血急性期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通腑理气方灌肠结合针灸治疗癌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随机收集癌性肠梗阻住院患者共11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中药通腑理气方灌肠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梗阻恢复的时间和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癌性肠梗阻有效率提高,恢复时间缩短,手术率降低。结论:中药通腑理气方结合针灸对癌性肠梗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调中益肾活血通腑中药口服与灌肠配合低能量氦 -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疗法对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疗效。治疗组予中药口服与灌肠配合ILIB疗法 ,并与阳性对照药依那普利作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Scr、BUN、尿蛋白方面均有显著降低 ,但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红细胞SOD及血浆免疫球蛋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调中益肾活血通腑中药口服与灌肠配合ILIB疗法具有明显改善老年CRF的肾功能、调整胃肠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仅给予外科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辨证给予具有行气活血通腑、活血解毒通腑、健脾润肠功效的中药经胃管注入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中转手术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转手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基础治疗之上,经胃管辨证给予具有行气、活血、解毒、通腑、健脾、润肠功效的中药能提高肠梗阻的临床疗效,降低中转手术率。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腹膜炎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3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作为试验组,术后6 h开始运用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选择同期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例28例作为对照组,术后不用中药和电针治疗,两组西医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0.32±4.34)h、肛门排气时间为(29.43±9.66)h及排便时间为(40.69±13.69)h,与对照组的(30.66±6.06)h、(40.66±17.33)h、(66.48±17.58)h相比,均有明显缩短(均P<0.05);此外,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症状性肠粘连、MODS、MOF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合并电针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腑活瘀法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与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通腑活瘀法中药口服或鼻饲.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系统体征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通腑活瘀法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泌特(复方阿嗪咪特肠溶片)联合中草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体会。方法10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泌特加中草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应用中草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排便间隔时间、总体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治愈率60%,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愈率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后排便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特加用中草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中草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益生菌与中医辨证法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喂养,预防和纠正脱水),在此基础上,中医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给予分证施治(湿热证者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风寒证者给予藿香正气散加减,伤食证者给予保和丸加减,脾虚证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益生菌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口服治疗,每天记录3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等临床症状,于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治疗3 d后,3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 d后的显效率比较,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益生菌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 d和5 d后,3组患儿的腹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中医治疗组在改善腹泻次数方面明显优于益生菌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治疗组的平均病程明显短于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轮状病毒肠炎,中药辨证施治疗效明确,可以更快地减少大便次数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中药组除对症支持治疗外,给予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结果治疗1周后中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中药组肛门排气时间、自行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5),中药组 KPS 评分改善和稳定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肿瘤性肠梗阻,能泄热导滞,迅速缓解痞满燥实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麻仁软胶囊联合特制中洗药坐浴对肛肠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肛肠疾病患者100例,入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组治疗前均征求患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2组术后均给予常规处置,治疗组于术后第2天即给予麻仁软胶囊2粒/次,2次/ d,并联合特制中洗药坐浴,用药2周为1疗程。对比2组术后排便时间、次数、排便疼痛、出血程度及术后因粪便嵌塞而导致的排便困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平均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平均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术后排便疼痛积分、排便困难评分、出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麻仁软胶囊联合特制中洗药坐浴能有效促进肛肠疾病术后排便,减轻术后疼痛、出血、粪便嵌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腹针疗法对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腔镜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腹针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后早期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腹针组和中药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应的腹针治疗或中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腹针组与中药组均能显著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腹针组效果显著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在腹腔镜术后的早期应用能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无痛、简便、有效的特点,弥补了以往各种中医疗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领域应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与针刺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采用在常规西医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与针刺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和计数两组自术后肠呜音的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均以小时计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2±3.81,63.47±10.22)及肛门排气(便)时间(34.85±6.94,86.54±11.6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与针刺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够促进腹部术后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抗颤宁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帕金森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抗颤宁和西药美多芭,对照组单用美多芭,疗程均为2个月,用国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非运动症状,包括失眠、排便障碍、多汗、精神障碍、疲乏、不明原因疼痛、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UPDRS评分差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非运动症状中失眠、排便障碍、多汗、疲乏发生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障碍、不明原因的疼痛、认知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抗颤宁可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同时对于多数非运动症状如失眠、排便障碍、多汗、疲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秘患者以小承气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虚秘患者以济川煎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疏导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积分和便质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肛门坠胀、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便感、排便方式和便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在降低排便时间及便质积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论治对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术后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于术后第3天、第7天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氨、血常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中术后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血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胃肠道功能,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