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观察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观察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第3天时,患者血液中NSE浓度即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含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A组加用ILIB治疗10次。两组分别在病后3d内、14d测定血清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另选21名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病后3d内,A、B两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B组间血清NSE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病后14d,A、B两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01);但A组变化比B组更明显(P<0.05)。结论ILIB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组织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 (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 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 ,且FNS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1)。结论 :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治疗者和灯盏花素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疏血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疏血通,用疏血通6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灯盏花素6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d。分别在治疗第1、3、7、14天检测血清NSE和hs-CRP含量。结果疏血通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NSE和hs-CRP含量明显减少,与灯盏花素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能通过减少血清NSE和hs-CRP含量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依达拉奉干预后的变化,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A组)和银杏达莫组(B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次/d。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银杏达莫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1d、3d、7d和10d检测血清NSE和TNF-a含量。结果A组治疗后患者血清NSE和TNF-a含量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减少血清NSE和TNF.仪含量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选择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电针组(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81,P<0.01)。结论电针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刘炳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2001-200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常规治疗相同,其中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7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静滴.1次/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栓测血清中NSE、S-100β的浓度,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d1NSE最高,经治疗后逐渐下降,治疗组在d3、d,的NS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周后NSE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S-100β在d3达到峰值,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的d3的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周后S-100β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治疗d14后两组CSS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组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d14时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5.71%,对照组为37.14%.[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NSE、S-100β水平,时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进行常规性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治疗,必要时进行抗凝和对症支持治疗;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2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 d、7 d和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治疗后7 d和14 d,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B组的降低程度比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B组的降低程度比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可以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细胞,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剂以及并发症对症处理等;康复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介入系统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14 d时检测各组患者血清NSE含量,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并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并且以康复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如康复组治疗7 d时血清NSE水平及治疗14 d时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减轻脑损伤程度,进而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康复,这可能也是早期康复干预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动态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血浆中NSE、ET、CGRP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ADL评分显著改善,对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后14 d血浆中NSE、ET的水平显著下降,21 d CGRP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梗死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稳定斑块、神经保护和改善微循环等,并根据病情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压。在此基础上,康复组采用Brunnstrom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坐位平衡、转移动作训练、站立床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入院时,治疗2、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2组血清NGF、NSE水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2组进行Fugl-Meye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治疗2周后Fugl-Meyer得分、血清NGF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治疗4周后Fugl-Meyer得分明显升高(均P<0.05);康复组治疗4周后血清NGF、N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作用。方法:将7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40例患者在病情稳定48h后就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则给予一般常规护理。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在提高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二级预防作用。方法: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2例,按治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NSE、CRP的水平,以及二级预防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第7天及第15天的血清S100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脑梗死复发、并发心肌梗死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较阿司匹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的死亡率较阿司匹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且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价各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表达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表达,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LPA)变化及蕲蛇酶对其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脑血管病分类及临床诊断标准分为急性脑梗死组AC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急性脑梗死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根据疾病预后分为死亡组、生存组;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蕲蛇酶组及常规治疗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不同时间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IA组、ACI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轻度、中度、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含量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ACI患者LPA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蕲蛇酶组治疗后3天、7天1、0天血浆LPA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10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常规治疗组血浆LPA含量在治疗后14天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此时血小板有可能处于活化状态,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有助于急性特别是超早期脑梗死诊断。②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预后越差。③蕲蛇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尽早应用,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Hs-CRP和NSE在急性脑梗死预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 例脑梗死患者、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4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s-CRP和NSE含量。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 CRP、NSE含量较两对照组显著升高。( 2)脑梗死患者血清Hs CRP、NSE含量变化与梗死灶大小关系密切。结论 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s CRP、NSE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  相似文献   

17.
白蓉  晁志文  张博爱 《临床荟萃》2004,19(23):1331-1332
目的 探讨去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ELISA方法检测32例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液及脑脊液中NSE的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时和去纤酶治疗14天时血液和脑脊液中NSE浓度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入院时脑脊液中NSE浓度明显高于血液中NSE浓度。去纤酶治疗14天血液及脑脊液中NSE浓度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高于对照组。随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NSE浓度也明显降低。结论 血液和脑脊液中NSE浓度变化可以作为去纤酶治疗脑梗死时疗效判定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均给予吸氧、控制血压及改善脑循环等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末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清 C 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0.01)。观察总有效率(91.0%)显著高于对照组(76.9%,P <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斯匹林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