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根醇提取物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M27-A2测定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XTT法评价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检测黄根醇提取物作用后,AL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8μg/m L;随着浓度的增加,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增强,呈正相关性;16μg/m L黄根醇提取物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生物膜成熟逐渐降低;q RT-PCR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ALS2、ALS3基因表达降低(7.87±0.27比5.15±0.34;6.24±0.51比2.13±0.23,P<0.05),ALS1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6.11±0.14比5.95±0.31,P>0.05)。结论黄根醇提取物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LS2、ALS3基因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万古霉素为药物对照,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半定量粘附实验、XTT、扫描电镜和RT-PCR分别检测1/2MIC浓度的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和atl E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2μg/m L与4μg/m L;1μg/m L的隐丹参酮与2μg/m L的万古霉素均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atl E基因表达,且1μg/m L的隐丹参酮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μg/m L的万古霉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1μg/m L的隐丹参酮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已不能形成生物膜结构,而2μg/m L的万古霉素作用下依然能够形成生物膜结构。结论:亚抑菌浓度下的隐丹参酮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且抑制作用强于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桑黄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Phellinus igniarius decoction,BAEP)体外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标准株SC5314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BAEP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抑制50%生物膜形成的最低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50);采用XTT还原法测定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代谢的影响;固体培养基上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与活性的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ALS1和HWP1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为1 024 μg/mL;菌落形态实验观察结果显示,1 024 μg/mL BAEP可影响白念珠菌菌落;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显示1 024 μg/mL BAEP可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和活性;扫描电镜下显示1 024 μg/mL BA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qRT-PCR检测结果显示BAEP可明显下调HWP1的表达水平和上调ALS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 BAEP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厚朴煎剂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芽管形成、早期黏附基因及成熟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芽管形成试验检测厚朴煎剂对白色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厚朴煎剂作用后,凝集素样序列1(agglutinin-like sequencefamily1,ALS1)、ALS2、ALS3基因的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厚朴煎剂对白色念珠菌成熟期生物膜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厚朴煎剂对生物膜中菌活性的影响。结果 芽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厚朴煎剂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芽管形成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厚朴煎剂能使ALS1、ALS2、ALS3基因表达下调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荧光显微镜下空白对照组生物膜以菌丝为主,厚朴煎剂作用24、48及72 h后生物膜结构被破坏。扫描电镜结果也提示厚朴煎剂可以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共聚焦显微镜下空白对照组白色念珠菌以活菌为主,15.625 mg/L厚朴煎剂作用48 h后死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厚朴煎剂可通过下调ALS1、ALS2、ALS3基因抑制白色念珠菌早期黏附,同时可通过破坏成熟期生物膜的结构促进药物进入生物膜内抑制芽管形成和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纸片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MIC)法检测18株临床分离白色念珠菌和4株标准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的检测结果,并分析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原因。方法 根据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通过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量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结果 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经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其OD值远远高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的OD值。结论 K-B法和MIC法对于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与其形成生物膜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甲基四氮盐[(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XTT]减低法用于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生成量的影响,同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菌丝特异基因(hypha specific genes,HSGs)表达的影响。结果铜绿假单胞菌LPS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使菌丝特异基因HWP1、ALS1、ALS3、ECE1和SAP4的表达分别下调8.3~12.8、1.1~3.0、2.0~4.6、1.3~3.8和6.2~7.6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LPS可以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形成从而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8种采自云南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制备8种云南产中草药的醇提物(冷或热),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16种醇提取物中有15种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标准铜绿假单胞菌、标准白色念珠菌有抑制活性,其中7种中草药醇提取物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好,抑菌圈直径为15~27 mm,对耐药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抑菌圈直径为9~25 mm,MIC在32~1 024 mg/L,MBC在64~1 024 mg/L。结论:罗汉松、箭根薯等对MRSA菌株以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桂皮醛联合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in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96孔板法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和5株临床分离MRSA菌株的体外生物膜模型, 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其成膜能力;选取标准菌株和强成膜临床菌株为实验菌株, 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 法确定药物单用及联用的最低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出两药联用的最小抑膜浓度 (s MIC) .结果 96孔板培养3 d可见成熟生物膜形成, 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得编号为16187的实验菌株有较强的产生物膜能力;桂皮醛和万古霉素对标准菌株的MIC为256μg/m L和1μg/m L, 对MRSA16187菌株的MIC为128μg/m L和0.5μg/m L, 两药联用对标准菌株的MIC为16μg/m L和0.06μg/m L, 对MRSA16187菌株的MIC为16μg/m L和0.03μg/m L;MRSA16187在桂皮醛和万古霉素联用与单独用药后s MIC5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 s MIC9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ATCC25923在桂皮醛和万古霉素联用与单独用药后s MIC5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 s MIC9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1) .结论 桂皮醛能显著增强万古霉素抗MRSA生物膜的作用, 且两药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特征,分析伊曲康唑对其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微孔板法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生物膜不同时期的细胞活性;分别测定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临床株游离态和生物膜态的半数抑制浓度(MIC50、SMIC50),比较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态在4~8h内,细胞代谢活性逐渐升高,18h时代谢水平趋于稳定;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随着伊曲康唑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减小;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态对不同浓度伊曲康唑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伊曲康唑对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随着生物膜形成,耐药性逐渐增强。结论形成生物膜的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抵抗力比游离菌强。伊曲康唑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较高,到了中晚期生物膜则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莪术挥发油主要成分莪术醇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培养基稀释法测试莪术醇对13株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莪术醇对石膏样小孢子菌上海株、红色毛癣菌上海株的MIC大于50μL/mL,对白色念珠菌武汉株32035、大脑状毛癣菌上海株的MIC为50μL/mL,对其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青橄榄叶提取物及大孔树脂AB-8不同极性洗脱产物对供试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青橄榄叶总提取物及不同极性洗脱产物对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大孔树脂水洗极性部位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0.62 g/ml,50%乙醇洗脱部分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MIC为82.5 μg/ml,90%乙醇洗脱部分对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41.25,20.62,20.62,10.32,165.0和2.58μg/ml.[结论]青橄榄叶洗脱产物的水、50%乙醇及90%乙醇洗脱部分对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尤其是90%乙醇洗脱部位的抑菌范围广,活性强且呈现量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甲基四氮盐(XTT)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扫描电镜(SEM)成像和qRT-PCR分别检测或观察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代谢活性、菌落数、真菌形态和毒力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不同;XTT检测结果表明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代谢活性;CFU计数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减少生物膜中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数;SEM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高浓度的去甲亚精胺能促进酵母相形成;qRT-PCR结果显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毒力相关基因hwp、als3、csh1的表达。结论:去甲亚精胺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并抑制毒力基因的表达,是一种潜在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多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2倍稀释法测定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弱于对其它3种菌的作用(P〈0.05),其中药材的水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相对较强(P〈0.05);各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也各有差异。药材水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最强(P〈0.05);赤丹丸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最强(P〈0.05)。结论:赤丹丸及其组方药材的水提取物与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草决明对耐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及其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临床耐药菌株为研究对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96孔板法测定草决明对金葡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氯化钠和蒸馏水测定草决明处理菌细胞壁渗透能力。结果草决明醇提液抗菌作用较强,其对金葡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μg/mL、6.25μg/mL,1/2~1/4MIC的草决明醇提液均可明显抑制耐药菌株生物膜的形成;1/2~1/8MIC草决明醇提液处理耐药金葡菌后,其细胞壁渗透力并无明显改变。结论草决明醇提液对耐药金葡菌具有抗菌作用,对耐药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在义齿基托中抗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在遮光条件下对口腔常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测定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剂在体外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以各自的MIC作为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义齿基托中的添加基准量,在遮光条件下测定加入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的PMMA义齿基托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率.结果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分别为5、2.5、20 g/L;3种MIC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PMMA义齿基托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率分别为75.1%、88.7%、50.1%;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加入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的义齿基托试件上的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比未加抗菌粉的义齿基托试件上的明显减少.结论 遮光条件下,载银纳米二氧化钛粉对3种口腔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粘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效果显著,白色念珠菌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马齿苋等13种中草药中,观察筛选出对申克孢子丝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方法: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最小抑菌浓度(MIC)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黄连MIC 183.47μg/m L、黄柏MIC 273.07μg/m L、蛇床子MIC 512.00μg/m L、苦参MIC 546.13μg/m L、马齿苋MIC 563.20μg/m L、丹参MIC 1058.13μg/m L、金银花MIC 1297.07μg/m L、陈皮MIC 1433.60μg/m L、地榆MIC 1638.40μg/m L。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马齿苋有较强地抑制申克孢子丝菌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连水煎剂对体外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的作用,及黄连水煎剂联合苯唑西林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方法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34134,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出黄连水煎剂和苯唑西林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体外使用腹膜透析管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连水煎剂和苯唑西林钠作用3天和7天后,琼脂平板菌落计数法评估细菌粘附腹透管的能力,结晶紫染色法行载体表面BF半定量,银染法快速鉴定BF。结果黄连水煎剂MIC为16 mg/m L,苯唑西林钠MIC为4μg/m L,3天BF模型中,1/2MIC黄连水煎剂、1/4MIC黄连水煎剂、1/8MIC黄连水煎剂、1/16MIC黄连水煎剂、1/2MIC苯唑西林钠、1/4MIC苯唑西林钠作用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计数分别为(39.333 3±3.994 2)×10~6CFU/m L、(52.366 7±3.537 8)×10~6CFU/m L、(81.266 7±3.341 8)×10~6CFU/m L、(90.900 0±2.040 1)×10~6CFU/m L、(50.866 7±2.208 6)×10~6CFU/m L、(77.666 7±2.880 7)×10~6CFU/m L,空白组的菌落计数为(92.033 3±3.890 6)×10~6CFU/m L,与空白组相比较,1/2MIC黄连水煎剂,1/4MIC黄连水煎剂、1/8MIC黄连水煎剂、1/2MIC苯唑西林钠、1/4MIC苯唑西林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6MIC黄连水煎剂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3)。7天的BF模型中,1/2黄连水煎剂比1/2苯唑西林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更强(P<0.001),结晶紫、银染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1/16MIC黄连水煎剂的作用下,加入不同浓度的苯唑西林钠,此时苯唑西林钠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μg/m L。结论黄连水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且在苯唑西林钠联合黄连水煎剂时,能有效地提高苯唑西林钠的疗效,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提高了抗生素的疗效,为临床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脱管散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作用机制。方法电镜下观察脱管散对P.a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评价脱管散对P.a生物膜的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脱管散对P.a抑制生物膜50%的浓度(SMIC50)及抑制生物膜80%的浓度(SMIC80)分别为80μg/m L和175μg/m L,随着脱管散质量浓度的递增,对P.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呈增强趋势。结论脱管散对体外P.a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北豆根、山豆根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方法用沙氏培养基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菌落法绘制时间-抑菌率曲线。结果北豆根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80mg/L,山豆根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5mg/L。两药液无MBC。结论北豆根水煎液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抑制作用弱于山豆根水煎液,山豆根水煎液抑菌较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黏附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探讨其能否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相关龋病。方法 运用微孔板法复制白色念珠菌体外黏附及生物膜模型,采用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减低法评价不同浓度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黏附、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黏附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62.5 mg/L和125 mg/L厚朴酚可以显著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所选5个浓度的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25 mg/L厚朴酚对生物膜的抑制率达到66.32%。结论 厚朴酚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的黏附而有效降低其致病性,并对已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其作为抗龋药物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