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强 《微创医学》2001,20(6):789-79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冠状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冠状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副鼻窦CT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观察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以反映病变范围、程度及其邻近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30例,慢性鼻窦炎40例)。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鼻窦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结论鼻窦CT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鼻腔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矫正处理(处理组);另选3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对照组),有解剖变异本应处理而未处理.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就其解剖形态的恢复、鼻窦炎的疗效、粘连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处理组中解剖形态恢复正常79例(88.2%),鼻窦炎治愈77例(85.9%),粘连的发生率18例(1 0.6%).对照组中慢性鼻-鼻窦炎治愈23例(73.2%)粘连发生15例(46.7%).结论 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同时处理影响鼻腔功能的解剖变异,对于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治愈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降低粘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9):59-61
目的 鼻窦内窥镜术前应用CT分析鼻丘及相邻结构的解剖形态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冠状位连续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其中慢性鼻炎者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30例,无副鼻窦疾患者30例。结果 大多数病例(99%)有气房。鼻丘的形态多样,与中鼻甲前部、筛泡和鼻泪管关系恒定。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关系密切。鼻丘炎症常见于多发前组鼻窦炎。结论 通过术前对鼻丘及其相邻结构的CT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其解剖形态及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扫描对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97例均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轴位24例,冠状位73例,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97例中双侧发病72例,单侧发病25例。鼻息肉主要发生在筛窦及中鼻道,部分累及上颌窦及下鼻道,在CT断面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全部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比轴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断面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冠状位能提供与功能鼻内窥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及防止并发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附鼻窦冠状CT对鼻窦炎的诊断及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0例慢性附鼻窦炎冠状CT扫描影像与鼻内窥镜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附鼻窦冠状CT扫描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程度,并可做出分型;同时还可显示附鼻窦各种解剖变异,骨质改变及与周围的关系等。结论:对附鼻窦炎的诊断及对功能鼻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慢性鼻窦炎在CT影像中表现出的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基础及给临床医师在手术中提供必要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近期16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CT冠状位扫描,观察中鼻道及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表现.结果 162例(324侧)副鼻窦CT影像中,出现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变异共有219侧.其中主要包括中鼻甲气化,眶下气房(Haller's气房),筛大泡,鼻丘过度气化,钩突肥大和偏移(内移、外移).各种解剖变异类型在总变异中出现的几率分别为:中鼻甲气化32%,Haller气房6%,筛泡气化变异28%,钩突变异48%,鼻丘过度气化1%.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67.59%.结论 在鼻窦炎的CT扫描中中鼻道和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变异较常见,CT可以给鼻窦炎患者提供部分解剖学基础,并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手术并发症,给鼻内镜手术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998至2000年鼻腔解剖变异且资料完整者共182例,男115例,女67例,12.74岁,平均35.5岁。病程1~38年。主要症状有鼻塞、脓涕158例,头面部疼痛62例,嗅觉减退16例。诊断结果均经鼻腔常规检查、鼻内窥镜和鼻部CT冠状扫描证实。其中120例伴鼻窦炎,息肉或囊肿,临床症状较重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检查用西门子SOMATOM—DRH全身扫描机及美国GE—CT/e螺旋扫描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80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处理组);另35例单纯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处理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对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收集138例经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无复发。术后3个月、6个月主客观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充分矫正鼻腔解剖变异恢复鼻腔鼻窦正常引流,结合术后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霉菌性鼻窦炎,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表现、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以及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局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5例。结果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5.7%。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及消除局部病变对术后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术前常规行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冠状位和水平位扫描,对12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1年。结果:治愈98例(81.7%),好转15例(12.5%),无效7例(5.8%),总有效率94.2%。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鼻腔粘连,大部分鼻腔粘连与中鼻甲有关。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楚、病变清除彻底,较好地保留鼻腔生理功能、组织损伤小,病人痛苦轻,术后恢复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因素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行鼻内窥镜手术106例(158例)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06例病例全部随访6-24个月,其中慢性鼻窦炎治愈72例(73.5%),好转24例(24.5%),无效2例(2.0%)。4例上颌窦囊肿和2例蝶窦囊肿,2例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随访一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的适应证要选择好,术前需作鼻窦冠状CT扫描;术者应有熟练的鼻部解剖基础,并熟练掌握鼻内筛窦切除的技巧;中鼻甲是鼻内窥镜术中最重要的定位标志;术中随访换药对提高治愈率防止复发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212例副鼻窦CT影像中鼻道窦口复合体常见解剖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晓俊  文建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77-78,F0003
目的提高对常见的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影像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给耳鼻喉科医生提供部分副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手术提供必要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近期212例副鼻窦CT检查者,经CT副鼻窦冠状位扫描,观察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表现。结果212例副鼻窦CT影像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变异包括巨大筛泡14例,约占7%;眶下气房(Haller’s气房)26例,约占12%;鼻丘过度气化4例,约占2%;钩突肥大8例,约占4%;中鼻甲气化35例,约占17%。结论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变异常见,CT可以给鼻窦炎患者找到部分解剖学基础,给临床鼻内镜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变异CT影像特点及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搜集鼻腔鼻窦CT扫描者195例,鼻窦炎症或正常,临床CT均无鼻腔鼻窦肿瘤证据,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21~62岁。详细对比分析鼻窦炎症与鼻窦正常者的CT表现。结果本文195例中,鼻窦炎组128例,其中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变异76例;鼻窦正常者67例,其中OMC变异22例,经χ2检验,χ=10.66,P=0.001,两者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 CT可明确鼻窦炎症性病变的病因,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腔解剖变异的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腔鼻窦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并对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变异及下鼻甲肥大同期进行处理纠正.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共治愈126例(80.8%),好转25例(16%),无效5例(3.2%),总有效率为96.8%,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及术中应注意观察及判定其有无明显鼻腔解剖变异,对相关解剖变异应同期在鼻内镜下予以处理矫正,可通畅鼻窦引流,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王为  刘静  彭会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5):714-7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表现、CT的表现及诊断价值;以及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局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5例。结果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5.7%。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重要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矫正鼻腔的解剖异常及消除局部病变对术后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姚昆  胡伟 《安徽医学》2005,26(4):296-29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0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中,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矫正处理(处理组);另选60例鼻窦炎病人(对照组),有解剖变异本应处理而未处理。在术后对这两组病人就其解剖形态的恢复、鼻窦炎的疗效、粘连的发生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处理组中解剖形态恢复正常150例(88.2%);鼻窦炎治愈146例(85.9%);粘连的发生率18例(10.6%)。对照组中鼻窦炎治愈22例(36.7%);粘连发生28例(46.7%)。结论 在鼻内镜手术中同时处理影响鼻腔功能的解剖变异,对于提高鼻窦炎治愈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降低粘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