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蔚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60-206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常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通过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来思考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呼吸系统痰病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以降逆和胃方治疗,奥美拉唑为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24h食管pH监测情况、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积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降逆和胃方治疗后患者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以及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食管pH监测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胃食管反流的情况.方法:选择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脾肺气虚型与痰热阻肺型,对患者24h食管pH监测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进行了观察;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以及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胃食管反流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痰热阻肺型高于脾肺气虚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并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胡军旗  王新华 《新中医》2017,49(7):159-161
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属临床上难治性疾病,针对其机理复杂、缺乏特效疗法等现状,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王新华主任为浙江省中医院干部科主任,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徐志瑛,善于中西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其精于慢性咳嗽、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癌的介入治疗。王主任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正>反流性食管炎(RE)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的一种疾病,属胃食管反流病(GERD)范畴。本病发病率较高,严重的RE可导致食管狭窄,或发展为Barrett食管(BE)、食管癌(EA),还可导致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多表现为烧心、反流,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嗳气、上腹痛、恶心、胸骨后痛,食管外表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是较为常见的食管与食管外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雅慧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面授、门诊及查房整理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观察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方法。结果:中医药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与"肝脾胃"等脏腑相关,临床上多从脏腑角度论治本病。本文从虚实角度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指出虽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但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脾虚为主,实则以肝气犯胃多见。以虚实辨证为纲系统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李淑娥 《光明中医》2011,26(12):2560-2560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等)异常反流入食管产生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加减旋复代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  相似文献   

10.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的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及辨证论治述要如下。1对胃食管反流病病证范畴的认识胃食管反流病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无相应的病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其命名为"食管瘅",与胃食管反流病之反流性食管炎相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巳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因此,积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观察病例120例,通过对平胃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发现本方可以明显减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反流病经西药常用方法治疗后其反酸、烧心等症状不能有效缓解的疾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特点是胃酸多而胃气不降、瘀血内结成痼疾、脾升胃降功能难复,因此,治疗要除胃酸过多之害,活血化瘀以截病深成痼之势,健脾和胃以复脾升胃降之功。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因各种诱因反流人食管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近年来,中医治疗GERD取得较满意效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团队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不离"火热",然"火"分虚实。从虚火而论,可分为"阴火""相火""阴火相火相兼"三种情况,临床上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辨证施方取得较好疗效,并从病案举例浅谈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文章通过归纳、阐述中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诠释了中医脏腑理论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和呃逆等.其伴发的食管外症状多有胸骨疼痛、咳嗽和哮喘等.根据其有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 食管等.Barret 食管可发展为低度或高度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和浸润性癌[1].近年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研究,现将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相关疾病,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相关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及重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方式有多种,比如,辨证施治、专方及专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方法等。而且,中医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具备比较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促使患者的复发率下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将患者的治疗疗程明显缩短等。本文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与优势进行总结,希望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典型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以防止胃食管反流病的漏诊。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非典型症状容易误诊的胃食管反流病2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中以食管以外刺激症状中,以哮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出5例,以慢性咳嗽、咽痛为临床表现16例;反复肺部感染2例。结论:认真分析引起疾病的病因,加强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汶 《中医研究》2007,20(4):56-5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易复发,常常需要终生治疗。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常使患者感觉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笔者将2004—2006年经治的西药难以控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