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应用单纯口服降糖药物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成本-效果.方法 将8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口服降糖药物、B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疗效,同时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治疗6个月后,B组疗效较A组明显,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在治疗过程中停用甘精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有19例,A组仅有2例.两组的平均每人费用及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更明显,且成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应用单纯口服降糖药物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成本-效果。方法将8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口服降糖药物、B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疗效,同时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疗效较A组明显,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在治疗过程中停用甘精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有19例,A组仅有2例。两组的平均每人费用及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更明显,且成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早期胰岛素强化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主要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观察组患者施以胰岛素强化治疗,并在治疗前利用胰岛素释放实验对两组患者在空腹、进食100g馒头后2h全血、毛细血管以及血浆在糖尿病、空腹血糖损害中的数值进行检验,患者接受两周的治疗后,比较其血糖和C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口服降糖药物的疗效要高,能解除高糖毒性,使胰岛B细胞功能尽快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与口服降糖药相比,胰岛素的降糖效果肯定而持久,不存在口服降糖药经常出现的药物失效问题,对肝肾没有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早期应用胰岛素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治疗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主动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是,胰岛素的使用也存在许多关乎治疗成败的细节问题,对此,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降糖药物口服作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3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给予磺脲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4.32%,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与降糖药物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优于降糖药物单独使用并无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整体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程力 《药物与人》2014,(4):80-81
目的:探讨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18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30单用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和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总达标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hPBG及HbA1c等血糖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糖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餐时门冬胰岛素与睡前甘精胰岛素联用治疗口服降糖效果不佳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血糖达标率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的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治疗疗效。方法对46例糖尿病患者的联合用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的降糖效果明显高于单用降糖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2%以上。结论以2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较合理;胰岛素联合1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必要时也可联合2种或2种以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5年成都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区住院治疗的240例年龄≥60岁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胰岛素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治疗组相对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并发症更多且伴发高血压的比例更高(均P0.05)。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为(23.89±6.72)分,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的(21.08±6.13)分;胰岛素治疗组中抑郁检出率为35.00%,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的20.0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单纯口服降糖药物组作为参照,在校正混杂因素前后胰岛素治疗均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校正后OR=3.374,95%CI:2.319~6.535)。结论老年T2DM患者多数存在抑郁症状,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正陈女士患2型糖尿病很多年了,一直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近一年多来效果越来越差,医生建议她注射胰岛素治疗。但陈女士的家人和一些糖尿病友告诉她,胰岛素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一想到今后一辈子都要打胰岛素,陈女士犯愁了。她想知道,用上胰岛素后,真的要打一辈子吗?还能否换用口服降糖药物?临床上,当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Hb A1c7.0%)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加用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或甘舒霖30R)治疗,24周后,观察FBG、2h PG、Hb A1c达标率及低血糖发生率、BMI变化评价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问卷调查评分比较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FBG、2h PG、Hb A1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间FBG、2h PG、Hb A1c达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低血糖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BMI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基础胰岛素联合降糖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安全性、有效性优于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方法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例初发糖尿病患者经2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分别给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强化血糖控制后继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6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C肽、HbAlc,HOMA-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2hC肽仅在胰岛素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糖尿病严格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解除高血糖毒性的患者不论继续采用胰岛素治疗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可良好控制血糖并进一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联合降糖药物强化治疗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则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FBG、Hb Alc、2 h 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OMA-IR[(1.0±0.1)]、HOMA-β[(-2.3±1.6)]与对照组[(1.5±0.3)、(-3.8±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纠正患者的血糖指标,强化胰岛素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短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瑞格列奈联合地特胰岛素对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为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治疗组患者于3餐前15 min口服1 mg瑞格列奈,并于晚上10:00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按照患者的餐后2 h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以及低血糖反应对使用剂量进行调整。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低血糖事件。采用SPSS15.0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91%(50/55)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糖水平得到改善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合地特胰岛素对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平稳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使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多,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取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但2型糖尿病病程长,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缓慢降低。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病程漫长,适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数目日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医生对2型糖尿病(T2DM)的管理现状,为其科学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1月—2016年3月106家社区医疗机构的225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每周接诊数量、针对T2DM医疗行为的认知程度评价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71.8%的社区医生认为自己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调整降糖方案,96%的医生不能轻易说服口服药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64.9%的医生不能适时为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75.1%的医师对于新型降糖药物不够了解。71.5%的社区医生没有推荐新诊断T2DM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结论社区医生对口服降糖药物的知晓率高于胰岛素以及新型降糖药物。对何时应用口服药治疗、何时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等问题知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李玉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49-135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维持胰岛素治疗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措施,为临床降低糖尿病肾病维持胰岛素治疗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间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年龄≥60岁、糖尿病肾病病程≥1年、同时口服降糖药物是糖尿病肾病维持胰岛素治疗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糖尿病肾病病程≥1年、同时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肾病维持胰岛素治疗患者应当加强护理,避免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的人运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的方法不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而需加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属注射类药物,患者大多时间是出院后回家使用,因此,护士必须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其学会安全使用胰岛素,以保证出院后能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不达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不达标原因及效果。结果68例患者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理想59例,疗效尚可8例,疗效差1例。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正规治疗、医师的正确指导是使治疗达标的关键,应做到治疗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不达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不达标原因及效果.结果 68例患者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理想59例,疗效尚可8例,疗效差1例.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正规治疗、医师的正确指导是使治疗达标的关键,应做到治疗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